第兩百六十四章 深入並州

字數:3812   加入書籤

A+A-




    久居荊州水鄉的單福很快想到架設臨時浮橋渡河的辦法,劉璋聽後立即表示讚同,想到後世pla強大的舟橋部隊四十分鍾便在長江上橋起一座浮橋,現在的設備雖然遠遠比不上pla,但是在隻有十幾二十丈寬的涇水上建一座浮橋總不是什麽難事。

    劉璋同意了單福的意見,可是他卻另有打算,想到小學時候的一篇叫做《飛奪盧定橋》的課文,他決定仿造盧定橋修建一條索橋。劉璋隨即將任務交給了虎衛師,虎衛師全體官兵深諳各種戰法,水戰也毫不遜色,此時的七八萬大軍中唯有他們水性最佳,讓他們去與河水搏擊、搭建浮橋無疑是最佳選擇。

    周倉親自上陣,帶上二十幾個士兵上了四艘小船,長竹杆在河底一撐,小船拖行著十股如小孩手臂粗細的麻繩往對岸衝去。

    十幾丈的距離,轉眼便過去了。不等小船靠穩,周倉便拉著一條麻繩跳上了岸,其他士兵有的學著他的樣子抱著繩子跳上岸,其他的人則合力將小船拖上岸邊,隨即快步趕上周倉。

    搭建索橋的地方早就選定好了,周倉和虎衛師的士兵拉著麻繩來到一處地勢較高的地方,招呼一聲,早就過河的士兵立即上前幫忙,有人抱來圓木,丁丁咚咚的削尖,有人找來細繩,有的人幾個一起,抱起河岸上百斤的濕滑的河光石……

    周倉一連讓人削了三十多根大腿粗細的圓木,然後用河光石深深的砸入距離河水四五丈外的硬土中,接著將麻繩緊緊綁在木樁之上,為了確保安全,每根麻繩至少都以兩根木樁為支撐,又用細繩緊緊拴牢,以確保萬無一失。

    周倉忙碌的時候,南岸也在辛苦工作,當周倉表示北岸已經牢靠後,南岸的士兵幾人為一組,每組拉拽一股麻繩,直到麻繩崩緊後,立即緊緊纏繞在南岸的木樁上,同樣用細繩再次加固後,便有幾名士兵將已經砍好的丈餘長的粗竹杆一根接著一根的編織在麻繩上……

    周倉自然也沒有歇住,劉璋指揮著人由南向北編織,他則親自動手,由北向南開始編織,齊頭並進下進展極快。終於,在日落前,一道橫跨涇水、可供四人或兩馬並行的索橋搭建完畢。

    劉璋命人在兩岸點起許多火把,將索橋附近照的亮如白晝一般,大軍立即開始渡橋。

    雖然索橋有些搖晃,但至少堅固,加上距離比較短,難以適應的士兵眼一閉拉著身邊人的手便過去了,速度極快。

    人克服一下也就過去了,可是戰馬卻絲毫不為所動,無論士兵如此驅趕,四蹄都如同釘在地上一般,劉璋忽然想到用毛驢拉磨的辦法,讓人用布蒙住馬匹的眼睛,由士兵牽住韁繩,戰馬竟然不驚不亂的過了索橋。

    竹杆做的橋麵有些滑溜,好在此時的士兵腳上穿的都是麻鞋,防滑效果不錯,偶然有失足的,也都被兩邊的護攔給擋住了,不致於失足落水。

    用整整一晚的功夫,大軍終於全部渡過涇水。

    昨晚的渡河順序中,劉璋將北宮衍的騎兵放在了第一位,最先完成渡河的他們已經休息了幾乎一整夜,天剛放亮,北宮衍便率部出發追擊董卓。其他士兵因為忙碌了一整夜,異常的疲憊,劉璋命令休息兩個時辰再出發。

    劉璋大軍被涇水阻隔了大半天,晝夜兼程的陳宮乘此時機縮短了和劉璋的距離,兩個時辰後,劉璋再次出發,隨行的便多了一萬兩千大軍和數名虎將。

    北宮衍新投劉璋,急於立功,一路之上不許片刻停留,吃喝都在馬背上解決,大軍如勁風一般尋著董卓軍的蹤跡往北疾馳。

    李儒製定的撤退計劃並沒有瞞著北宮衍,加上沿途的蹤跡印證,北宮衍敢斷定董卓軍進入了並州界。得出此判斷後,北宮衍一時不禁有些猶豫了,並州境內此時有兩股勢力正在角逐,如果他冒然率軍進入並州會不會引起什麽麻煩?事後劉璋會不會怪罪他?可是如果不立即行動,董卓可能就給逃了,難道要眼看著到手的大功從手指縫裏溜走?

