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線大餐(完,900票加更)

字數:362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鐵十字 !
    得到肯定答複後的蔡茨勒終於比較放心地回了柏林,他還要去操心第二次不列顛之戰。他相信高加索的局麵曼施坦因能維持好,雷神之錘集團軍即便不能全部完成換裝他認為也不要緊,一半力量都夠蘇聯人受了。老朋友施蒙特告訴過他,整個黨衛軍裝甲突擊集團軍涉及的坦克\坦殲數量高達年前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軍擁有的坦克總數,而戰鬥力和性能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除耗資巨大和嚴重依賴後勤這兩個缺點,他找不出在軍事上的任何弱點。
    蔡茨勒對此表示認同,而兩個缺點在他看來並不是什麽大問題。耗資貴不貴關鍵要看結果,能打勝仗才是硬道理,造一堆三號倒是夠便宜,全被對麵的is-1和t-43/85吃掉怎麽辦?至於後勤嘛,隻要會看地圖就明白,隻要黑海這條運輸線不斷,再加上鐵路線,高加索一線是整個蘇德戰場後勤供應能力最強的地方,比起大片大片無人區的中央戰場,後勤保障不知道會好多少倍,或許這也是曼施坦因極力勸說元首把俄國人放進來打,而且又勸說把雷神之錘留在高加索的原因吧?
    一想到這裏他就完全釋然了,對土耳其人的催促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厲聲嗬斥對方無能:20萬大軍,又有裏海、高加索山兩道天然防線,還有德國空軍提供掩護,居然短短10天就全線崩潰。不但外高加索丟得幹幹淨淨,還讓人攻入本國領土——打到現在軸心各國還沒被盟軍占領過土地,土耳其是第一個,簡直是全軸心陣營的笑柄!以前都說意大利戰鬥力差,英國人譏笑美國人管對方叫“我們這邊的意大利人”,現在要換成“我們這邊的土耳其人”了。你看看人家伊朗人怎麽防禦的?俄國人打進去了麽?
    聽些話時的土耳其人也滿是無奈,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垮的,仿佛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德軍明明答應2-3周就出兵援救本方,結果沒到2周本方已完全崩潰,要不是德國人動作夠快堵上了高加索山脈那幾個隘口,說不定一下子就被紅軍席卷。現在土耳其國內風聲鶴唳,全國兵力都往東北方向填,但所有人都沒有信心能擋得住俄國人。事實上也是如此,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如要進攻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安卡拉打不到,打個埃爾祖魯姆完全沒問題。可中亞集群有要務在身的,哪能夠在土耳其人身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他隻能哀求著德國人繼續幫忙,蔡茨勒表示這理所當然,但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現在謹守防線,千萬不能再讓俄國人打進去了。另外,蔡茨勒臉不紅心不跳地表示,基於現有狀況,將來如果收複外高加索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由土耳其人獨自占領——否則出人出力的俄羅斯解放軍也有意見,當初承諾的外高加索民族獨立建國也有意見。土方對此頗為無奈,但局勢惡化如此,容不得他們討價還價,隻能應承下來,打算等紅軍潰退時多搶些地盤。
    不過,無論是蔡茨勒還是曼施坦因都沒想到,就在他們為元首的雷神之錘歡欣鼓舞時,斯大林同誌也在為中亞特別方麵軍的進展叫好,並咬緊牙關拿出了新裝備——4個最新裝備is-2坦克的近衛坦克旅(每旅56輛)在其授意之下馳援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準備和德軍虎式重裝甲營好好較量一番。
    在蘇聯國防力量設計體係中,1943年下半年是裝備思路重大調整的轉折點,原本蘇方一直追求數量優勢,強調用數量淹沒德軍,甚至不惜采取簡化工藝、降低設備完好率等方式來強行提升數量。但在丟掉巴庫油田、丟掉伏爾加河工業區、連續在春醒、城堡、夏日驚雷等戰役中失敗而損失大量裝備後,兵員枯竭、有戰鬥力技術部隊短缺、物資和原料匱乏、生產能力急劇縮減等因素都讓原來的數量海想法走入死胡同。
    剩餘資源已無法支持動輒每月2000多輛坦克的生產——既沒有足夠鋼鐵可供生產,也沒有足夠燃料可供使用。朱可夫當初估計的前景很快得到了印證,由於強調把一切石油都用於工業和軍隊,在1943年這個寒冷的冬季中,幾乎沒什麽燃油供應給民眾取暖,再加上本來就不充足的煤炭和糧食,最終導致人口大幅減少,減少的數量不是幾千幾萬,而是幾十萬!
