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七。帝國的教育。

字數:3275   加入書籤

A+A-




    李儒晉回家後,吃過飯,又逗弄了一會兒子,就回到書房開始編寫教材了,寫教材對李儒晉來說真的是難度不大,前世從一年級到研究生畢業的知識都在他腦海裏記著呢。

    就算有偶爾迷糊的地方,李儒晉也可以自己補上,李儒晉列了一個提綱,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主課為三門,語文、數學、思想品德、其中,語文和思想品德就不用李儒晉編寫了,就用大文帝國的教材,這個世界可沒有漢語拚音。

    數學從最基本的1、2、3、4,加、減、乘、除教起,很快,一到四年紀的大綱就列好了,從四年級起,李儒晉多加了一門物理,但並不作為主課,主要還是培養孩子的對物理的興趣。

    初中,高中李儒晉以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以及思想品德五門功課為主課,這個世界的孩子還是幸福的,至少不用學習外語,另外穿插美術、音樂、體育、課外勞動、課外手工等。

    整個大綱基本上是以前世共和國的教育大綱為藍本,在結合這個世界上的一些內容,這個時候,李儒晉犯難了,這個世界的教材李儒晉沒看過,在穿越前這具身體的主人更是個學習能力僅為五的學渣。

    李儒晉想了想,還是有必要參考一下這個世界的教學教材的,但現在手頭上卻沒有,還是等機會去找點看看吧。暫時先放下。

    李儒晉拿出一張紙,把大綱上缺乏的東西都記了下來,事關大文帝國兒童的基礎教育,這件事,要慎重又慎重,容不得半點馬虎。

    李儒晉有查漏補缺的過一遍,發覺沒有什麽問題了,就把這張紙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開始正式編寫教材。等到正式編寫教材是時候,李儒晉才發現,原本在他印象中應該是挺簡單的一件事,會如此的麻煩。

    知識是知識,想要把它變成教材,真的是很不容易,1+1=2,這個誰都知道,但1+1為什麽等於2,就是一個數學上的難題了,是哥德巴赫猜想上的一顆明珠,到現在都沒有人能證明出來。

    李儒晉頭疼了,按照他編寫的教材進度,小學一年級就可以學到四則運算了,在他的記憶中,四則運算是小學四年級以後才學的,嗯,這個怎麽辦?

    小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李儒晉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卻是完全照著自己是思路來寫的,他沒把一元二次方程寫在小學一年級的教材裏,已經算是克製的了。

    隔行如隔山,李儒晉無奈了,這個教材問題,他還真的搞不定。專業的事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自己還是直接寫出個大綱出來,具體內容則由大文帝國教育人士來填充吧。

    李儒晉把自己寫的教材拿起來看看,然後揉成一團,扔到了垃圾桶裏。埋頭寫起大綱來。李儒晉不知道怎麽樣才能把知識變成教材,但記得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麽樣的標準才算合格。

    李儒晉埋頭寫了一個晚上,總算是寫出了一份殘缺的教育大綱來,而且這份教育大綱隻有數學算是相對完整,至於語文,思想品德之類的,基本上是空白一片。

    李儒晉有點挫敗感,看著自己寫出來的教育大綱,都有一種把它撕毀掉的衝動,但還是忍了下來。他打算明天就去帝都的一些學校去看看實地考察一下大文帝國的教育水平。

    最好能夠找一些大文帝國教育界的精英分子,向他們取取經,學習一下教育經驗,他思來想去,這份教育大綱和相關的教材,還是由他自己來寫。

    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再結合前世的一些教育經驗,編寫出一套適合這個世界的教材來。

    第二天上午,他到內閣點了個卯,然後把自己這一天的計劃對大長老說了一下,上午,到帝都的各個學校去轉轉,考察一下大文帝國的教育水平。

    下午,希望大長老聯係一下大文帝國教育界的精英分子,開個研討會,一起學習、討論一下大文帝國的教育方法。這點事對大長老來說,簡直就是小事一樁,當著李儒晉的麵就把事情給辦妥了。

    一個上午。李儒晉隻走訪一所學校,大文帝國沒有中、小學之分,從六歲啟蒙,到十六歲可以參加考試,都是在一所學校裏。但有明顯的分級。而且也有快慢班之分。

    通過考試的可以升入更高一級的學府,繼續學習深造,如果沒有通過則可以返回原籍,憑考試成績進入省級院校,李儒晉被這複雜的關係弄暈了頭腦,後來在工作人員的解釋下才清楚大文帝國的教育體係。

    大文帝國的初級教育,以地方公辦為主,資金來源有三方麵,一個是大文帝國政府出資,另一方麵是地方政府出資,第三方則是由民間出資,如地方的貴族、鄉紳、地主。

    還有極少一部分是屬於私人辦理的教育機構,如大家族為家族子弟辦的教育機構,還有就是在一些偏僻的區域,由地方居民出資辦理的私塾之類的。

    學生上學花費的錢物並不多,有點類似於前世的義務教育。交點書本費,還有就是拜入師門後,每年交一次的束脩,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都是根據學生的家庭條件來自行決定。

    富裕的家庭就給的多一點,一般的家庭就少拿一點。如果家裏實在是窮的一塌糊塗,教書先生也會免去該學生的束脩。

    教書先生的收入一方麵是政府給的薪水,一方麵就是學生一年一次的束脩,收入不是很高,但教書先生的社會地位到是不錯,很受民眾的尊敬。

    而高等教育則分國家級學院和地方省級學院,十六歲參加考試,其實相當於前世的高考,成績好的進入國家級學院,也就是大文帝國最高級別的學府了。

    進不了國家級學府的學生則拿著考試成績和考試答卷返回原籍,憑著考試成績和考試答卷進入省級的學府。

    大文帝國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具體的分數,是按甲、乙、丙、丁來分級的,如果你考了個“丁”,恭喜你,你是不會有學上的,直接回家吧。

    國家級學院在“甲”、“乙”等中當中擇優錄取,淘汰的進入省級學府,“丙”則是進入高等級教育的最低標準,算是一個及格線,但也不能保證,考個“丙”就一定有學上,還要看各地的情況,有時候,你考個“丙”也會讓你打道回府。

    另外一個就是看你的考試答卷。看你答卷的內容,卷麵是否整潔,甚至連字跡都是一個評判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