    北宮衍還是比較有決斷力之人,思索片刻後決定繼續追擊,他明白經營西涼數十萬的董卓始終都是劉璋的心腹之患,隻要他能夠追上董卓,纏住董卓,給劉璋消滅董卓的機會,那他就是有功無過!至於追不上董卓怎麽辦這種事情他從沒想過,別看董卓占了一天半的優勢,又有大量馬匹、車輛,可是西涼軍中傷兵占了大半,又攜帶有許多物資,速度遠不如他,辛苦一些,不出三天他就有把握追上董卓。

    劉璋得知北宮衍追入了並州境內,不免有些擔心,別看並州境內呂布、袁紹正打的不可開交,可是一但他們得知自己的兵馬入境後,會不會以為自己是乘他們鷸蚌相爭,來個漁翁得利?如果這樣,他們會做出什麽選擇?是繼續生死相拚,還是擱置爭議,先合力敲斷自己伸過界的手?而且並州西部常年有匈奴活動,如果匈奴精騎來襲,是否可以抵擋?可是如果放任董卓逃回武威,三五個月後,董卓又將有十萬精銳之士……

    劉璋正想叫許褚去請荀攸、戲誌才、賈詡等人前來商議,可是轉眼一想便打消了這個主意,因為北宮衍先斬後奏進入並州後,留給他的選擇就不多了,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何況劉璋也不甘心白白錯失良機。劉璋立即命文書代筆寫了一封信,命人立即送交呂布,他在信中向呂布表明之所以會率軍進入並州的原因,同時向呂布保證,他絕對沒有染指並州的打算,隻是借道而已……

    事實上,劉璋高估了並州西部對呂布的重要性。此時的並州西部上郡一帶有匈奴人為禍,加上呂布專注對付袁紹,根本沒有精力去理會其他,而且並州西部人跡罕至,稅賦幾乎為零,在呂布看來那就是一片荒蠻之地,納入手中不但收不來稅賦、征不來壯丁,反而要屯兵防備匈奴,那無異於白白背上一個沉重包袱,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呂布認為隻有傻子才會願意,因而呂布對此的控製力十分薄弱,隻是將其一個緩衝地帶,以前是和董卓,以後應該就是和劉璋了,隻要劉璋不覬覦太原郡,這個包袱劉璋願意背過去,就背過去好了。

    可惜劉璋對此並不知情,他認為並州境內有呂布、袁紹,甚至匈奴三方逐鹿,外有鮮卑窺視,已經是一鍋粥了,他如果再摻上一腳,這鍋飯就沒辦法下咽了,正因擔心陷入泥潭,讓他白白錯失了一個良機,否則他大可占據上郡,緩圖太原,一旦太原入手,則可居高臨下,俯視幽、冀兩州。

    因為並州境內情況複雜,劉璋不得不下令大軍放緩了步伐、加強警戒,防備可能的襲擊,同時將大量探子向四麵八方撒下去,仔細探查行軍路途周邊的情況。

    北宮衍並沒有如劉璋那般擔憂,他的麾下清一色羌騎,就算匈奴大軍前來襲擊,打不過,跑,他還是有信心的,一萬三千羌騎在他的率領下馬不停蹄的往北狂奔,漆原、雕陰、高奴一一被甩在後麵。

    然而整整四天過去了,大大出乎北宮衍意料的事原本他以為最多三天就能夠追上的董卓此刻仍然不見蹤影,四天來他唯一所見的隻有大軍過後的蹤跡,至於敵軍,那是半個人影也沒有發現。

    北宮衍臉色陰鬱的回頭看了看破敗的城牆,那是秦統一天下之前修建長城的遺址,自從秦一統天下後,秦始皇將長城向北沿伸後,這些長城便失去了抵禦匈奴的作用,慢慢被廢棄了,經曆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如今的長城大多隻剩下一些模糊的遺跡和一道小土埂。

    再往前走,就將走出並州,進入匈奴境內了,雖然同為馬背上的民族,但是和匈奴純遊牧不同,羌人乃半耕半牧,尚武之風不及匈奴,北宮衍嘴裏不在乎匈奴的威脅,心裏還是有幾分擔心的,一來他屬於“客場”作戰、人地皆生,二來,他的兵力有限,如果對方來個幾萬騎,無疑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威脅。

    隻不過大軍都已經到了此處,斷無再停下的可能,北宮衍隻能希望劉璋的速度快一些,不要離的太遠,如此一來兩軍可以相互支援,安全保證大大增加。(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