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5375 加入書籤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幹涉朝政,遏製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後王振大肆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他為翁父,英宗對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多庫。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幹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瓦刺人,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王振是明初蔚州人,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他便自閹入宮。王振個性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其實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決條件。大臣立身於朝,受明主賞識,靠的是才能和機遇,而無恥小人就隻能靠狡黠二字了。 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與奸佞之間都有一種很難言說的緣分,並不單純是手段的問題。 英主和賢臣有時也會這樣,比如唐太宗善於納諫,卻也隻願意聽魏征的,別人向他進諫,他一樣要發火,還得魏征出來解圍。王振也是一樣,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英宗即位後,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 司禮監是明代宮廷裏二十四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由於此職事關機要,曆來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擔任。 後來隨著票擬製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為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宦官掌握了批紅的大權,實際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弱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以售其奸。英宗把這樣一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為他日後擅權開辟了道路。 王振曾經誘導英宗以重典治禦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他的不二法門。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升,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一時間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賄賂,以求高升。 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佑,最會阿諛逢迎。一天,王振問王佑說:“王侍郎你為什麽沒有胡子﹖” 王佑無恥地回答說:“老爺你沒有胡子,兒子我怎麽敢有。” 一句話說得王振心裏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也是因為善於諂媚,被王振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禦使。王振還把他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 又把死心塌地依附於自己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福建有位參政宋彰將貪汙的數以萬計的官銀送給王振,立即被提拔為布政使,這樣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朋黨集團。 瓦刺是蒙古中的一個部落,元朝滅亡以後,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東北等地,後經朱元璋數次的打擊,內部發生混亂,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分。 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別臣服於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朝獻馬朝貢。永樂以後,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刺部日益強大,瓦刺逐步控製了韃靼,又征服了兀良哈,統一了蒙古三部。瓦刺統一了蒙古以後,進而想恢複大元天下,統一全國,因而對明朝不斷的騷擾,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王振擅權,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刺賄賂,與瓦刺貴族進行走私交易。 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的箭支,送給瓦刺,瓦刺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他的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刺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係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它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 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的貢使一定的賞賜。因此瓦刺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願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的規定,瓦刺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五十人,後來瓦刺貪圖明朝回賜的欲求越來越大,貢使人數日益增加。 瓦刺貢使的人數經常增加到二千多人,王振對瓦刺增加貢使,絲毫不加以限製按數給予賞賜,至使瓦刺的胃口越來越大。瓦刺首領也先竟然派出二千五百多人的貢使集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三千人。 瓦刺貢使冒領賞物,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因為王振與瓦刺有勾結,接受也先的賄賂,所以瓦刺貢使冒領賞物,他都裝作不知道。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刺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 瓦刺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匯報。也先一聽,勃然大怒,立即召集軍隊,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四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瓦刺鐵騎來勢凶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刺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幸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 英宗平日裏對王振言聽計從,這次聽了王振的話,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便不與大臣們商議,輕率地做出親征的決定,並宣布兩天後立即出發。英宗親征的詔旨剛一頒布,滿朝文武大吃一驚。 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五十萬的大軍,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當時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坤、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一百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此次出征,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軍內自相驚亂,未到大同,軍中已經缺糧,不斷有人死亡,屍體鋪滿了道路。 再加上連日的風雨,人情洶洶,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不穩,一些隨駕官員,見到此種情景,再次請求英宗回軍。王振一聽,大為惱怒,為了殺一做儆百,特罰諫阻最力的兵部尚書鄺坤和戶部尚書王佐跪於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準起來。後來王振的同黨彭德清以天象諫阻,王振也不聽,仍然逼著大家繼續前進。 王振和英宗順利進入大同,他們看到瓦刺軍隊北撤,以為瓦刺害怕英宗親征,堅持繼續北進。鄺坤等人深感途中未見瓦刺一兵一卒,未損一矢,並不是什麽好兆頭,恐怕瓦刺兵有詭計,因此他再次上章請求回軍,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的埋伏,王振仍然不聽。 第二天,王振的同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密告王振,並說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刺之計。王振聽了郭敬的話,才害怕起來,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西北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於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荊關回京。王振未與瓦剌接戰,即倉惶退兵,軍紀更加混亂。走了四十裏以後,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行進。 這時瓦剌已知明軍不戰而逃,急忙整軍來追,形勢十分緊張。大同參將郭登和大學士曹鼐向王振建議說:“從這裏前往紫荊關,隻有四十裏,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該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刺大軍追到。”王振不聽,一意孤行,堅持折向宣府。 明軍迂回奔走,才退到宣府,這時瓦刺大軍已經追襲而來。英宗急忙派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斷後,以掩護英宗撤退,結果他們都戰死沙場。英宗又派成國公朱勇等率騎三萬前去阻擊,朱勇等冒險進軍至鷂兒嶺,陷入瓦剌的重重包圍,雖然英勇奮戰,但是寡不敵眾,三萬軍隊全部覆沒。 第二天,英宗想繼續行進,但為時已晚,瓦刺軍隊已經包圍了土木堡。土木堡的地勢較高,旁邊無泉水,南麵十五裏處有條河流,也被瓦刺軍隊占領。明朝數十萬軍隊被圍兩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煙,沒有辦法,王振隻好讓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見一個水滴。 士兵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怨聲載道,罵不絕口,軍心進一步渙散了。也先為了迷惑明軍,假裝撤退,故意將土木堡南麵的河水讓出,暗地裏則作好埋伏,隻等明軍爭水大亂之機,出兵全殲。 王振看到瓦刺軍向後撤退,以為瓦刺軍真的要議和,不加以分析,輕易地下令移營就水。饑渴難忍的軍士得令後,一哄而起,紛紛越過戰壕,奔向河邊,軍隊頓時大亂。 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時,隻聽一聲炮響,瓦刺伏兵四起,喊聲震天,瓦刺兵像潮水般湧了過來。亂作一團的明軍,哪裏經得起這樣的衝擊,頃刻之間,全線瓦解。隨著瓦刺騎兵刀劍飛舞,一排排明軍倒了下去,再加上潰退的明軍自相踐踏,不一會兒,死屍就鋪滿了大地。有一些僥幸未死的士兵,很快就成了也先的俘虜,其中包含英宗皇帝。。 英宗皇帝被俘虜,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的憤怒,他一手抓住了王振,一手舉起了鐵錘,大喊一聲:“今天,我要為天下人誅殺此賊!” 說完,他把滿腔仇恨都凝聚在鐵錘之上,對準了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連哼叫一聲都沒有來得及,就腦漿四濺,像一灘泥似的倒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於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朝五十萬軍隊差不多全部被殲滅,從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這一消息傳到北京,百官張惶失措,聚集在殿廷上號啕大哭,後來皇太後忍住眼淚,命令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都禦使陳鑒等也擦幹眼淚,麵奏曆數王振之罪,他們滿懷悲憤地說:“王振罪不容誅,死有餘辜。” 之後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並籍沒王振的家產,朝野內外聽到這一消息,才算出了一口悶氣。同黨也相繼被處死,籍沒他的家產時,僅金銀就有六十多餘庫,玉盤一百多個,珊瑚樹高六七尺有二十多株,其它珍玩則不計其數,足見他貪汙受賄的程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