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的文脈道統

字數:2576   加入書籤

A+A-




    新的文脈道統

    對於四教之人而言,問道這種事是修行路上最為常見最為難得的一種情況。

    最為常見的原因在於一旦認定了自己的大道便時常會有考慮大道方向與夯實大道的想法出現,這樣一來時時琢磨考慮自己的大道自然就容易出現問道這樣的情況。

    這個問字用的最為巧妙。問道不是問別人自己的大道如何,也不是問儒家所謂的天地君親師,而是問道於自己。

    這也就是四教修行之人的根本所在,所謂的大道之上一往無前,前提是要入了大道才行。

    對於問道四教之中各有說法,其中道教講究一個天人感應,儒家則是養浩然正氣而為立道根本。

    到了佛教這裏就有了一句禪語來形容所謂的問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當年的佛教是有希望與道教儒教相抗衡的,但是因為其大道修行太講究一個明悟和禪機,導致將太多人阻隔於門外。

    加之當年最為著名的三教辯論之上佛教壓根就沒有參與,隻是傳來一句,大道在前,佛在心間,為何要辨,如此一來才有了老書生在三教爭辯之中如日中天最終儒教大興。

    也就是在那場大辨之後儒教徹底壓過了道佛兩教,兩教唯一有機會興起的便是始秦王朝覆滅之後到戰國這段亂世,可惜可自三教之中在這亂世之中出現了一場大的波瀾。

    魔教在亂世之中誕生。很多人在如今皆認為魔教的起源依舊是三教,尤其是佛教更為要緊,因為第一位魔教教主,那位創立魔教的天縱人物便是出身佛教。

    據說那位魔教教主當年曾是佛教的一位佛陀,因為在教義之上和當時的佛祖有了爭執,於是一怒之下叛出佛門而遊曆天下。

    當時正值天下大亂,無論是民間還是修行間都亂的如同一團亂麻,今天一個小國被滅,明天一個宗派消失,誰也說不清未來的格局如何。

    這個時候的四教中人別說是宣揚教義,就算是能保留道統都算不錯。其中儒教的日子最難過,畢竟那一場動亂由他們掀起,其次便是佛教,道教要好一些但是卻也好不到哪裏去。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一些思想較為激進的三派之人很多都提出了一些與本教道義不相符的理論,如此一來自然有爭論和分歧。

    其實有爭論和分歧並不見得就是壞事,而三教也不是不能容忍其它理論的提出,畢竟即便是所謂立教根本的天人感應以及後來儒教最為知名的養浩然正氣也不過是前人走出來的大道而已。

    隻不過是前人走的大道太寬,太前途無量導致後人紛紛跟隨其後罷了,但是旁邊其它人在大道旁邊開拓出來的小道也不是不可以走。

    之所以後來發生了三教動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一部分人思想太過偏激,所走大道實在是有些劍走偏鋒,這樣一來已經脫離了根本。

    比如當時魔教第一位教主神秀就提出佛法廣大但隻能渡人卻無法救人這樣驚世駭俗的言論,之後又有儒教有位聖賢提出天下要訂立一套規矩,人之初,性本惡,需要用規矩來約束世人。

    這些在亂世之中出現的一些過激言行的大人物有的是主動叛出道統,有的是覺得大道不同而尋求他方的,於是這些個人物慢慢聚集到一起而後成為一方勢力。

    開始也沒有所謂的什麽魔教這一說,直到後來神秀又提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這樣一來才真正有了後來的魔教道統。

    神秀曾說:“修道之途,當有教無類,隻有如此才可人人自救。”這樣的話一說出來可謂是驚天動地,一時間多少人都衝著這個有教無類而去。

    山澤野修,三教九流,一時之間魔教聲名鵲起,讓三教都無所能及。

    也正是因為神秀提出的這一觀點,魔教之人雜亂不堪,但偏偏他自己卻隻看到那一條大道,卻未曾發現他所謂的大道之上還有太多的枝枝蔓蔓需要修剪。

    因為魔教的壯大,如此一來魔教中人行事越來囂張跋扈無所顧忌,最終引來了三教不滿。

    魔教自稱明教,預意為前途光明,日月同輝,但是三教中人以及很多深受其害的小王朝諸國都將其視為魔教,大多數人都認為魔教中人皆以入魔,無惡不作。

    其中三教教主和諸位大能皆認為神秀以及明教之中的高層人物都是執念太偏執而走上歧途,最終三教和諸小國合力而圍之,魔教最終還是被打壓的一蹶不振。

    魔教教主最後在與三教教主於天外對峙論道,據說那一場爭辯和鬥法驚天地泣鬼神,最終當時的儒教教主亞聖力挽狂瀾直接將神秀的大道壓製而擊潰其本心,最終神秀一身修行大道崩散破碎,其本人也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