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8章:楚吳宋三分廬江,司馬懿暗助孫權

字數:6614   加入書籤

A+A-




                      第2528章楚吳宋三分廬江,司馬懿暗助孫權
    吳楚兩國爭奪廬江郡的激烈程度,簡直堪比秦楚爭奪江陵郡,宋明爭奪廣陵郡。
    江陵郡在秦楚兩國之間反複易手,廣陵軍則在宋明兩國之間反複易手,而廬江郡也在楚吳兩國之間反複易手。
    廬江郡本來歸屬於廬江太守陸康,但由於陸康之兄陸紆,以及長子陸儁,全都戰死於孫家之手,使得以陸康為首的陸家對孫堅恨之入骨。
    所以,在孫堅攻取江東的過程之中,廬江也是反抗力度最大的一郡。
    無論孫堅怎麽勸說,陸康說什麽都不願意降孫。
    後來孫堅先後奪取了吳郡、丹陽、會稽、豫章四郡,以及九江郡南部的部分區域,又攻取廬江過半數的縣城,統一江東之勢已成。
    陸康自知不敵孫堅,於是幹脆禍水東引,帶著陸績、陸遊、陸遜等親族,以及尚未被孫吳攻取的廬江南部五縣皖縣、舒縣、居巢、尋陽、銅鄉,直接向當時還是的楚侯劉秀投降了。
    劉秀得知後自然是大喜過望,畢竟字節舉五縣之地歸順,而且還是五座富裕的城池,這對於當時隻有荊南四郡的劉秀來說,可是從來都沒碰到過的好事呀,所以自然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
    劉秀沒有任何猶豫,選擇接受了陸康的歸順,以及廬江五縣之地,自然就要承擔陸家和孫家之間的恩怨。
    廬江是江東的西麵門戶,孫堅也絕對不可能放棄廬江。
    所以,之後圍繞著爭奪廬江郡,吳楚兩國發生過多次大戰,而且每次都打的極為激烈,互有勝負。
    最為艱險的一次,哪怕是楚王劉秀親自領軍,也依舊被被孫武打的節節敗退,接連丟失了皖縣、舒縣、居巢、銅鄉四座城池,隻剩下最後一座尋陽城苦苦支撐。
    不過這次危機最終還是被劉秀用謀略給化解了。
    時值倭寇進犯東部沿海,吳郡和會稽兩郡遭劫。
    孫堅派孫權前去鎮壓後方的倭寇,結果孫權卻反被倭寇擊敗,不得不撤走前線的部分兵力,並調前線的孫策前去鎮壓倭寇。
    劉秀得知此事後,挑撥江東各地的山越,共同發起反叛,差點就一舉掀翻了整個吳國,而這也逼得孫堅不得不從廬江撤軍,前去平定山越叛亂。
    孫堅主力大軍這一走,劉秀才不費吹灰之力,又重新收回了淪陷的廬江三城,隻剩舒縣一城未能收複。
    舒城有魯肅坐鎮,劉秀強攻數次,不但未能攻破,反而還損兵折將嗎,無奈之下隻能暫時放棄強攻,先圍城,等攻嚇了北部的潛縣、六安等八縣之地後,再攻打舒縣不遲。
    孫堅忙著鎮壓山越叛亂,根本顧不上廬江郡,為了防止廬江北部被楚國奪取,於是遣使者前去壽春,遊說宋王趙匡胤,從江淮地區出兵廬江,宋吳兩國聯手對抗楚軍。
    江淮地區,位於長江以北,淮河以南,指的其實就是徐州廣陵郡的,以及揚州九江郡和廬江郡。
    隻不過這三郡都是麵積大郡,三郡加起來比中原任何一州都要大。
    除此之外,江淮地區溝通南北,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再加上江淮地區又是水土肥沃,人口稠密的豐饒膏腴之地,所以才會被單獨劃分出來,並被宋明兩國反複爭奪。
    此時的宋國已經占據了江淮大部區域。
    九江郡十四縣之地,宋國占據北部十一個縣,南部三縣則為吳國所有。
    廣陵郡十二縣之地,宋明占據西部六縣,而明國則占據東部六縣。
    江淮三郡之地,宋國已得一半,乃是當之無愧的江淮霸主,自然也想要徹底占據江淮地區。
