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話:爆發衝突

字數:4345   加入書籤

A+A-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大明的德威,耀兵於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明成祖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想要尋覓他的蹤跡,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多人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針對帖木兒帝國,聯合印度包抄帖木兒帝國後方,牽製它東進。明初時,帖木兒大舉進攻明朝,因此從海外結盟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主要目的,印度、紅海等地無形中對帖木兒帝國采取半月形的外圍攻勢。

    發展海外貿易、企圖殖民海外,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掃蕩張士誠舊部,鄭和下西洋是由於明成祖派遣鄭和去掃蕩元朝末年起義群雄張士誠的殘餘勢力。在張士誠身亡後,他的部屬聯合日本倭寇威脅沿海地區的安全,明成祖基於安全考慮便派遣鄭和加以掃蕩。

    解決軍事複員問題,靖難之變期間,明朝國內出現饑荒,明成祖就加緊南糧北運的工程,並擴大對海軍和陸軍的需求。事情得到解決之後,對於海軍的需求下降,為防止這批海軍叛亂,明成祖便安排他們跟隨鄭和下西洋。

    鄭和曾經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跡。

    燕王朱棣興靖難之師,奪得帝位,賞賜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編輯永樂大典,造大船,派遣鄭和六下西洋,派遣大軍攻打越南,又營建北京宮殿,用南方五省賦稅,曆十四年營建武當山道觀,所費以萬萬計,以致國庫空虛,饋餉空乏。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明成祖推動下西洋,擴大海外貿易。下西洋貿易的開放政策,為明朝政府帶來的利益,至少合黃金二三十萬兩,白銀千萬兩,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另外得到明室發出勘合的藩屬國因可以於三個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寧波通商而向明朝國內輸入了西洋貨品,如蘆薈、金鑲戒指。

    此外在外交及軍事方麵,鄭和下西洋的功跡包括推翻斯裏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馬六甲一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及貨品轉運站。

    影響馬六甲海峽,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幹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裏迷蘇剌,鄭和授予他國璽及皇袍。拜裏迷蘇剌曾經親自往中國朝貢,使他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鄭和的成就清楚證明中國有稱霸海洋成為海洋帝國的潛力,東南亞攸關中國經貿和國防的港口,鄭和采取了積極幹預內政手法。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原本存放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下詔命兵部查鄭和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經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麽能夠失去?

    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鄭和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以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麽益處?舊檔案雖在,也應當銷毀,怎麽還來追問?”

    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鄭和檔案可能在明末李自成攻打北京或清兵攻占北京城時亡失於戰火。

    鄭和首航率領二萬八千多人出使西洋,領船六十二艘。在路過爪哇國,正逢該國西王和東王混戰,東王戰敗,國被滅亡,鄭和船隊途徑東王領地時,部下入市貿易,被西王手下殺死一百七十人,鄭和舉兵要討伐,西王懼怕,叫使者去謝罪,他讓西王賠款六萬兩黃金贖罪。之後鄭和多次在此地停留,此地也被後人稱為三寶壟。

    永樂七年秋,鄭和重新成為總指揮,統領總人數達三萬人的艦隊進行第三次遠航。在這次遠航裏,終於爆發了所有航行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鄭和在抵達錫蘭國時,帶了一塊事先刻有漢、泰米爾及波斯三種文字的石碑,準備立在該島,但此時該島正分為三個敵對政權,最強大的是剛率領本地居民打敗了泰米爾人的英雄亞烈苦奈兒。

    對中國格外警惕的亞烈苦奈兒斷然拒絕了鄭和立碑的要求,並拒絕接受與明帝國的朝貢關係,他認為鄭和的艦隊抵達錫蘭,很可能是衝著該國的聖物佛牙釋迦牟尼牙齒的遺骨來的,此外元朝船隊帶來刺激的陰影在當地人腦海中還沒來得及消逝。

