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殿試也要靠臉的

字數:4325   加入書籤

A+A-




    

    

    張亢拿著兒子從西北寄回的家信,一麵歎息,一麵發呆。

    夫人李氏輕輕推開書房的門進來,反手闔上門,急匆匆走到張亢身側。

    張亢見夫人這般神色,想必有何大事,於是也忙開口問道:“出了什麽事?”

    “傑兒府上打發來人了,說是媳婦兒的病,哎,有些礙難,怕是得要急著辦了,”李氏雙唇翕動,微微有些不忍,但還是繼續道:

    “那些個說出去要成了笑話醜聞的病,說是要,要在下體行針,實在是,實在是不行,就請老爺,代傑兒擬一封休書吧。”

    張亢看李氏麵色急切,又繼續探問道:“可是現下著急如此?我看那王家姑娘,知書達理,原是不應當有如此怪病的,也是造化不濟,

    本想著,等傑兒回來,她也好了,再好生勸解他們,如今,這是人熬不住了麽?”

    “那邊打發人來,說是許希珍大夫親自斷的脈,如若不立時下體行針,怕是人隻有——”說著,李氏伸出三個手指頭,歎了口氣。

    “哎,冤孽啊,”張傑揮了揮袍袖,緩緩向書案邊走去,擬好了休書,又給張傑寫了信說明,“救人要緊,其它的事,且再說吧。”

    李氏點點頭。接過張亢寫好的那頁休書,正要往門外走去,卻聽張亢又說道:

    “你也跟去看看媳婦兒吧,王家把好好的姑娘給我們嫁過來,這才嫁了幾個月,人就成了這樣……休書的事,我自會向王家說明情形。但畢竟進門一家人一場,這時候,總是避著不去探望,終歸太過涼薄。”

    李氏站定了腳步,回過頭,衝張亢點點頭,又向張亢問道:“老爺,傑兒來信上,可說他在西北那邊軍中,一切都好麽?”

    “嗯。”張亢不願多提信中對西夏的諸多異動的事給夫人,隻為了安她的心,衝她點了點頭。

    ……

    殿試那天,菊花香飄十裏。

    話說這殿試的規矩,也是始於大宋的。

    宋太祖開寶六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汴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三十八人。

    然而,其中二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了,也就是麵試被關了。

    寒窗苦讀十年,一句話被主考官槍斃,這事兒大了。俗話說,“撐死膽兒大的,餓死膽兒小的”,“民不告,官不究”,落第進士徐士廉憤然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試,以求公道。

    搞事搞的很成功,當時社會影響也很大。

    於是宋太祖親自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一百九十五人,和取中的三十六人一起,在講武殿進行複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

    首次殿試的結果,一百二十七人及第,反倒是原先錄取的人中,十人落選。

    張榜後,朝野大嘩,李仿降職。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且自此以後,正式確立了統治中國曆史數千年的“鄉試——會試——殿試”經典三級考試製度。

    所以,當有些人一本正經的和你說宋代科舉體係如何如何異於明代時,你可以讓他拐彎出門,找門口一塊板磚,抱著磚,對著腦袋,自我強化一下腦洞碰撞係統,然後告訴他:

    科舉體係的係統化、規範化,製度化建立,就在宋代,後世萬變不離其宗。

    (用以上這二句話裝逼慫人時,建議隻針對那種一本正經的和你吐沫橫飛的說,他說的才是正史,用道聽途說的曆史知識,在那裏搞事搞事,胡攪蠻纏的噴子。

    而如若文學作品裏,有特殊的藝術化處理出不同,劇情需要的,並不在此欠拍之列。曆史嚴肅,文學爛漫,尊重曆史而不局限於曆史,才是曆史文學的爽點所在,正版讀者智商棒棒噠,一定懂把握其中分寸~~~)

    回到主題,在這第一次殿試的經典曆史故事中,實際上,是有皇帝個人很大考慮和立場在內的。

    宋太祖這就屬於借機發難,達成自我目的的一件尋常政治手筆。

    在此之前,考官和錄取考生之間,會建立起非常強的派係裙帶關係。

    而就著這件事兒的由頭,皇帝將所有的人都攬為“天子門生”,有意識的割裂了其他人從中插一腳,攬了天子功勞的機會。

    割斷了考生考官之間的關聯後,一切師生之誼,提拔之恩,就都歸到了皇帝頭上。

    與此同時,用現代管理學觀點看,此事也有著“組織機構扁平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改革意義。

    其實殿試前,因著照顧安頓王子月,方仲永並未十分用心準備,對殿試,也並未懷著非奪個狀元不可的心情。

    然而,馬二丫卻不這麽想。殿試那天,二丫三更半夜就起了,用炭鬥將白色襴衫、黑色襆頭等一幹規定著裝,早早一件件燙的平平展展,掛起來時都有一種衣冠楚楚的既視感。

    待方仲永四更一刻一起來,馬二丫就開始腳不沾地的,把方仲永打扮的如若一顆清湯掛麵的鮮嫩嫩靈光光小鮮肉。

    方仲永聞一聞身上的規定貢生服飾,有一股很清淡的綠茶竹葉子香,又看一看旁邊搭好了還沒撤的兩個薰籠,心道,二丫這必定是,連衣服都刻意薰過淡淡的君子香了。

    想到這有多麽麻煩,要用多大的心思,方仲永不禁莞爾,看向馬二丫:

    “二丫啊,我這是去殿試,又不是去選美郎君。你不用這般勞累的弄這些個,殿試又不是靠臉和衣衫。”

    “這仲永哥哥你就不懂了,”馬二丫一臉神氣的說:“二丫的書迷,有很多是一品大員的親眷,聽說,殿試這玩意兒,可以貌取人了,

    雖然都穿著一樣的打扮,仲永哥哥又這般玉樹臨風,但萬一殺出個貌若潘安之類的美男子來,搶了仲永哥哥的風頭怎麽辦。

    二丫專門問過那些夫人,士大夫們都喜歡這竹子香,茶葉香,隻淡淡熏一點子若有若無的清香,就很好”

    方仲永一麵接過她手中遞過來的一碗帶了鴨蛋黃的白粥,開始咕嘟嘟喝粥,一麵聽馬二丫絮叨。感覺像是回到了前世,老媽就在身邊的趕腳,分外親切。

    吃飽喝足出門去,方仲永按部就班的隨著一眾考生,以會試第一的身份,核對了考牌和貢士服裝,在東華門外列隊。

    晨曦清爽,鍾鼓響起,東華門打開,文武百官身著公服,在崇政殿內外,仁宗趙禎穿了章服升殿。

    嘩啦啦帶響的鞭炮啪啪鳴響,教坊司奏樂《齊天樂》,殿試貢生們的入場儀式,好比入了一次洞房。

    果然“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國人民對歡樂的套路,自古離不開奏樂、禮炮和新衣裳啊。

    本屆殿試執事官富弼富大人,捧了封好的密卷,威風八麵的一步步走入大殿,當眾拆封試卷完畢,貢士們向官家行禮,

    然後主考官尹洙發表主持考試的感言,副考官歐陽修發表注意事項和對貢士們的期待。

    百官退出,場內一張張二尺多高的小桌上,發放好了試題,貢生開始答題。

    殿試不同鄉試會試,考生吃喝筆墨統統不用攜帶,天子門生,一切物品天子提供,還可考完順走墨寶,作為宮廷一日考的留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