    可奈何明國太過於難纏,哪怕宋魏兩國聯手,發動了十三次中原大戰,雖強行攻占了明國數郡之地,卻也同樣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並未能占到太多便宜。
    反觀明國,經過三次中原大戰的削弱後,竟然直接和齊國合並了,綜合實力不但沒有絲毫縮減,反而還比之前更強了。
    麵對這樣的明國,哪怕宋國發動傾國之兵,也討不到多少好處。
    除了明國之外,宋國還和魏秦吳三國接壤。
    秦國乃是諸侯霸主,不主動來攻打自己就不錯了,宋國根本不敢招惹秦國。
    至於魏國,和宋國乃是盟友,而且唇亡齒寒的那種。
    宋魏兩國任何一個滅亡,另一個都無法獨存,所以魏宋都不會覬覦對方的。
    宋國總共四國接壤,秦魏明三國都不能碰,那唯一的擴張方向,也就隻剩下同處於江淮之地,歸屬於吳國的廬江郡了。
    對於宋國來說,拿下廬江郡的好處太多了,不但能獨霸整個江淮流域,而且還能完善國都壽春的防務。
    廬江郡的安豐縣,距離宋都壽春的距離,可是隻有區區百裏。
    雖說在吳國徹底穩定江東,將楚國勢力驅逐出廬江之前,不太可能會對同為盟友的楚國動手,可確實距離自己家門口太近了,哪怕是盟友也會讓宋國上下都睡不著覺的。
    宋國雖決定對廬江下手,可吳國畢竟是盟友,直接撕毀盟約的話,吃相就有些太過於難看了,所以必須要找個好的借口,讓天下人不要說閑話才行。
    為此,趙匡胤苦思冥想,一直都沒找到適合的理由,卻沒想到吳國主動給他們送了過來。
    對於吳使請求出兵的請求,趙匡胤自然是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原因無他,吳國所給的好處太少了。
    吳國想請宋國出兵,幫吳國保住廬江,可是卻隻願付出糧草和錢財。
    趙匡胤想要的是底盤和人口,吳國這種吝嗇的作法,顯然是無法讓他滿意的。
    宋國拒絕出兵,自然讓吳國焦急萬分,畢竟此時的吳國根本無力支援廬江,而僅憑廬江的守軍又根本擋不住楚軍,在這麽拖下去的話廬江北部八縣都將為楚國所有。
    吳國也知道宋國對廬江郡的覬覦,可相比於對宋國的不滿,吳國上下都對楚國卻是深惡痛絕,所以寧願便宜宋國也不願意便宜吳國。
    最終,吳國同意以割讓廬江最北部的安豐、雩婁、陽泉三縣為代價,以換取宋國出兵廬江郡。
    此時,廬江北部的八縣,已有四縣被楚國攻占,另外三縣又被吳國割讓給了宋國,吳國在廬江北部反倒隻剩下了一縣之地。
    趙匡胤在接收了三縣之後,卻以籌措糧草為由拒不出兵,直至這最後一縣都被楚國攻取後才出兵。
    趙匡胤之所以會這麽做,自然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地盤,畢竟吳國的地盤被楚國占了之後,他在奪回來的話,那可就不是從吳國手中搶的,而是從楚國手中搶的,自然也就不用在還給吳國了。
    這麽做,既不用撕毀和吳國的盟約,又能擴張勢力,可謂兩全其美。
    趙匡胤這次出兵呂江,共舉十萬大軍,分別從九江和汝南兩地,分兩路出兵,共同征討廬江楚軍。
    九江這一路六萬宋軍由趙匡胤親自統軍。
    而汝南的四萬宋軍則由趙光義領軍。
    劉秀得知宋軍來犯,並且還是十萬大軍,自然是大驚失色。
    楚國攻略廬江的不過是一支偏師,又豈能擋得住宋國十萬大軍?
    可就這麽放棄廬江北部的底盤,劉秀自然也不甘心,於是一麵遣使去和趙匡胤談判,一麵向廬江北部增兵。
    趙匡胤對於廬江郡勢在必得,又豈會輕易被楚使說退?
