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小王子?
字數:4956 加入書籤
驛卒跪在地上。
聽著周邊傳來的大口喘息聲,心生畏懼。
怯怯朝著四周瞄了一眼後,看到的卻是一片興奮的眼神。
這……
驛卒雖然心中理解。
但被這麽多人,用這般眼神注視著,心中能舒服才怪。
故而,他在思量幾息後,索性直接將剛剛舉起的布包放下,將外麵包裹的布包打開後,露出裏麵那簡陋的木盒子,隨即衝著麵前的兩位閣老問道:
“啟稟兩位大人,是否需要卑職將這木盒打開,驗明正身?”
此言一出。
圍觀眾人的目光,瞬間從驛卒的身上,轉移到了他所言的這木盒上麵。
緊接著。
幾位尚書又不約而同朝著劉健李東陽兩人望去。
在場之中,若說誰最有資格的話,也就是他們兩人了,再加上這驛卒本來也是衝著他們問詢的,所以這打開與否,全部都隻能由兩人決定。
劉健皺眉。
李東陽沉吟。
雙方互相對視了一眼後,李東陽輕輕的點了點頭。
劉健見狀,卻沒有即刻讓這驛卒打開木盒,而是最後確認道:
“本官最後問你一遍,這木盒之中所裝的頭顱,確定是……是小王子的?”
小王子?
驛卒稍稍一愣後,瞬間了然。
他想起來了,在大同的時候,他們習慣稱呼此人為達延汗,但是朝廷之中的不少朝臣,卻習慣稱呼其為小王子。
名稱雖然不同,但卻是同一個人。
故而。
當驛卒在稍稍一愣後,隨即一邊點頭,一邊肯定的回答道:
“稟告閣老,這木盒之中的頭顱,確為小王子無疑,吾等在大同,平日裏稱呼其為達延汗慣了,所以剛才有點反應不過來,還請閣老見諒!”
驛卒解釋了自己之前遲疑的緣由。
而在場的幾人,在得到驛卒的確認後,神情明顯變得愈發激動起來。
小王子!
這可是小王子!
要知道,就是他重振了韃靼的雄風。
十多年的時間裏,不知道多少次率領韃靼騎兵進入大明地界。
燒殺搶掠也就罷了,每每還能全身而退。
這讓大明朝臣對於他的痛恨,已然恨到了骨子裏麵。
尤其是這一次,當百官得知小王子率領三十餘萬兵馬囤積大同關外後,所有人都明白,若說之前在小王子犯邊僅僅隻是為了搶掠的話,那這一次明顯就是目的不純。
三十萬大軍。
再加上適逢弘治皇上大喪期間。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小王子明顯就是想卷土重來,染指中原。
就在百官為此殫精竭慮,思量如何化解此次危機的時候,幾位尚書沒有想到,大同的邊軍居然會給他們這麽大的一個驚喜。
小王子死了!
達延汗死了!
那剩下的草原部落,在沒了他的統領之後,勢必又將陷入到四分五落的境地。
而按著以往的經驗,這種混亂可能會持續幾年乃至十來年的樣子,大明的邊關在這段時間內,也將出現一段和平的時光。
眾人激動不已,目光齊齊朝著劉健望去,希望親眼確認一遍。
對於小王子,他們可不僅僅隻是聽聞其名。
在早些年的時候,小王子還沒有統一韃靼,那時候的他每年都來大明朝貢。
而也正因為這段經曆,讓其得到了一個小王子的外號不說,也讓不少大明朝臣,都記住了他的樣貌。
故而,所有人對於接下來的一幕,充滿了期待之餘,心中也是忐忑不已,即期待,又擔心,生怕這打開之後看到的頭顱,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一個。
劉健雙目環顧,見到眾人的目光都在朝著他看過來,等待著他的最後決斷,思慮一番後,緩緩說道:
“原本按著禮數,這頭顱應該是送往宮中的,但眼下事關重大,不得有失,所以本官和諸位同僚先提前確認一番,確定其就是小王子達延汗的頭顱之後,吾等在將其送入宮中,請殿下聖閱,你們看這般可好?”
此言一出。
瞬間得到了在場幾位大人的認同。
什麽提前確認,隻不過找了一個借口罷了。
畢竟按著禮數,這頭顱是要送進宮中讓殿下先聖閱的。
可眼下這般情形,哪怕是劉健,也按耐不住自己想先看一眼的衝動。
再加上這頭顱,本來就是王勳呈遞到他內閣的,所以提前確認一下,倒是也無可厚非。
劉健見到眾人點頭答應,輕輕吸了一口氣的同時,衝著跪在地上的驛卒說道:
“好了,你打開吧!”
驛卒得到命令,不敢有絲毫的遲疑。
將木盒上麵的繩索打開之後,輕輕的將上麵的蓋子拿了起來。
緊接著。
伴隨著蓋子的拿走。
一張恐怖的頭顱,就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
因為沒有血色的緣故,再加上為了防腐而抹上去的石灰。
所以此刻的達延汗雖然麵目猙獰,但是刨除臉上那零零散散的石灰,還是可以分辨出其本來的模樣。
是!
沒錯!
眼前這木盒之中的頭顱,就是小王子本人無疑!
幾位尚書瞪大眼睛,滿麵激動之餘,咬牙切齒之輩更是比比皆是。
就是他!
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大明邊關百姓!
也是他!
不知道害的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所以,當真正看到達延汗頭顱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除了憤怒之外,就是一副冤仇得報的釋懷。
死了!
終於死了!
而且還是死在大明的邊軍手中。
有了這顆頭顱,大明又多了一個可以震懾四周蠻夷的資本。
幾位尚書想到這裏,神情愈發激動的同時,紛紛轉頭看向一旁的劉健,王儼更是搶先一步,拱手建議道:
“劉公,王勳和大同邊軍力敗韃靼,誅殺敵酋,如此大功吾等得即刻進宮替其請賞才是。”
“憑借一鎮之兵,竟然能在三十萬敵軍之中誅殺敵酋,如此戰功,當世難尋啊!”
王勳感歎不已。
另一旁的幾位尚書聞言,也紛紛出言附和。
“劉公,李公,王勳和大同邊軍立下如此戰功,確實應如王大人所言一般,讓吾等進宮替其請賞,而且我還建議,此事應當昭告天下,讓普天同慶才是!”
“附議!”
“附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