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從光速上限到破碎的世界

字數:8125   加入書籤

A+A-




    摘要

    通過對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理解,解釋了引力產生的本質,並推導出常溫物體為標準,物體加熱狀態引力增加,物體冷凍狀態,引力減小。直接表現為實驗中的重量變化。同時對引力的徹底理解,展望發引力技術的可能性。

    同時根據引力本質的理解,運動速度不同的物質所產生的引力不同現象,否定了暗物質存在,和太陽係圍繞銀河係中心秒速將近 300KM的速度變化,在 2.5億年的周期中的引力變化,和導致太陽係在圍繞銀心不同的速率軌道上,太陽係行星軌道變化。

    關鍵詞

    引力本質,反引力技術,波粒二相性,暗物質。

    目錄

    第一章從光速上限到破碎的世界

    第二章從破碎的世界到物理的盡頭

    第三章從物理盡頭到質量、力、和引力的本質

    實驗預言

    第一章宇宙圖景,偉大的循環,從粒子輻射到宇宙膨脹

    實驗預言

    第二章超越光速,引力的暗麵,從信息質的衰變到反引力技術

    實驗預言

    第三章熱重冷輕,凍結的時間,從溫度本質到對應的時間

    實驗預言

    第四章觀想宇宙,引力的變化,從恐龍滅絕到不存在的暗物質

    第一章從光速上限到破碎的世界

    當早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在晨間的大地,給萬物帶來最原始的能量,植物吸收成長,最終在食物鏈中一步步轉化,促成萬物的發展的原動力。

    一切都顯得那麽的流暢,在我們的觀念中世一切都是光滑的。

    雨滴從葉子上光滑的滑落在地麵,而不是上一瞬間在葉子上,下一瞬間就到了地麵而沒有經過落下的過程。

    世界是流暢的,時間是存在的。這兩個觀念在我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

    而這一章我們將改變這兩個觀念,在微觀領域中世界既不是流暢的,時間也不是一種確切存在的事物,準確的來說這兩者都是一種錯覺。

    隨著時代進步,人類對光的理解也越發深入,近代人類科學家終於可以了解和測量出光的速度,真空中約 299792458m/S秒。

    也就是說光速每秒鍾可以跑將近 30萬公裏,並且光速在真空中,永遠是這個速度,每秒光不會多走一米也不會少走一米。

    為什麽?

    為什麽?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就這樣被動的接受了光速的這個數字?

    為什麽光速是 X時間內行走了Y的距離,為什麽不是 X時間走了 Y+1或者 Y-1的距離。為什麽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剛好是這個數字。

    如果我們說這就是自然規定,是宇宙常數,宇宙法則就是這樣,那麽隻是把頭埋入沙子裏的鴕鳥。

    所以我們要問為什麽?

    物體會落下來為什麽?牛頓去思考了這個問題,得出了引力的存在,最終推動了人類文明探索太空的火箭。

    所以現在,我們也要問一個為什麽,光速為什麽是在固定的時間段內走過了固定的距離,而不多一點或者少一點?

    光速到底由什麽決定的。

    我們將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一步步揭示一切的本質,從而探索和了解宇宙與自然是如何運作。

    自從有文明以來,人類對世界有限和無限的討論就從未停止,如果世界是無限的一切就可以無限的分割下去。

    一個麵包切成兩半分為兩個,兩個麵包又能分為兩個,如果可以這樣無限循環下去你就能獲得無限的麵包,很顯然這是一個瘋狂的笑話。

    在數學上的確是無限的,一個線段在數學上可以無限劃分,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在探索物質世界是否能無限下去的問題上,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假設你每天需要直行一公裏上班,要從 A點家裏走到 B點辦公室。

    從 A點到 B點你必須先走它們的一半路程,你必須先到達 A點和 B點的中心也就是 C點。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你要達到 C點你必須先達到 A點和 C點的一半也就是 D點,你要達到 D點必須先達到 A點和 D點的一半路也就是 E點。