    無論劉秀提出什麽條件,趙匡胤全都置之不理,他的目標隻有廬江郡。
    劉秀雖往廬江北部增派了兵力,並且親自前去指揮軍隊,可奈何雙方兵力相差懸殊。
    在連續三座城池被攻破,折損了近萬大軍之後,劉秀意識到敵我實力懸殊,與之正麵對抗殊為不智,於是決定主動放棄六安和潛縣,並撤銷對舒城的圍困,全軍撤回了廬江南部,並集中兵力死守居巢。
    劉秀這麽做等於是將廬江北部八縣拱手讓給了宋國,但宋國若想繼續攻略廬江的話,就必須拔掉舒縣這枚釘子,才能繼續攻略廬江南部地區。
    宋國若是真攻打舒城的話,等同於主動撕毀了和吳國的盟約。
    若是不攻打的話,則無法驚全攻,占據整個廬江郡。
    不得不說,劉秀這招讓趙匡胤很難受,他確實很想要廬江郡,可是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想徹底交惡吳國。
    除此之外,楚吳兩國在廬江的總兵力,加起來也有五六萬之多。
    宋國若是不顧一切,強行占領廬江的話,最終就算是贏了,恐怕也隻會是慘勝。
    在趙普、閻象、趙雍等人的勸說下,趙匡胤決定見好就收,隻占據廬江北部八縣。
    至於廬江南部的七城之地,讓楚吳兩國去爭吧,反正最大的好處已經被宋國摘走了。
    孫堅得知後,雖對趙匡胤極為不滿,卻也無可奈何,畢竟除了主動割讓的三縣之外,其餘五縣都是宋國從楚國手中奪來的。
    吳國自己保不住廬江北部,難道還不許宋國攻取嗎?
    自此之後,廬江郡一分為三,北部八縣歸宋國所有,西南四縣歸楚國,東南三縣則歸吳國。
    這次孫策出兵伐楚,就是從舒縣和豫章出兵,分水路兩路共同進軍,攻打廬江的西南四城。
    楚國上任廬江太守是宋缺,因打退過數次吳軍的進犯,甚至和孫武對陣都不落下風,而接連晉升好幾級。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次楚軍北伐,宋缺才有資格成為鄧禹的左翼主將。
    宋缺被調走之後,接替他位置的人是郭子儀。
    郭子儀才剛升任為廬江太守,都還沒能徹底掌控廬江西南四縣,孫策的八萬吳軍打了過來,絕對堪稱是楚國最倒黴的一任廬江太守了。
    對於郭子儀來說,這次是吳軍來犯無疑是個極大的挑戰,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隻能在他能力範圍內盡力做到做好。
    郭子儀手上總共隻有兩萬兵力,麵對孫策來勢洶洶的八萬大軍,根本無力出擊,隻能死守這一條路可走,同時向江夏的劉秀求援。
    結果,開戰才不過三天,重鎮桐鄉就失守了,守將郭濤被孫策斬殺。
    第六天,居巢失守。
    居巢守將無支岐,雖擋住了栗虎、栗鹿、栗羊三將的聯手,可再加上一個孫策的話,卻也依舊不是對手。
    居巢失守後,無支岐不得不率殘軍突圍,退守皖縣,可郭子儀卻讓他放棄皖縣,集中兵力死守尋陽。
    郭子儀和無支岐匯合後,集中兵力死守尋陽城,而孫策則率水路兩路大軍進逼尋陽。
    吳軍連戰連捷之接,開戰不過十日,就連破三座堅城,眼看著就要徹底攻占廬江南部,士氣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孫策打了勝仗,吳國上下都很開心,可是卻唯獨一人除外,那就是複雜押運糧草的孫權。
    孫權一直不服大哥孫策,想要取而代之,而此番孫策伐吳成功的話,他的野心將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此時,孫權大帳內,一個黑衣人正不緊不慢的對孫權道“二公子,考慮的怎麽樣了?還繼續猶豫下去的話,吳王之位可就與你徹底無緣了。”
    而他正是失蹤已久的司馬懿。
    晚上還有一章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