    冬天過去容易、資源短缺過去可不容易,殘酷的現實逼迫蘇方改弦易轍,開始追求起質量優勢。月坦克\坦殲生產量從以前的2500多輛下降到不足1000輛,但性能大大提升。耗費資源的4發、2發轟炸機全部停止生產,集中精力生產單發戰鬥機。
    在型號上,老邁的t-/85,新銳的is-1、is-2坦克也開始生產出來。至於減少的裝甲戰能力,則強調提升普通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後者依仗的武器就是紅軍三件寶——莫洛托夫雞尾酒瓶、反坦克磁性手雷和蘇聯山寨版火箭筒。
    到後來由於燃油短缺,莫洛托夫雞尾酒瓶沒了;德軍坦克普遍塗了抗磁性塗層,手雷也沒多少用武之地,但蘇聯火箭筒流行起來,其響亮的名頭連在柏林的霍夫曼都坐不住——蘇聯人仿造的火箭筒叫rpg。1943年年末推出了rpg-1,1944年初又有了rpg-2,所幸德國專家做過測驗,不知是蘇聯仿造水平不過關還是生產技術有問題,兩款rpg都不如德軍同款產品。但即便不如德軍產品,對付4號或其他裝甲車依然綽綽有餘。
    幸虧蘇軍rpg出得晚,再加上1943年入秋後蘇德戰事主要在中央戰場的廣袤平原展開,rpg用武之地不算太大,如果德軍敢去貿然進攻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這種地方打巷戰,保管裝甲師進去、裝甲營出來。
    德軍對此進行了緊急調整,在本方裝甲力量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穩據上風後采取了新策略:一方麵不在東線裝備新的步兵反坦克武器,防止再被俄國人繳獲使用;另一方麵對部隊三令五申,絕對不允許坦克去打巷戰!即便這樣,倒在rpg下的坦克和各類型裝甲車輛也有幾百輛,雖然很多仍可修複,但畢竟是不大不小的隱患。
    蘇方也不認為單靠rpg就能改變被動局勢,他們還是將希望押寶在重型坦克上,坦克工業人民委員會對skb-2設計局提出了迅速完成is坦克的要求,is-1\2兩個型號同時設計、研發。is-1定型時間更早些,雖然性能上比虎式坦克略差,但勝在進度快,急於扭轉被動局麵的蘇聯依然將其投入了生產;而is-2在is-1基礎上繼續完善升級、力求壓倒虎式,為給is-1的生產讓步,伏羅希洛夫親自下令is-2多等幾個月先完善設計,促使後者更成熟一些。
    在1944年1月末完成的is-2樣車由於深受虎式坦克衝擊,與曆史上的is-2存在一些不同(無論前期型還是後期型),首上裝甲厚度為120mm/l56;重量是45.5噸,比虎式輕2.5噸,但因為發動機比虎式所用的h+要小100多匹馬力,因此機動性還是虎式更佳。
    is-1與is-2的底盤基本一致,但火炮、裝甲均弱於is-2,唯獨機動性比is-2要好,在蘇方看來整體戰鬥力不如is-2,所以斯大林同誌才大方地將is-1的樣車和全套技術資料送了美國一份,更先進的is-2他們顯然不肯拿出來。
    現在,不知道虎2存在的紅軍終於慶幸自己有一款可壓倒虎式的重型坦克了,按設計師們的說法:在1500-2000米距離上,is-2可首先摧毀虎式而不必顧忌對手;在1000-1500米距離上,is-2與虎式基本能確保相互摧毀,但裝甲更厚的is-2生存概率會大一些;在1000米以內距離上,除非必要,不建議與虎式對戰,因為122mm坦克炮采用分裝彈藥,發射頻率低,可能會被虎式用鎢芯穿甲彈壓著打。
    斯大林看後深表滿意,指示要妥善利用美援裝甲鋼,優先生產is-2,每個月至少要生產200輛,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將其提升到400輛以上,並指示威力更強大、50噸級的is-3要加快設計定型,爭取在本年秋天能投入服役。
    剛剛晉升大將、獲得蘇聯英雄稱號又拿到最新支援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不斷點兵遣將並發起小股部隊衝擊尋求軸心的薄弱環節,躊躇滿誌地準備一舉席卷高加索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