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
字數:3793 加入書籤
端月就是一月,秦朝以顓頊為曆,定下十月作為歲首,卻又將一月視作發端,故以端月稱之。
時入端月,便代表真正地入春,天地之中萬物複蘇,原野之上一片嫩綠。
春耕開始了,鄉裏們將發了月餘的糧種取出,翻鬆土壤,栽下禾苗。
秦時最主流的耕作方式是犁耕,而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有一牛獨挽,兩牛抬杠與兩牛並耕三種方式,其中又以兩牛抬杠最為常見。
所謂兩牛抬杠,就是讓兩頭牛分開七八尺的間距,並將杠狀的犁衡架在牛頸,繩套拴固。
犁衡正中,連接著與之垂直的犁轅,犁轅末端又連接著鐵犁。耕作時,因為兩牛以合力拉動鐵犁,所以在出力上遠強於一牛獨挽和兩牛並耕的原始犁耕方法,不僅效率更高,而且適合深耕。
然而秦朝牛價高企,耕牛基本屬於官府,苦酒裏真正有私牛的僅有辛府和田吏全的汜府,剩下的便是如李恪、裏典服這般,也隻能排隊使用租牛。
租牛有限,人人有需,所以田畝之地可見的耕牛並不太多,更多的,還是那些扛著耒耜,栽種菽、荅的鄉裏百姓。
李恪家是第一批使用耕牛的人群。倒不是說上造爵位在苦酒裏有多高端,而是因為田典妨和旦出門踐更,旦家缺乏勞力,便和李恪家共享了輪租的耕牛。
此時此刻,李恪正陪著田嗇夫囿站在阡陌之上,沉默地看著鄉裏勞作的景象。
“農時日緊,耕牛不備,北境之地,農人何苦!”田嗇夫囿感慨說道。
“嗇夫,聽我家隸臣說,以兩牛犁耕,一人牽牛,一人架犁,兩人碎土,則一日可有一頃。較之以耒耜耕作,已經不知快了多少了。”
田嗇夫囿搖了搖頭:“苦酒乃是句注最富的裏,一裏之中,可見耕牛也不過二十餘頭,還有四頭是學耕的小牛,無甚大用。耕牛還是少了……”
“您也太高看苦酒裏了。”李恪苦笑道,“苦酒裏富庶不假,但田地百二十二頃,官有耕牛也不過就十四頭,這其中還包括了那四頭小牛。租牛便是一日不歇,每日也不過就是五頃,不可能再多了。”
“那剩餘的?”
“辛府……就是童賈老丈有四頭牛,他允諾耕完自家田地,便交由裏中作官牛操使。田吏也自備兩頭,按了汜家一貫的做派,想來是不會顧及鄉裏們的。”
“汜家……”田嗇夫囿咀嚼了兩聲,突然問道,“恪君,如今你可知曉自家田地所在了?”
李恪翻了個白眼,抬手指向治水河邊:“無人那處,家中隸臣正在鄰田駕牛,明日就該耕我家田地了。”
田嗇夫囿順著李恪的手指去看,隻見田畝之中,勞戾扶轅,莽牽著牛,而旦家新領的隸妾則和她的主母一道,提著耒耜拍碎翻出來的大塊硬土,以方便後幾日插禾栽苗。
幾人都是手腳麻利的人,租來的耕牛也是官牛中最好的兩頭,不一會兒就翻過一畝。勞戾高唱一聲,抬起犁轅,莽這才引導著耕牛轉向,準備耕作下一畝地。
田嗇夫囿不由點了點頭,說:“你選的隸臣不錯,善耕,勤勉,可為依托。”
“不想想我平素給他們吃什麽……”李恪輕聲嘟囔了一嘴,“嗇夫,左近正有一處便橋,我方才看了一下,恰巧是辛阿姊與憨夫君,我們這便過去吧?”
田嗇夫囿振奮道:“便去看看,你們欲如何測出山河之勢!”
……
便橋是李恪設計的多種測繪工具之一,主要用來測繪水麵與地麵落差,以及配合探棒,測量出河道的深度。
它的造型近似一個z型,攜帶時折疊,使用時展開。展開後其上架於河岸,可選取重物按壓固定,也可以通過將青銅插栓鑿入地麵來固定。其下則探至水麵,起到為測量人提供穩定立足空間的作用。
在這兩者之間,連接有複數的齒狀直杆,直杆可以通過轉動兩側的輪盤來調整高度,連杆上的尺寸標識也可以在調整的同時,測量出水麵與地麵的實際落差。
所以便橋並不是一座完整的橋,它並不能連接到河的對岸,從造型上來說,也更像後世的簡易升降平台。
李恪之所以會設計出這樣一個怪胎來,是因為按照規程,治水深度需要一步一測,而船卻很難把每次行進的距離控製到這種程度,況且在平穩上,晃動的船體也遠遜於擁有地麵固定的便橋。
田嗇夫囿和李恪走過去的時候,辛淩和憨夫正在調整橋麵高度。
辛淩一人站在平台末端,背靠著湍急的治水,從腰畔摘下枚寬底的木架,小心放置在橋麵上。等木架穩固,她又從腰上摘下一個木瓜大小,麵上滿是圓孔的古怪陶器,擺放在木架頂端。
待到把這一切做完,她蹲下身,從橋麵撿起個大大的水囊,從陶器頂端開始注水。
很快便有水順著陶器表麵的孔洞留了出來,辛淩抿著嘴認真地看,看了一會兒,高聲喊道:“右下二。”
憨夫立刻轉動起右側輪盤,僅兩下而止。
等憨夫固定好輪盤,辛淩再次為陶器注水,水流溢出孔洞,淅瀝瀝不停地流,她看了半晌,這才滿意地對憨夫點頭。
田嗇夫囿在岸上看得茫然不解,輕聲問李恪:“恪君,她麵前那型似塤的陶器作何用處?為何要待注水之後,才想起高低調節?”
李恪解釋道:“那陶器名為水平儀,單側共有六排三十六枚孔洞。注水之後,隻需觀察每排的六枚孔洞是否能同時停水,便可知橋麵是否水平。”
“水平有何用?”
“一則,橋麵水平才可測出水麵與地麵的實際落差。二則,水平的橋麵可以為探棒提供比對,測量水深的時候,才不會因為一時不查,導致探棒傾斜而不自知。”
“你等……”田嗇夫囿聽得目瞪口呆,心裏隻覺得匪夷所思。
測量精確到這個地步,李恪是真的想把治水兩岸的地貌囫圇搬到沙盤上去嗎?
說話間,憨夫已經采完了落差的數據,他對著岸上高喊一聲,轉身便去幫助辛淩架設探棒。
探棒的結構格外簡單,每截長五尺,上下設卯孔,使用時上下對連,插入榫頭,直到探到河底,再根據橋麵確定垂直與否,最後記下最後一截的長度數據,加上已經完全沒入水下的那部分長度,得出水深。
李恪歎了口氣,他倒是挺想把水下環境也一起複製到沙盤上的,奈何想破了腦袋也無計可施,最終隻能退而求其次,以三處深度折中取數。
這樣雖說會對複原水勢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至少可以選出水情相對簡單的河道來。而恰好,那也正是架設水車最適合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