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小方的才學

字數:3957   加入書籤

A+A-




    

    

    殿試試題隻有三道,詩、賦、論,各一道,考試時間有大半天,發榜在殿試後一個月。

    一排排二尺多高的楠木貢桌,擺成了標準的單人單桌樣式

    ——其實是不是單人單桌的,也並無所謂,殿試題目都是主觀題,幾乎沒有眾目睽睽之下,現場互相複製的可能性,隻是說,單人單桌更方便考生取用墨寶,晾曬完卷一些。

    仁宗朝以來,一般不會在殿試上黜落學子,但也並非就沒有壓力了,進士及第和同進士出身全然不同,很多人如若落到了同進士出身,寧可重考,也不願用這個低人一等的身份起步。

    當然,如若會試排名第一,那幾乎是不用擔心落到同進士出身的,會試第一,如若殿試唱名三甲之中沒有,可以抗聲自陳。

    但畢竟,能不落到那時候自陳,還是把握好現在比較穩妥。方仲永絲毫不敢怠慢。

    殿試的考卷評級,理論上說分為五等,實質上分為三等。

    “學識優長,出眾特異,無與倫比者,定為一等”。實際操作中,一等一直空缺,隻作為讓人努力的方向和象征,意味著一個超凡脫俗的向往。

    “才學該通,文理周密,於群萃中堪為高等者,定為二等”。想在北宋一朝,能達到二等殿試卷的屈指可數,寥若晨星,但是是現實中一個冠絕的名次。

    要成為二等,詩詞功底至少是蘇東坡起步,上不封頂,賦得寫的和司馬相如一樣,論則要有王荊公的筆力。

    雖然從後世穿越,奈何穿的時間到了這個文辭鼎盛的年代,好詩被天可汗的子孫唐朝人寫了個八九成,要做文抄,做到這個層次,也要好生考量一下選材。

    “藝業可采,文理俱通者,定為三等”,也就是自圓其說,臨場發揮出的東西不掉水準,三等以上考卷,賜進士出身,一般比例約占殿試貢生中的四成。

    四等是剩下六成的賜同進士出身考生,所謂“藝業稍次,文理粗通”。一旦劃入賜同進士出身,未來翻盤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

    至於五等的“文理粗疏,謬誤惡俗”,定為五等,就是黜落,但仁宗朝已經成為形式。即便是北宋一朝,也隻有太祖太宗,科舉局麵還未穩定下來的時候,才有這種等級出現在殿試。

    所以比較現實的打算,應該是保三等衝二等。

    方仲永確定了目標,拿起筆,細細的審過題目,又尋思一回前世看過的研究宋代殿試詩賦論作品特點的論文,慢慢在心中構思和搜索起來。

    依據後世的研究,賦作,是殿試三篇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篇,因為殿試的閱卷人和最終拍板人是皇帝,所以多數的殿試優秀傳世作品,都是花團錦簇,歌頌與諷刺得體,文理俱佳的作品。

    而相對於在臨場限製中做出驚世的好詩,或者切中肯綮、言之有物的時務策論,做出一篇好賦的難度相對較小。

    方仲永本想就隨著大流,從後世流傳下來的殿試優秀賦作中,選一篇。

    但因著題目乃是《邊民賦》,不知為何,方仲永的腦子裏,一馬當先衝出來的,就是那篇王陽明被貶龍場驛站後,在瘴癘中送別去世的末路邊民的賦作《瘞旅文》。

    那是一篇動人程度,讓前世的方仲永深夜讀之落淚的賦作,也是一篇充滿了對邊民生活真情實感的神作,兼之吟詠色彩濃重,非常合適略略改動,成為應試賦作。

    想定了,方仲永拿起筆,暈開了墨,在殿試專製的四層白宣紙裱上,開始打底稿。

    這篇賦作,走的是不按套路歌功頌德,而以感人至深為主的風格。

    此時的方仲永自然不知道,在隔簾後的趙禎,已經細細端詳了他的方向良久:

    方仲永原來這麽年輕,還生的真是清秀標誌。趙禎心中暗暗笑了一笑,似乎和他想象中,有點猴哉猴哉的那個至尊寶形象,不怎麽搭調。

    生的很是儒雅,人臣風範滿滿。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梁挺括,天庭飽滿。不錯,外表讓人見之忘俗。

    ……

    步軍副都指揮使、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即西北方麵軍副總司令的劉平軍帳內,張傑正與劉平把酒言歡。

    劉平與張傑的父親張亢,可以說是一類人。雖然劉平出身北宋將門劉家,卻是正牌的科舉進士出身。早年做官,走的是純正文官路線,為北宋名相寇準賞識,推薦為瀘州刺史。

    這個瀘州,地處蜀東南,川、渝、黔、滇的結合部,種族繁雜,叛亂不斷,劉平到任後,據說體現了很好的軍事才幹,平叛了幾次當地夷人的暴動,有功回京。

    但因和當時的第一權臣——丁謂不合,被排擠出京城,從此在西北軍中紮根,再也沒回過京中。

    出身將門,又紮根西軍的劉平,似乎唯一的毛病,是對西夏人並不那麽緊張,或者說,壓根沒當回事兒。

    我們是富庶美麗的大宋,你們西夏那點兒鳥不拉屎的地方,靠我們的歲賜和榷場過活,有什麽資本和我們叫板。

    張傑此行,帶來了張亢的家信,當時,張亢對西夏的情形,遠隔千裏,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然並卵。劉衙內並不這樣認為。他很快將那封信束之高閣,隻是把酒熱情的招呼著張傑。

    不遠處的另一邊,李元昊正借著吐蕃內亂,平靜的整頓軍隊,在和回鶻、吐蕃的戰爭中,汲取經驗和養料。他大量雇傭落魄的漢人學子當智囊團,整頓編製,操演兵法。

    如今,西夏的軍隊不止是人數的擴大,而是逐漸脫離蠻荒時代和遊牧騎兵的模式,開始進行軍種分類了。

    然而劉平,對這眼麵前觸手可得的情報,竟沒有一絲一毫的上心。

    論老牌將門子弟劉平同誌的軍事才能和責任心,以下省略三百字不佳評論。

    ……

    方仲永擬定好了草卷,就開始謄抄到正規試卷上,整張正規試卷分為十六開,素頁二開,三到八開寫詩賦,後麵八開寫策論。

    試卷上不得有汙損錯漏,所以謄抄時要分外小心,一不小心,就要全盤重寫。

    賦寫完了,就開始轉向詩。宋代殿試詩的題目,多在經典史籍中出題。這種題目事實上並不容易發揮什麽想象,難有佳作,通常的套路是兩種,其一歌功頌德,其二,借古諷今。

    此番的殿試詩詩題,出自漢書《前漢書·藝文誌·序》:“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重圖書收編和保藏,乃教化之本,治亂之源……”以此為題,做五言六韻詩一首。

    也就是用重視書籍為題目,作一首五言六韻詩。這個題目,基本不可能借古諷今,因為大宋文教鼎盛,那麽就隻剩下借古頌今一個套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