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不用帶動【求推薦票!第一更】

字數:416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日娛之遊戲萬歲 !
    零售商店的店主,幾乎和所有的資本家一個模樣。
    覺得這個東西賺取的利潤很少,或者覺得不夠多的時候,他們保守的很。但是一件東西,一旦能夠提供超額利潤,他們就變得激進且瘋狂了起來。
    不過,萬戶的充值點卡,顯然並不能帶來超額的利潤。
    提供給零售商的分成,不過隻有百分之十。
    雖然在零售商品裏也不算少了,但是卻無法讓零售商們瘋狂。
    因此也就是平平常常的賣著。
    而萬戶這邊除去零售商分成的百分之十,剩下的製造和運輸、宣傳成本,大概隻占百分之五不到。
    百分之十五的渠道成本,就可以將這個服務鋪開,可以說已經十分劃算了。
    ——————
    不過,在萬戶北美開拓市場的時候。
    中國國內這邊的氛圍,卻不太一樣。
    新的一年來臨,價格闖關剛剛結束。
    無數家庭數年的積蓄,都被不斷增長的柴米油鹽的價格吞噬。
    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逐漸讓人麻木,不僅如此,許多人所工作的工廠效益也變得不好了起來。
    國家還是勸職工們響應國家號召下崗。
    那一批對於國家擁有無條件信任的職工,選擇下崗。
    而他們下崗所買斷工齡的錢,在當前的物價下,也就堪堪能讓一家人生活一年。
    街道兩旁擺攤的逐漸多了起來,隻可惜擺攤的多了,賣早點的多了,賣小吃的多了。但是顧客卻很少。
    九十年年代,下館子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哪怕以前有著收入來源的時候,都是除非重大的事情不下館子。現如今失去了收入來源,怎麽可能下館子麽?
    以前有收入來源的時候一雙襪子穿到破洞還要縫縫補補繼續穿,勤儉持家過日子。
    現在沒有了收入來源,難道就能一天一雙洗都不洗了?
    購買力嚴重不足,一個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基本上陷入了停擺。
    而原本廠長等領導層人員,則開始著手對企業進行改製。
    先是以個人的名義向銀行貸款,帶用貸款把廠子買了。
    原本屬於所有工人的工廠,短短地時間內就變成了某些人個人的財產。
    而在大(和諧)連,某個王姓的副主任,也完成了這樣一波操作。
    數十年之後,這位王姓主任,憑借著這第一筆原始資金,成為了中國首富,成為了中國商業地產第一人。
    如此光景對於許多人宛如末日一般。
    萬戶中國雖然依舊欣欣向榮,但是裏麵的工人也有不少憂心忡忡。
    誰沒個親戚朋友?
    要知道萬戶中國的許多人,來源很複雜,但是從國內招募的員工,來源無非是體製內。
    高橋得知大下崗正在進行中。
    他沒有像是某些企業一樣,援助了一些報刊亭,援助了一些攤位,就以為解決問題了。
    在整個城市所有勞動力,幾乎都是去工作的時候。誰有錢?誰能買東西?
    高橋直接拍板決定,直接使用萬戶手中積存的天量人民幣,對各個工廠進行贖買。
    然後,再以工廠的名義,對員工進行補助。
    哪怕是利用萬戶的生產體係,先讓這些工廠恢複生產也行。
    要知道,那些第一批遵從國家指令,自願下崗的人,往往是最基層的工人。
    他們各項工作能力並不差,甚至可以說很好。
    這些有經驗的工人,對於萬戶來說也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資源。
    至於那些已經變質腐化,想方設法將整個廠子變為自己私有財產的人。
    也可以將他們吸納進入萬戶,但是卻不會給他們任何管理崗位。甚至連一些重要的部門也不會讓他們去。畢竟,他們這些垃圾,是要清理掉的,現在不清理掉,而是吸納進來,不過是因為直接清理,某些方麵的阻力比較大。
    要知道,萬戶中國的公關部,可是專門放這類垃圾的部門。
    這裏可是有好多根本就不來上班,卻來領工資的人。
    他們存在的意義,大概就是通過他們的關係,為萬戶帶來更多的利潤吧。
    一旦他們的關係倒塌,他們在萬戶的工作也就要終結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而這些人的價值,隻是他們身後的關係而已。
    相信經過這一次的風波之後,其中的許多人,是要被清理出去的。
    萬戶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其實引起了某方麵的反彈。
    不過,大的路線還是變公有為國有,變國有為私有。
    萬戶是一個私有企業,雖然有人覺得萬戶吃的太多了一點,但是從大方針上來說,萬戶這是遵從這個方針的。
    因此,雖然在收購的過程中有點波折,但是卻還是成功收購了許多企業。
    收購完這些企業,高橋赫然發現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不少城市,與其說是一座獨立城市。
    不如說是被現在萬戶擁有的工廠,夾在縫隙中的城市。
    許多城市的存在,是以工廠為主,是以企業為主。
    不少城市幹脆就是以企業為服務對象,充當企業的後勤部的感覺。
    雖然收割了如此多的廉價資產,但是想要讓這些廉價資產恢複生產卻並不容易。
    要知道,高橋指揮收購這些企業,可不像是許多人一樣。
    與其說是為了企業,還不如說是為了下麵的地皮。
    要知道,許多企業都是先於城市存在。企業本身甚至都在城市的核心城區。
    而這就代表著,哪怕企業地麵上的所有附著物都一文不值,光是土地本身的價值,就已經十分驚人了。
    以前不驚人,是因為以前的模式不一樣。
    現如今所有的東西都要市場,住房也一定會市場。
    那麽多人沒有住房,不也是一定要買房子不是麽?
    那些具有海(和諧)南先進地產運營經驗的人,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裏,四麵出擊,真的收獲了不少優質地盤。
    當然,也有許多吞掉一個廠區的小廠長們,漸漸轉型為了地產商。
    這些人富裕的同時,也有一些活不下去的下崗職工,全家人上吊。
    先富帶動後富,後富沒有了,也就不用帶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