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 禹地悉歸龍虎掌 上

字數:6779   加入書籤

A+A-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頂點小說更新最快

    《沁園春雪》

    大明永樂二年,八月初。

    山西行省,太原府。

    山西地處北方,雖然夏天還沒有過去,但是已經不是那麽悶熱幹燥。從北方草原而來的風吹散了夏天的炎熱,為空氣中更添加一絲涼爽,並且還無形之中預示今年的冬天可能會更加寒冷。

    這已經是大明自三月末開始北伐之後的第四個月,天下大勢相比於北伐剛剛開始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自明軍收複幽燕之後,蒙古軍隊全線撤退,原本在沁水和明軍主力對峙的蒙古主力大軍,沿著太原府一線北撤,並且很快放棄了原本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的石州、太原府一線,於雁門關和岢嵐水一帶布置兵力。

    而原本兵臨雁門關的天武軍,見到蒙古主力大軍氣勢洶洶而來,自然也向北撤退至大同府,不再對兵力甚至超過自己的蒙古雁門關守軍進攻。因為夏天臨近,軍隊一旦出戰,一來士氣不高,二來對於糧草、暑藥等要求甚高,所以無論是明軍還是蒙古軍,這一個多月來一直處於對峙狀態,明軍不動,蒙古軍自然更沒有出動的意思。

    說到底明軍將士多數都是來自南方,對於這炎熱天氣還有抵抗之力,蒙古軍隊都是草原上長大的,這樣的天氣下作戰,還不如殺了他們來的舒服。在蒙古壓著南宋打的時候,蒙古軍隊一般是不會在夏天主動出擊的,甚至就算對手換了大明,蒙古的幾次主動出擊,也都是在冬天。

    繼續拖下去,單單從天時來看,自然對蒙古有利。

    但是從整個大局來看,就不好說了。

    明軍收複太原府也有半個多月,隨著各級官吏的入駐,整個太原府已經恢複到一個州府應該有的狀態之中,街道上原本緊閉的商鋪也都陸續開門,而隨著南方商賈的進入,茶館、酒樓、瓦舍以及青樓等場館更是如雨後春筍,接連不斷的冒出來。

    太原府到底是行省首府所在,也是上千年來這山西一帶不變的核心,所以短短半個月時間就重新恢複了原本的繁華。街道上車水馬龍,而林立的商鋪更是鱗次櫛比。

    “前麵讓開!”街上傳來一聲大吼,緊接著是狂風暴雨般的馬蹄聲。

    太原府畢竟是現在大明東路北伐大軍駐地,更是皇帝陛下行在,所以來往軍情傳遞都是快馬加鞭在街道上疾馳,所以當地的百姓也都已經熟悉了這樣的場景,紛紛向兩側避讓,甚是嫻熟。

    “孩子,我的孩子!”就在這時,路邊突然傳來一聲尖叫,一個女人飛快的衝上街道,一把抱住站在那裏紋絲不動的孩子,那孩子似乎也被這眼前飛速逼近的騎兵嚇傻了,隻是哭泣,卻死活不動彈。

    眼看騎兵就要撞上孩子,那婦女無奈之下死死咬牙將孩子護住,就算是撞也是先撞她。周圍的百姓此時也顯然注意到了這街道中央的母子兩個,頓時發出一聲聲驚呼,但是這驚呼聲中更多的是惋惜。

    大明軍紀嚴明,即使是在這屯駐諸多大軍的太原府,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多少違法亂紀的行為,就算是偶爾有幾個,軍中都是作出嚴肅處理,甚至還多有公開行刑,以給百姓一個明確而公正的交代。這也是為什麽太原府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恢複原來的生機,畢竟有大明強軍保護下的太原府,就算是再膽小的商賈百姓,也對其安穩有信心。

    隻要不是特殊情況,明軍的騎兵是不可能這樣在街道上橫衝直撞的,十有**是因為十萬火急的軍情,或者是有什麽大事要發生了,所以明軍將領才著急到府衙去。也就是說這一隊騎兵著急趕路的背後,很有可能牽掛著數千甚至數萬大軍的勝負,更牽掛著整個山西數十萬百姓以及無數城鎮的生死存亡。

    百姓們都明白這一隊騎兵是有重任在身,而且是事關大家生死的重任,所以也都會主動避讓,現在這一對母子衝到街上,就算是被騎兵衝撞了,也隻能怪她們倒黴。

    看著越來越近的戰馬,那母親也是緊緊閉上眼睛,將自己的孩子護在身後。隻不過過了良久都沒有聲響,她方才詫異的重新睜眼,卻發現當先的那名騎兵在她麵前正正勒住戰馬,駿馬人立而起,馬蹄就在她的頭頂上晃過,旋即重重落在一側地上。

