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策略(一)

字數:5153   加入書籤

A+A-




    “匡兄近兩日去‘洛陽’,孰為可惜。”

    “許兄所言甚是,歎也!惜也!”

    “匡某怎知……唉——不提也罷。”

    說話的三個人,都來自“睦州”,依次是許恢、蘇永興和匡勝。他們平日裏交集並不太多,隻是今日非常湊巧的在“大寶茶樓”裏遇上而已。

    三人之中,匡勝無疑是鬱悶的,皇帝陛下來茶樓時,近在咫尺,卻未見著,等到皇帝出現在“知味樓”,且現身接受萬民朝拜的那一日,恰巧又不在鄉裏,以至於錯過大好良機。

    厽厼。那麽,見到皇帝會有好處嗎?這事可就說不準了,也沒人能夠回答。

    不過,就在匡勝他們三個在“茶樓偶遇”後的第五天,皇帝李治於“洛陽紫薇宮”內頒布詔令——封賞“皇家衛崗學堂”內一眾人等。

    高遠,官至“兵部左侍郎”,正式進入大唐朝廷的核心權力層;學堂先生,包括劉愣子、蘇永興等負責其他事務的人員,一體加“朝議郎”文散官銜,那可是“正六品上”官銜,距離擁有很多特權的“五品官”,僅有一步之遙,足見李治還是非常大方的!

    高遠離開,不論於公或是於私,設宴相送那都是必然,其過程自是無需多說。

    “此刻時辰尚早,不知警官可有雅興隨老夫月下而行乎?”得謝岩親自送出府門的高遠,淡淡地說了一句。

    “長者有令,豈可不從,請——”謝岩客氣了一句。

    兩人緩步前行,高遠道“警官可知,老夫繼任者何人?”

    “尚不知曉,此事當由陛下聖裁。”謝岩實說道。

    “老夫此去,陛下問及此事當如何?”

    謝岩知道高遠這是在向自己征詢繼任者人選,畢竟皇帝多半會問到的。

    ≈32≈21827≈20070≈23621≈32≈107≈101≈110≈115≈104≈117≈106≈117≈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不知高督學以為何人也好?”謝岩反問了一句,其實也難怪,皇帝給高遠升官一事太過突然,致使謝岩來不及考慮此事。

    “學堂‘督查’非朝廷官職,然有意者不在少數,警官若無合適人選,恐非上佳,還需多多費心才是。”

    這下,謝岩算是完全明白了高遠的意思。“皇家衛崗學堂”隨著皇帝親臨,其地位和重要性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那麽,盯上“督查”位子的人,隻會越來越多,如果不主動向皇帝舉薦人選,很難說何人出任此職,而學堂是“衛崗鄉”最重要的地方,決不可交由“意見不同者”來主持日常事務。

    在謝岩心裏,學堂承載了太多希望,所以,誰來接替高遠,事實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沒有想過,那是因為在謝岩看來,沒有人比馮寶更合適,他也有足夠的把握說服皇帝,但是現在……不得不麵對現實。

    對於高遠出任“兵部左侍郎”一事,謝岩大體上猜出那是“英國公”李績的意思,既然把人從學堂弄走,那在“督查繼任者”一事上支持自是理所應當,而高遠在離開之前主動提及此事,也必定是想到了這一層,可問題是,誰合適呢?

    權衡各種利害關係之後,謝岩方才言道“於鄉長勤勉忠厚,熟悉鄉裏與學堂事務,實為合適;蘇永興掌學堂財事,井井有條,未曾有任何差錯,且新獲官身,應報效朝廷才是,唯此方不負陛下隆恩。”

    應該說,謝岩推出於辰和蘇永興二人,高遠是非常意外,他們的地位身份都不高,出任“督查”能否獲得皇帝認可,實在是太難說了,可不管怎麽說,此乃謝岩本人意思,姑且試試也未嚐不可,便應允了下來。

    “紫薇宮”內“武成殿”,乃日常朝會所在,今日常朝結束後,李治忽然想起一事,便命王伏勝宣召李績、李義府等幾名宰相以及“兵部尚書”唐臨和新任“兵部左侍郎”高遠至“貞觀殿”議政。

    “給幾位卿家賜座。”李治先是吩咐了一句,而後直接言道“西域已定,‘突厥’遠遁,我朝大軍即將班師,不知‘兵部’可有行事之章程?”

    “啟奏陛下,‘兵部’自知曉‘西突厥’大敗遠竄之後,已擬定章程,隻是尚未成文,再有兩日,當可呈報陛下禦覽。”

    “甚好。”李治接著又道“章程既定,唐卿家不妨述之?”