    如此無限循環下去,你要到達目的地必須先達到它的一半路。

    若現實世界若真是如此無限劃分下去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從他的家裏 A點到達他的辦公室 B點。

    一個從一個點到一個點,必須先到達他的一半,要到達一半的路必須先到達一半的一半。

    而現實很明顯,一個人可以從A點到達 B點,物理世界 A和 B之間必定存在一個不可分割的最小數值,所以物理世界是有限的,它一定存在個最小距離,每次我們必定跨越一個最小距離而到達下一個,不存在比它更小的距離。

    這樣我們才不會無限的上班遲到。

    就好像一塊麵包,在數學上麵包可以無限劃分下去,一個麵包可以分為兩半,兩個麵包可以分為四份,四份麵包分為八份,數學上可以無限分割。

    但現實物理世界並非如此,如果物理世界的麵包可以無限分割,那麽我們將得到無限的麵包。

    這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所以物理世界必定存在一個無法在分割的尺度。

    在“標準模型”的物理世界中,麵包總會被分割成原子。原子分割成更小的亞原子。直到終點分割成普朗克尺度的最小空間。

    現實中存在的這個最小空間被稱之為普朗克長度,現實世界不斷細分下去後最小的空間。

    它大約是 10E-33厘米,比人類觀測到的原子還要小十幾個數量級。

    現在我們有了答案,如果我們去上班,每次最小可以移動 10E-33厘米。

    這真是非常重要,它保證了我們可以達到我們的公司,而不是永遠的遲到。

    那麽,這個和光速為什麽是每秒大約 299792458米有什麽關係?

    顯而易見,如果光速每秒要走大約 299792458米,它也必須一次走大約 10E-33厘米。

    光速和最小空間尺度中間還有一個最關鍵的數字,這個數字決定了光速真空中為什麽每秒走的這麽快,而不多一厘米也不少一厘米。

    這是另一個關鍵的數字,它富含的含義,定義了光速的精確數值,它就是時間,什麽是時間?

    如果世界無限劃分下去有一個不可劃分的最小長度來保證我們可以從家裏走到公司。

    那麽時間呢,一秒可以分為兩個半秒,兩個半秒分為四個半秒,如果時間可以無限劃分下去我們也許永遠過不完這一秒了。

    很明顯,在某個尺度上時間不可以再劃分了,必定存在一個最小的時間間隔,來保證我們可以安穩的度過這一秒。

    這就是人類科學界所定義的普朗克時,目前人類科學界所定義的普朗克時等於 1E-43秒(即 10^-43s),我們就姑且這麽認為吧,這個數字代表什麽?

    它表示如果我們要度過一秒,我們必須先度過一個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我們稱他為一幀時。

    也就是說人類定義和度過的每一秒鍾,由 1E43 次方個靜止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組合而成,這就是最終極的時間。