    “不要命了?!”領隊的年輕將領厲聲喝道。

    而他身後的騎兵也都是如法炮製,紛紛停住戰馬。

    周圍百姓頓時爆發出喝彩聲,顯然也被這一隊明軍將士出色的馬術震驚到了,更為這一對母子能夠在這奔馳戰馬麵前保住性命而感到慶幸。

    “軍爺,奴家這”那母親顯然也是受到了驚嚇,渾身顫抖死死抱著孩子,已經語無倫次。

    “退下。”騎兵當中突然傳來淡淡的命令,那尚在暴怒中的騎兵將領怔了一下,旋即向後退了一步。而一名身披銀甲的年輕人大步走到母子麵前,蹲下身笑著揉了揉孩子的小腦袋,那小孩顯然也意識到自己安全了,停止了哭泣,隻是瞪大眼睛有些好奇的看著這個陌生人。

    “拿去買兩個糖葫蘆吃吧。”年輕人從懷裏掏出來一小把碎銀子,遞給孩子母親,“讓孩子受了驚嚇,十分抱歉。”

    孩子母親也吃了一驚,沒有想到這軍爺竟然如此和顏悅色,當即惶恐的連連擺手:“孩子不懂事,耽誤了軍爺,還請軍爺萬萬不要見怪。軍爺們為了咱們百姓,在前麵浴血奮戰,咱們就算是再沒有良心,也不能要軍爺的錢財,還請軍爺務必拿回去。”

    年輕人怔了一下,旋即扯過孩子母親的手,將一塊碎銀放在她手中:“多了估計你也不要,這一塊你拿著,就當是見麵有緣,算作紀念。”

    旋即年輕人轉過身,看著周圍百姓,也看著身前的騎兵,一拱手朗聲說道:“鄉親們,大明將士浴血奮戰,所為的就是保護著一方土地上百姓們安居樂業,如果大明將士在前麵流血,而他們要保護的百姓在後方也受到了傷害,那麽這血,豈不是白流?”

    周圍百姓都陷入了沉默,片刻之後響起震天動地的喝彩聲,一雙雙眼睛看向街中的這一隊明軍騎兵,滿滿的都是崇拜和讚揚的神情。而年輕人也重新翻身上馬,那騎兵將領衝著他一拱手,從母子兩人身邊繞過去。

    孩子母親突然想起來什麽,扭頭喊道:“請恩公告知姓名,來世必當結草銜環以報!”

    “是啊,好人留下姓名吧,這可是莫大的功德!”周圍百姓也跟著喊道。

    那年輕人回過頭,看了她們一眼,笑著說道:“葉應武!”

    話音未落,年輕人已經策馬向前奔去,他身邊的騎兵緊緊簇擁而上。

    “是官家!”此時也有百姓反應過來,激動地喊道。

    “吾皇萬歲!”不知道是誰帶頭,率先拜倒在地,整個街頭黑壓壓的人群拜倒,向著年輕人離開的方向。

    太原府衙門外,負責哨戒的明軍將士一字排開,而幾道身影已經早早的站在門外翹首以盼。

    葉應武在衙門前勒住戰馬跳下,明軍將士同時躬身行禮:“參見陛下!”

    而那幾道身影更是向前一步,張世傑作為大明上柱國居中,帶著兩側的的文武官員同時拱手行禮:“臣等參見陛下!”

    “免禮免禮!”葉應武揮了揮衣袖,笑著說道,“剛才街道上百姓來往眾多,就算是禁衛騎兵在前開路也難免前進緩慢,所以累得諸位卿家久等了,還望諸位卿家不要見怪。”

    張世傑急忙代表身後的文武客氣了兩句,而葉應武也定睛打量他身後的人,張世傑見狀急忙微微讓開半步,身後的幾名文官上前見禮。

    “大明山西行省安撫姚樞參見陛下!”站在最前麵的老人不卑不亢的拱手行禮,但是他站在這裏,就有一種難以掩飾的上位者威儀,風吹卷衣袖,更是為老人平添幾分仙風道骨的姿態,讓老人給人一種久經滄桑而又在最後看透紅塵、大徹大悟的感覺。

    葉應武點了點頭,姚樞實際上是他下令請來擔任大明山西行省安撫的。在中國史上,這也應該算是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老人了,年幼的時候便遊大漠,後來更是得到忽必烈的重用,追隨忽必烈南征北戰,參與了忽必烈一生中最成功的大理之戰,後來姚樞也進入蒙古朝廷的中樞,成為中書左丞,是實打實的重臣,隻不過姚樞一生都堅持“保護漢人”、“不加重賦稅”等原則,一旦有人提出此議題,便以理力爭,也因此得罪了大多數的蒙古族高層,使得蒙古族文武將其看作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而李之亂後,忽必烈對於漢人的猜忌更加嚴重,並且對於前線蒙古將領對漢人的迫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姚樞在大怒之下在朝堂上舌戰群獠,奈何忽必烈最後還是沒有在意他的言論,姚樞因此負氣離京。在河北和山西等地為官,考慮到他的立場和言行,所以實際上都是些無足輕重的清貴官銜,一來可以安撫當地百姓,二來也給這個為蒙古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老人一點兒安慰。

