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借道

字數:3002   加入書籤

A+A-




    守株待兔,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之方便與羅綺兵分兩路,羅綺領著六名暗衛再穿黑山口,盯牢靖唐關的一行一動;李之方則密切布署著軍隊,等待時機成熟一擊而中。

    與此同時,此前與辛太妃同來邊城的宋維源已然大展身手,他與幾位工部同僚一起,領著大批農田水利專家、一部分參與屯田的士兵,還有在當地招募的百姓,已經在障日城到邊城一帶的土地上,將播種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

    宋濰源因地製宜,分別選取了幾塊不同的土地,經過簡單的修整之後,播下了適合在當地種植的小麥、玉米、青稞、大豆,與甜菜等農作物的種子,想看看來年收成究竟如何。

    關於慕容芃奏折裏提到的移民之舉,這些日子時刻被宋維源放在心上。若能將這大片貧瘠的土地變為一方沃土,再以此繁榮整個邊境一帶的貿易,不曉得要造福多少後代子孫。

    針對邊城冬季嚴寒、夏季酷暑的氣候特征,宋濰源親自設計了房屋的圖紙,命人在障日城中深挖地基,又從周圍的山上采來石頭煆燒石灰,建成一種地下半層、地上半層,在房頂之上多加一層穹廬形狀閣樓的房屋。

    有了多出的地下半層,整座房屋便會冬暖夏涼,而穹廬彎彎的閣樓亦好處多多,上頭可以存放些冬糧幹草之物,還能有效地緩解漫漫冬日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傾瀉直下的承重。

    新砌的房屋十分漂亮,灰色的磚石與泥瓦整齊潔淨,一色油綠的木製窗櫝門扇,地麵也全用石灰抹過,待晾些日子便能搬進來居住。

    聞道這些房屋有可能是為軍中家眷提供,士兵們私底下免不了議論幾句。他們戍邊不易,自然個個都盼著能與家人團聚。

    一來二去,軍中士氣十分高昂,更兼這次戶部帶來了比從前更為豐厚的軍餉,那裏頭既含著楚朝暉的俸祿,又有詩箋會上收到的捐助。軍餉一部分拿來修建了這些房屋,另一部分則極大地改善了士兵們的民生。

    相較於李之方等上層將領對靖唐關的隱憂,普通的士兵們臉上卻一直喜氣揚揚,對在邊城的日子有了盼頭。

    正是大地回春的四月天氣,消融的雪水灌溉了片片播種的土地,玉米與青稞齊齊鑽出了田間地頭,一片多年未曾見到的新綠盈眼,周圍的百姓更似是發現了奇跡一般。

    宋濰源身著夾襖,袖子與褲腿高高挽起,赤足走在被太陽曬得發燙的田壟上,撫摸著一棵棵才伸展開身姿的小麥青苗,發出會心的微笑。

    春種秋收,一株株小苗迎風搖曳,宋濰源似是看到了來年豐收的盛景。眺望遠處那排排穹廬高高的新屋,他對自己這種設計充滿了自信,愈發覺得移民的計劃真實可行。

    留下一部分人馬繼續留在邊城,宋濰源迫不及待踏上回京的道路,想要將這可喜的事情親自報給崇明帝知曉,好正式推動朝廷往邊城移民的政策。

    與此同時,幾封發自邊城的八百裏奏折一路送往京城,連著擺上崇明帝的案頭,倶是關於靖唐關的軍情。

    崇明帝瞧著奏折中所述,那片三不管的地帶竟然隱藏事端,雪山之窪裏埋著這樣一個秘密。靖唐關果然是逆賊們又一處藏身之所,如今發現了它的蹤跡,能夠防患於未然,自然大快人心。

    鑒於靖唐關的地勢險要,李之方在奏折中幾次提到攻打它的不易。明確表達了自己想要另辟捷徑、以減輕軍中傷亡的想法,也期待著如今先斬斷它的外援。

    崇明帝沒有絲毫懈怠,他將許三年、夏鈺之等武將喚到禦書房,將李之方的奏折拿給他們看,問可有好的辦法。

    許三年思忖再三,瞅著那輿圖研究了多時,起身拱手說道:“陛下,若說另辟捷徑,老臣以為不可行。那黑山口綿延數十裏,出入僅有一條山路,再無捷徑可尋。依臣之見,不若借道而行。”

    果然薑還是老的辣,自打崇明帝重用了老將軍許三年,不僅將整個兵部籠成鐵板一塊,還連著翻出錢唯真等人貪墨軍餉的醜事,如今又提出這借道之舉,崇明帝聞得未聞,夏鈺之也認真地傾聽老將軍的高見。

    許三年指著那輿圖道:“李將軍思慮周全,果然不能貿然出兵。依臣之見,此時不是進攻靖唐關的最佳時機,而應選在九月飛雪、哈氣成冰之時。”

    所謂哀兵必勝,蘇光複連番挫敗,此時必定會背水一戰,而黃捷等人得了城中助力如虎添翼,必然士氣高漲。若要一舉拿下靖唐關,便唯有以兵力上的絕對數量碾壓,這肯定會付出多餘的代價。

    許三年指著輿圖道:“陛下請看,這靖唐關與高麗國唯有一水之隔。若是先斷去它的糧草,讓城中軍需無法供給,必會先動搖士兵們的士氣。咱們選在隆冬時節舉兵,沿著高麗國的外圍出發,悄悄從冰麵上橫渡河流,便可神不知鬼不覺出現在靖康關下,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離邊城九月的大雪飛天統共不過幾月的時間,許三年認為蘇光複正是休養生息,他隻會保存實力而不會選擇主動出擊,雖是給了叛軍們整頓的時間,卻更好地作好了戰前的準備,必然會贏得更為輕鬆。

    原來老將軍的意思是要從高麗國中借道,神不知鬼不覺繞過黑山口,大軍如同從天而降,這到是個新鮮的主意。

    崇明帝拈須沉思道:“老尚書的主意固然妙極,可是幾萬大軍從高麗過境,直接危及高麗安危,那高麗王豈能允許?”

    許三年再拱手道:“陛下請看,咱們隻須沿著他們的外圍過境,大軍並不在高麗國中停留。離著邊城的冬天還有小半年的功夫,咱們拿出誠意,不愁說不動這位新即位的高麗王。”

    崇明帝認真思考著許三年的提議,他俯身在輿圖上,沿著許三年所指的道路看去,果然是一條最佳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