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孔子OR含真

字數:3788   加入書籤

A+A-




    孔子在神識空間再次打開之後,就明白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他乃是不惜功德聖人這個身份而毅然決然地轉世的含真。

    孔子之所以沒有恢複記憶,乃是含真接受了張昊天的意見而決定封存記憶的方式而轉世。

    含真還記得張昊天當時所說的話:“我倒是建議你不要一開始就帶著這世記憶,你是神識之身,一開始就站位極高,反而忽略了腳下,你想修補漏洞,從平凡人做起,體驗一下凡夫俗子的喜樂哀愁,這次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含真這次之所以選擇轉世,就是因為他覺得自身從張昊天神識脫離開來之後,修為境界就十分高,這種高可以讓他站得高望得遠,是好事,同時他也雖然知道低處是什麽樣子,但低處到底具體是什麽樣子,他是不知道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像一個成年人知道碰到熱水肯定會燙得要死,這個含真是知道的。但如小孩那樣非得體驗一番才知道是兩個概念。

    一個是虛幻的知道這個知識,一個是通過親身感受才知道這個知識,兩者看似沒有什麽區別。

    可是一旦到了聖人之境,那可能就是很大的漏洞,這也是含真選擇聽從張昊天建議的原因。

    在恢複了記憶之後,他靜靜地坐在那裏體會了許久。

    在他以孔子的身體生活在南贍部洲之時,他實實在在地經曆了凡夫俗子的愛恨情仇,許多感受是那麽地具體和鮮活,讓恢複了記憶的含真感到十分的值得。

    正是因為經曆了凡夫俗子的艱難,含真才堅定了為這個世界做些事情,“還這個世界一個朗朗乾坤”。

    當一切恢複了平靜之後,含真所想的是:“那就從混亂的魯國開始吧!我要扭轉乾坤。”

    隨著含真恢複了記憶,他的容顏是越來越年輕,精神是越來越好,一股帝皇之氣從內往外散發著,讓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信服之感。

    隨著記憶的恢複,含真開始進入到修煉當中。

    此時的南贍部洲因為眾多聖人和大能的轉世導致靈氣極為充沛,含真經過這麽多年的曆練,心境已然極高,再加上他之前就想好如何修補漏洞,自然修煉起來極為迅速,他的境界也在飛速地提升著。

    含真並沒有因為修煉而耽誤政事,每日還是正常處理事務,仿佛誅少正卯之事沒有發生一樣。

    隨著他境界的提升,含真可以感知的範圍不斷地擴大,對於凡夫俗子的所謂秘事就了解得極多。

    看到含真每天沒事人似的還正常處理政事,包括季氏的陽虎,還有公山不狃、叔孫輒等人便私下底議論紛紛。

    “將誅少正卯這樣的髒水潑在孔子的身上,這樣他還沒氣瘋?那孔子還是挺能忍啊!”

    “本來希望通過這樣將孔子排擠出去朝堂,沒想到反而讓他更積極,真是沒想到!”

    “那孔子就是一個假君子,如果按照他的那一套來執政,什麽君君臣臣,那哪還有我們的活路?一定不能讓他們長久。”

    ……

    孔子是真正明白了自己所麵臨的問題,自己在國家治理理念上與一些權貴是南轅北轍,而且嚴重觸犯了一些權貴們的利益。

    孔子(含真)心道:“看來想要推行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就得將這些權貴收服或者壓服,沒有其他的路子可走。不過,這種事情雖然著急不得,卻也不好一味忍讓。”

    孔子(含真)正在謀劃著如何在魯國推行自己理念的時候,一個事情讓他看到了契機。

    這一年夏天,實力強大的齊景公邀請魯定公在夾穀會盟。麵對實力強大的齊國,魯定公不得不答應齊國的要求。

    因為孔子懂禮,所以雙方約定由孔子來主持盟會。

    讓孔子這樣一個魯國人相禮,齊國雖然為大國,也是不占優勢的,但是齊景公願意給孔子這個機會。

    這主要是因為孔子在之前就與齊景公本人相識,齊景公非常欣賞孔子,但囿於晏子和孔子政見不合,隻好二者留其一,孔子到了魯國之後,一直沒有做多大官,對此齊景公又是欣慰,又覺可惜。

    對於其他大臣的相勸,齊景公道:“大不了想點辦法防範一下嘛。魯國本來弱小,即使他們的人主持盟會,也不會占到多大的便宜的。”

    齊國大臣看到齊景公主意已經定,便另想辦法。

    齊國大夫犁彌便對齊景公說:“孔丘好對付,他懂得禮而缺乏勇,如果派萊地人用武力劫持魯侯,一定可以如願以償。事後我們也可以死不承認,反正是萊地人幹的,又不是我們幹的。”

    齊景公一想這樣兩全其美,就非常高興地道:“如此甚好,不傷和氣。”

    作為孔子(含真)來說,如何不知道會盟自然是強欺弱,必須要準備齊全方可行動。

    孔子(含真)便對魯定公說:“齊強魯弱,我們帶著軍隊過去,以備不時之需。”

    在盟會之時,萊地人按照約定衝上來要襲擊魯定公,齊景公視而不見,穩如泰山。

    孔子(含真)早有準備,況且他本身修行已經小有成就,親自護衛著魯定公進入內帳,同時必出了求救的信號。

    此時準備接應魯定公的魯國大軍疾馳而來。

    孔子(含真)此時便向著魯定公的親兵大喊道:“軍士們,拿起你們的武器攻上去!兩國的國君友好會盟,而邊遠的東夷俘虜卻用武力來搗亂,這不是齊君對待諸侯的態度,邊遠的蠻夷不能圖謀中原,東夷不能攪亂華夏,俘虜不能侵犯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這些對於神明來說是大不吉祥的,對於德行來說是喪失道義的,對於人們來說是丟棄禮儀的,齊君肯定不會這樣做的!”

    孔子(含真)嘮嘮叨叨,喊了這麽多口號,當然全是說給齊景公聽的。孔子(含真)心道:“是你齊國要進行會盟的,如果都這樣說了,你齊國還沒有動靜,就那就不是真心會盟,那正好一拍兩散。現在就看你齊國的選擇了。”

    齊景公聽了孔子(含真)的話後,果然麵子上掛不住,又看到魯國軍隊已經近在咫尺,於是下令道:“萊地人,你們快點避開,否則我就不客氣了!”

    這些萊地人本來就是齊景公布置的,如今見主人生氣,一哄而散。盟會得以繼續進行。

    到了盟誓階段的時候,齊國人在盟書上加上一句話:“如果齊軍出境,魯國必須派三百輛甲車跟隨齊國,否則皇天不佑,有盟誓為證!”

    其實,這樣的要求對於盟國來說,本來無可厚非,但這樣一來,魯國就有些被動,反而沒有什麽補償,這對魯國的國家利益是不得的。

    孔子(含真)想了想,就提出了一個建議,讓魯國占到了巨大的便宜,也真正打出了孔子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