    “陛下,西域廣袤,乃新拓疆土,老臣以為,蘇大總管麾下大軍,應留下半數協助地方,以防‘突厥人’卷土重來。”

    “半數?”李治口中念了一下,而後微微皺起眉頭,旋即又問道“眾卿家以為,‘兵部’所奏如何?”

    “陛下,臣以為,唐尚書所言有‘誤國’之嫌。”

    “哦——?”李治看了一眼說話的李義府,心說“汝不知兵,怎有此說?”不過嘴上卻道“唐卿家忠勤王事,何來‘誤國’之說?”

    李義府起身行禮道“朝廷支應大軍,耗費巨大,今得勝回朝,實為理所應當,若留下半數,多出來的一萬大軍,糧秣從何而來?西域貧瘠,難以自給,從關內運送,運十存三,途中損耗太大,長此以往,朝廷難堪重負,此舉萬萬不可。”

    在場的每位大臣其實都知道,李義府和唐臨很不對付,二人之間久有嫌隙,隻不過皇帝不表態,李義府也動不了那位曆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的老臣唐臨,此刻站出來說話,明是“議政”,實為指責,可偏就說的很有道理而已。

    李治對唐臨談不上好感,隻是礙於其是先帝留下老臣,常規使用罷了,然對適才那一番話,著實有些不滿,畢竟在他的心目中,謝岩當初提出的“減少駐軍”才更合心意。

    “既然李卿家以為不妥,可有良策?”李治問道。

    李義府哪裏懂得軍事方麵的事務,隻是在其站出說話前,心裏早有想法,故而回道“陛下,‘兵部’高侍郎曾追隨‘衛公’、‘英公’多次出征,屢立戰功,臣以為,高侍郎定有良策獻於君前。”

    “無恥!”差不多殿內每個大臣都在心裏罵出這兩個字。

    要知道,身為宰相,君前指責其他大臣本就不合常理,且指責之事自己還答不出來,並推給旁人,如此做法簡直令人不齒。

    可是,皇帝李治倒沒有這個看,在他眼裏,李義府是“自己人”,無論“廢王立武”,還是對付長孫無忌,都是毫無保留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辦,至於指出唐臨的策略“不妥”,那也是出於“公心”,回答不了更好理解,指望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軍務的宰相能夠提出更好的軍略,本身就不現實,況且其還舉薦了人選,算是盡了宰相的職責,因此,李治幾乎沒做多想,轉而看向高遠,道“不知高卿家有何良策否?”

    皇帝主動問及,高遠想不回答也不可能,可關於西域之事,他真是兩眼一抹黑,幾乎什麽也不知道,然此刻開口說“不知道”,似乎也太不給皇帝麵子了,那應當如何是好呢?

    厽厼。“陛下!”李績適時開口,算是解了高遠之困。

    其實,這才是李義府心中本意,高遠入朝,無人不知那是李績的舉薦,所以,高遠答不上來的時候,李績當然會站出來的解圍。

    果然,李績繼續說下去道“西域初定,自是需要防備‘突厥’餘孽,然大軍在外征戰久矣,理當回朝休整,故老臣以為,製定方略之時,所慮者有三,其一,大軍回朝後,如何掌控西域;其二,西域各州府駐軍,存留多少合適;其三,倘若發生叛亂亦或其他戰事,各地駐軍能否應付?此事重大,不宜操之過急。”

    “依英公之見,需多久?大軍在外日久,徒耗錢糧矣。”許敬宗算是替皇帝問了一句。

    “十日吧。”李績淡淡應了一句,緊跟著,他突然轉首對高遠道“不知高侍郎以為,十日,能成否?”

    高原怎麽也想不到李績會有此問,可不管自己能不能夠做到,先應承下來,是唯一的選擇,不管心中有多少困惑,也隻能事後詢問。

    李治見高遠滿口答應,不禁頷首言道“甚好,按‘英公’所言,十日為期,此事便交由高卿家了。”

    ≈32≈38405≈31508≈36259≈32≈121≈117≈101≈98≈105≈113≈117≈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李治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李義府意識到——唐臨,已然失去聖眷,隻要再找一個機會,將其貶出朝堂,怕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至於其他如許敬宗者,也意識到——高遠入朝,恐怕不是擔任“兵部左侍郎”那麽簡單了。

    旁人如何理解?高遠管不著,他唯一且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在走出“貞觀殿”時,向李績問一聲“為何?”

    李績的回答倒是簡單明了,直接說道“汝不知之事,自有人知曉,‘皇家學堂’內,‘軍事興趣班’人才濟濟,大可一問。”

    高遠聞言,忍不住眼睛一亮,心說“是啊,鄉裏不少人從西域回來,對那裏的情形甚為熟悉,問問不就都知道了嗎?”

    而且,以高遠對李績的了解,這件事絕對不會那麽簡單,否則他沒理由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況下,把自己推到皇帝麵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