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問道

字數:2452   加入書籤

A+A-




    道家有神通能夠自成天地而遮蔽天機,綠袍老人雖然是一具身外化身但是卻也能短暫運用出一二,雖然沒有本體那樣強悍,但是蒙蔽天機一二來幹擾眼前的少年還是可以做到的。

    “若是沒有後天教化,沒有外界幹擾,保持純正自然,是否會出現世風日下……”聽到綠袍老者的話王陽明又在地上寫下自然二字,隨後又開始沉思。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綠袍老人輕聲念叨著如今他所在的大道之上的一些經典,而王陽明聽著有些楞楞出神。

    “老先生,你這話是哪位聖賢所說,似乎,似乎有些道理。”王陽明此刻的狀態很危險,他的悟道和別人的又有翻天覆地的差別。

    因為之前的王陽明所學可謂是雜亂而繁多,有道家的養生之道也有佛教的眾生平等,後來雖然專研儒家學問但是那些之前所學還一直留存於他的心中。

    如今這綠袍老人在他問道的關鍵時刻先是運用手段遮蔽天機,將王陽明置於他的小天地之中,如此一來必然影響冥冥之中儒家氣運對他問道的幫助。

    如今又以道家道理和學問去幹擾混亂王陽明自身所悟道理,如此一來他自然問道成功的可能性便會降低一大截。

    竹林之中清風徐徐。許多這個時候來砍伐竹子的尋常百姓在竹林之中都看到了一位綠袍老人和一位少年席地而坐,但是當他們再望過去的時候卻發現原先的地方空無一物,似乎是他們都看花眼了一般。

    這一日砍伐竹子的老農在砍伐竹子的時候皆有異像出現,或是竹聲嗡嗡作響如同有人吹奏樂曲;或是有綠竹之上有斑紋如同一些文字經典;最為奇異的是這些砍竹人竟然見到很多的鬆鼠與山狐一齊望向竹林之中的某個方向,似乎是翹首以盼什麽。

    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想到之前看到的那位綠袍老人和少年,於是皆以為是山神顯聖。

    依舊處於綠袍老人的小洞天之中的王陽明看著地上的幾個字不由撓了撓頭陷入另一輪的沉思之中。

    被他寫在地上最靠前的兩個字是良知,之後是一條線往後的善惡,與之並排的是自然二字。

    “我問你,你所謂的良知是否是人先天之物,既然是先天之物為何會喪失,倘若沒有後天幹預是不是你所謂的良知便不會減少分毫?”綠袍老人嘴角微微翹起,他想到了一個更為好的辦法來遏製儒家新的文脈。

    他要用道家思想來在對方問道之際幹擾對方,如果可以他想要將對方引入他的大道之中,客觀來說,眼前的少年論天賦資質來講是極為不錯的。

    其實少年的根骨並不算出眾,尤其是對於修道來說幾乎算是資質平平,但是對於四教之人來說眼前的少年幾乎就是眼中瑰寶了。

    不為其他,隻因為眼前的少年對於大道的理解展現出極為不凡的了解,尤其是眼前的少年還這樣年輕,如此一來就更為難得了。

    “不對,先天之物,自然之物自然極好,但是既然人不能生而知之,就無法理解好壞,對錯之分,這也是天性使然,也是前輩所說的自然之道。”王陽明略作思量之後回應對方。

    “我儒家先輩聖人有雲,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儒家先輩說的對,我卻覺得也不全對。其實無論是本性善惡都存有良知,而良知之多寡,是為善惡!”王陽明眼中露出異樣的光彩,他又拿起地上的樹枝,將先前的善惡和良知中間的橫線抹去,然後畫了一個圓圈將兩者包裹。

    事實上善惡和良知並無區別!”王陽明蓋棺定論。

    “既然如此,我們所討論的先天自然和後天教化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因為既然人生於天地間,就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幹擾。”沒有等那位綠袍老人開口王陽明就繼續自言自語。

    王陽明一邊說著話,一邊在他原先花的圓圈邊緣寫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大字。

    這七個大字寫在那圓圈的邊界之上,有些字形在圓圈之外,有些則是在圓圈之內。

    “後天自成人之後必然又有七情六欲,而善惡皆會由此等七情六欲影響,相同的良知自然也會被影響很深。

    如此想來,其實我們都走入一個悖論,世道如此,人心如此,皆於先天後天沒有關係,所有關係的,其實就是後天的種種境遇以及所恪守的良知。”王陽明像是終於想通了一切,然後他深深吸了口氣,將地上所有的種種所寫所畫全部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