    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緊迫,忽必烈不但加重賦稅,甚至還縱容軍隊對漢人進行搶掠,姚樞上書勸諫無果之後,掛印而去,告老還鄉,就此隱居於山西境內。因為他德高望重以及這些年來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就算是當地官府對於這個老人也要禮讓三分,隻要是姚樞插手的事情,就算是官府想要偏袒蒙古人也沒有辦法。

    這也使得很多當地百姓在蒙漢矛盾之中都尋求姚樞的幫助,姚樞也拚盡全力保護他們,雖然家財這些年散的七七八八,但是在眾多百姓心中,她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活菩薩”。

    等到蒙古軍隊從草原南下,更是在山西一帶大肆搜刮糧草,百姓怨聲載道,而姚樞調節蒙漢矛盾的半生心血也付之東流。一氣之下姚樞請求麵見忽必烈,但是忽必烈一直沒有搭理他,一來當時忽必烈的身體原因已經容不得他過多的操心這些“瑣碎”事務,畢竟蒙古馬上就要和明軍決戰,二來當時蒙古大軍的糧草依靠在蒙古草原上轉運來的那些已經遠遠不夠,所以如果不在地方上搶掠的話根本難以為繼,所以忽必烈一直讓姚樞吃閉門羹。姚樞到底也算得上蒙宋之交的傳奇人物,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之後大明和蒙古在沁水決戰,蒙古因為幽燕已經丟失的緣故,不得不大規模撤軍,而太原府等地也被明軍不戰而盡數收入囊中,隱居於太原府城外的姚樞被葉應武派遣的禁衛軍騎兵請到太原府,由大明上柱國張世傑出麵,拜為大明山西行省安撫,總管山西民政。姚樞也沒有多家推辭,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走馬上任,幫助明軍出榜安民、穩定民生、恢複經濟。

    可以說短短半個月太原府就能夠恢複到現在的規模,姚樞功莫大焉。

    對於姚樞葉應武還是有不少好感的,否則也不會派遣人請他出仕。在另外一個時空中,姚樞也是在朝堂上為了漢人之安全和忽必烈力爭,不過到最後忽必烈還是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姚樞被貶之後鬱鬱而終。

    可以說姚樞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並不是將蒙古鎮的建設成為一個龐大的、以蒙古族為中心,以漢人為奴役的帝國,而是一個多民族共融類似於唐朝的中原形式的王朝,從而盡最大可能能夠保護漢人的安全,讓漢人能夠在異族的鐵蹄下依然存活下去,維持華夏文化的薪火相傳。

    當發現自己的目標難以實現的時候,姚樞並沒有像張弘範等人繼續為蒙古賣命,而是出走京城,在地方上為官,以丞相之尊往來地方,實際上所為的就是盡最大可能保護一方百姓。

    對於這樣的人,葉應武自認為還是值得尊重的,畢竟國家與民族淪亡之秋,總是要有人站出來忍辱負重,來保存東山再起的最後星星之火。而正是在姚樞等有為漢臣的堅持之下,蒙古才最終在征服了華夏全境之後並沒有對漢民族進行清除式的大屠殺,這也使得數十年後淮上布衣可以揭竿而起,徹底將蒙古人趕出華夏。

    更何況單單從個人能力以及對於山西等地的了解情況來說,姚樞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久在山西,姚樞自然也不忍離開這一片土地和這一方百姓,能夠為官保護他們自然也甚是合乎姚樞的心意,這也是為什麽葉應武毫不猶豫的決定就是姚樞作這個安撫,也是為什麽姚樞一口答應。

    此時站在葉應武麵前的姚樞,看上去更顯蒼老,顯然這些年的風霜讓他的心中頗為疲倦。將近七十歲的老人,此時能夠站出來承擔振興山西行省的重擔,無論是葉應武還是張世傑,對他都頗為佩服。

    “姚愛卿平身,”葉應武上前虛扶一下,笑著說道,“愛卿為國家之珍寶、大明之棟梁,能夠得愛卿為官,乃山西百姓之幸事;能夠得愛卿為助,乃朕之幸事!”

    姚樞抬頭看向葉應武,鄭重的點了點頭,旋即感慨道:“百姓皆說陛下乃是一代明君,老臣原本多有不信。今日得見,方知此言非虛。暫不說其他,陛下剛才以百姓為先,便可見陛下之心態,老臣佩服之至!陛下能得天下,絕非單有氣運也,這天下,陛下當得之!”

    張世傑等人都是臉色微變,這老人到底是膽子大,這樣公開表示自己原來看不起葉應武,這簡直就是在作死。

    隻是不料葉應武嘴角邊浮現出笑容,旋即哈哈大笑:“愛卿現在可願意為這山西百姓、為朕盡力?”

    姚樞毫不猶豫的又是深深拜倒:“肝腦塗地,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