    我們從一個 10^-43秒度過到下一個 10^-43秒,從一幀時度過到下一幀時,這之間隻存在一個間隔。

    而時間隻是一種錯覺。

    根本不存在時間,不存一秒,一小時,一天和一年。

    現實世界隻是由無數個 10^-43秒片段組合而成的一幀一幀靜止的連續,隻存在世界上一刻的狀態躍遷下一刻狀態之間的間隔。隻存在一幀時。

    而人類所定義的秒,隻是截取了一部分幀時並把它們定義為一秒。而這一秒包含了10^43個幀時。

    不存在時間,因為物理世界本身就是靜止的,動隻是一種幻覺,時間也是一種幻覺。隻存在幀時的間隔。

    如同電影每一張膠片上靜止的畫麵連續播放,電影中事物運動發展,不是因為電影裏存在時間,也不是電影裏的事物真的動了。

    隻是因為一張張靜止並相似的膠片,反複生滅在電影幕布上。

    就如同我們小時候在厚厚一疊紙上手畫的人物,畫好後一張張快速翻動,每頁中相似的人物就組成了運動的圖像。

    現實世界也是如此,隻存在一個間隔到下一個間隔,隻存在上一幀靜止的宇宙和下一幀相似靜止的宇宙,如此循環往複。

    也就是說隻存在一種時間,一幀時,它代表世界從一個靜止的當下躍遷到下一個靜止的當下。

    如電影一樣反複的生滅在宇宙的空間背景上。沒有過去和未來,隻有永恒靜止的當下,隻有無數的當下在每一幀時中相似的變化。時間是一種幻覺。

    所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過是當下宇宙世界在一幀時上的物理狀態。

    我們知道物理世界的一切不過是原子的位置和移動,組成你汽車和房子的原子,這些原子以前可能在藍星的其他位置,是組成過一朵花的一部分,在億年前可能是恐龍舌頭上的一個原子。

    而所謂過去和未來,隻是當下原子位置的不同。組成我們身體的原子和當下宇宙一切物質的原子,宇宙誕生時就已經誕生了。

    如果我們要回到過去,讓我們做一個思想實驗,我們將如今藍星每一個原子的位置,都恢複到億年前的恐龍時代,那麽整個星球就會回到億年前。

    組成房子的原子會恢複億年前的位置,變成深埋在底下土壤原子的一部分。

    你的汽車會散開,汽車的一部分原子變成了億年前某個礦石中的鐵原子。

    你的身體會消失,恢複它億年前所在的位置,一些原子變成了組成霸王龍前爪原子的一部分。

    一些原子變成了億年前參天古樹的一部分。

    這就是組成你身體的這些原子在億年前的位置。於是整個藍星回到了億年前的恐龍時代。

    而如果能將整個銀河係乃至宇宙的原子位置恢複到億年前的位置,那麽整個宇宙就會回到億年前,時間是一種錯覺。

    同時如果我們要去到未來,讓我們在做一個思想實驗,未來也是不存在的,現在我們從1數到 10.

    1,2,3,4,5,6,7,8,9,10。

    現在,你到達了十秒後的未來。你是否感覺有什麽不同?

    相對於 10秒鍾前,你穿越到了 10秒鍾後的未來。然而十秒鍾前也好,十秒鍾後也罷,你所能感覺到的都是當下。

    你會發現所謂未來也是一種幻覺,未來成了當下,未來隻是當下的一種變化狀態。

    我們隻存在於當下,一幀幀變化的幀時上靜止的宇宙中。

    人類,宇宙,物理法則,隻存在於每一個 10^-43秒靜止的畫麵上。

    宇宙不存在動態,動隻是一個個靜止態切換產生錯覺,宇宙隻存在一種態,靜態。

    宇宙隻存在一個時間一幀時的當下。

    現在我們有了兩個數字,一個是物理世界最小空間長度 10E-33厘米。

    一個是人類定義的一秒鍾,世界所存在的 10E43次方個間隔。

    那麽當世界每度過一個最小間隔,光速就前進一個最小空間尺度。

    而每秒包含了多少個幀時,並且乘以最小空間尺度,就決定光速每秒的速度。

    一秒光速所走的距離,是人類定義的一秒鍾包含多少幀時數量所決定的。

    而對宇宙來說,光速本身速度永遠等於 1,世界每間隔 1幀時,光速前進 1個最小空間尺度,這就是光唯一的速度。

    因為人類定義了秒的長度,所以有了每秒光速。

    但物理法測不隨人類定義而改變,光速依舊在真空中以它 1幀時,走 1個最小空間尺度前進著。

    一個簡單的比喻,把光比作一個運動員,他一次可以跑一米,他一秒鍾可以跑十次,1*10就是他每秒能跑的距離。

    光一次可以跑 10E-33厘米,每秒可以跑 10E43次,所以兩者相乘就是每秒的光速。

    現在,通過光速本質的理解,我們將宇宙的奧秘解開了冰山一角,這就好像一把鑰匙,我們會用它打開宇宙更為廣闊的大門。

    一睹從未被世人所知曉的浩瀚世界。(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