    雙方第一次衝突以鄭和軍隊被趕回船上而告終,鄭和艦隊也未在附近海麵停留,而是揚帆印度去完成他的貿易任務。

    很快的從印度滿載寶物歸航的鄭和艦隊再次出現在錫蘭海岸並登陸設置據點,顯然鄭和是為懲罰亞烈苦奈兒對天朝不敬而來。亞烈苦奈兒向鄭和索取寶物不成,先引鄭和入城於是派五萬軍隊攻擊鄭和的艦隊。

    鄭和看到錫蘭軍隊蜂擁而出,說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於是帶領二千明軍繞道進入錫蘭王城,俘虜了亞烈苦奈兒全家,錫蘭軍隊瓦解。

    兩年後,亞烈苦奈兒被押解進京,永樂帝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為王,並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遣返亞烈苦奈兒和妻子,並給予衣食。

    永樂十年,鄭和艦隊第四次揚帆遠航,這是鄭和曆次航海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光艦隊搭載的士兵就將近二萬九千名。這次遠航目標遠大而極富冒險性,因為南洋海島各國已全部在前三次遠航中擺平,明成祖現在要把帝國的影響力延伸到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

    原以為海疆靖平的鄭和艦隊,在航行途中意外地卷入了蘇門答剌的軍事衝突。這是一起複雜的王位糾紛,蘇門答剌國王在一場戰役中陣亡,王後為複仇宣布誰能殺死仇人就嫁給誰,很快仇報了,新國王有了,但長大的王子不幹了,他殺死繼父自任國王,老國王的弟弟蘇幹剌率領追隨者與年輕的新國王爆發了王位爭奪戰。

    新國王請求明成祖做出仲裁,也許明成祖本人是個篡位者的緣故,決意強力介入王位糾紛,正在附近航行的鄭和受命支持年輕的國王。

    鄭和的人馬登陸後,一邊與新國王貿易一邊給他賞賜大量的禮品,感受到冷落和敵意的蘇幹剌終於按捺不住,率領一萬多軍隊向鄭和所部發起進攻,這給了鄭和正當介入的理由,於是蘇幹剌的軍隊被鄭和迅速消滅,鄭和軍隊一路追擊到啞齊終於將蘇幹剌及他的同黨俘獲。

    蘇幹剌沒有前幾位被俘者那麽幸運,鄭和完成遠航返回南京後,蘇幹剌被帶回中國,誌在遠方的明成祖不希望靠近自家門口的蘇門答剌再出亂子,在完成獻俘儀式後,明成祖命將蘇幹剌立即處決。

    鄭和到達東非麻林,他這次看到了中國神話中的神獸麒麟。此事在當時被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大政績,體現了明初對海外諸國外交方針已初步實現的重大事件,受到了朝野和民間的廣泛稱頌,迎接麒麟的儀式盛況空前。

    在麻林國使者進京那天,明成祖朱棣親往奉天門主持歡迎儀式,文武群臣競相祝賀:“陛下聖德廣大,被及遠夷。”

    詔翰林學士沈度寫了一篇《瑞應麒麟頌》,並將此文以工筆小楷抄在圖上,又命宮廷畫師畫下麒麟圖像。大臣夏元吉撰寫了一篇《麒麟賦》,文中描繪:“豐骨神異,靈毛瑩潔,霞明龍首,去擁鳳臆。星眸眩兮昆耀,龜文燦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風,麇身動兮散雪,蹴馬啼兮香塵接腕,聳肉角兮玉山貫額。”

    再仔細看看,大爺的,這不就是長頸鹿嗎?

    扶持馬六甲,不得不提起拜裏米蘇拉,他是著名的滿剌加蘇丹國的創始人。他本是室利佛逝的王子,室利佛逝被滿者伯夷國攻占,王子由巨港逃到淡馬錫,因某緣故而刺殺當地酋長,後被追捕而逃往北方,在途中一棵滿剌加樹下休息時,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隻小鼠鹿逼到絕境,小鼠鹿為了自衛,將狗踢進河裏。如此覺得這是一塊吉祥之地,於是將此地命名為滿剌加並定居在此。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幹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裏迷蘇剌,鄭和授予他國璽及皇袍。拜裏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他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破防盜版、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   下載免費閱讀器!!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