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孔子隳三都(中)

字數:3927   加入書籤

A+A-




    所謂隳三都,是因為當時周朝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這是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建立了這條規定。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

    講究禮法的孔子對這很看不過去,決定聯手國君魯定公開始了“隳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家裏多出18尺的部分,

    叔孫州仇首先站出來支持隳三都,這是因為他領地下最重要的郈地已經被手下侯犯占領了。

    孔子當然不懼這等事情,便答應了下來。

    就在這時,郈邑有個工匠官叫駟赤的,早年聽過孔子講課,聽說他要主持隳三都行動,便前來投誠。

    孔子便征求駟赤的意見:“郈地不僅是叔孫氏的憂慮,更是國家的禍患,你常年在郈邑,不知是否有良策?”

    駟赤說了郈地的情況,孔子聽聞之後,便麵授機宜地道:“看來,即使我們不攻打,郈地也堅持不了多久了,現在你可以如此這般去做,自然一切可以水到渠成。”

    孔子帶領著軍隊帶到了郈地不遠處駐紮下來。

    信心滿滿的駟赤回到了郈邑,對侯犯道:“我們被攻打了快一年了,糧食日趨緊張。如今處在齊國、魯國之間,如果哪一國都不投靠,必定是不行的。您何不請求事奉齊國呢?這樣,齊國還是會把郈邑封給你,你還是會統治這裏的百姓的。否則,糧草不濟,老百姓也會叛變的。”

    侯犯此時確實有點挺不住,便聽從了駟赤的話。

    正巧齊國的使者來到,侯犯便和齊國的使者密談。

    駟赤則趁機召集郈邑的百姓,鼓動大家:“我們完啦!侯犯準備把郈地和齊國交換,齊國人準備遷走我們的百姓,我們要流離失所了!”

    郈邑的百姓聽了,將信將疑。

    駟赤又對侯犯道:“我剛才問了百姓,大家的意見和您不同,您不如把郈邑和齊國人的地盤交換。因為郈邑是魯國的,你將來即使得了這塊封地,也會被魯國人攻打驅逐,為什麽非死抱著這裏不放呢?不如換塊其他的土地,悠哉遊哉!再說,齊國人想憑借郈邑威逼魯國,必然加倍給您土地,您賺大了!另外,為何不多準備一些皮甲,放在城門內以防意外呢?”

    侯犯聽到駟赤的主意後大喜,連聲稱讚,並準備了很多皮甲放在城門內。

    侯犯又找到齊國使者道:“我們郈邑宰侯犯想和貴國交換郈邑,並希望貴國視察郈邑,以表誠意,但是,那裏的老百姓不願意,您要多帶些軍隊過來視察。”

    齊國使者以為駟赤代表的是侯犯,便約定次日查看。

    當齊國使者快要到達的時候,駟赤派人繞遍全城大喊道:“齊國的軍隊到了!”

    郈地人非常害怕,紛紛來到城門前,穿上侯犯準備好的皮甲,將侯犯的府邸層層包圍。

    駟赤假裝要射這些人,侯犯阻止他道:“我也沒想到百姓這麽不理解,如今隻有放棄郈邑,遠走他鄉了!”

    於是侯犯請求出走,包圍的百姓答應了,放走了侯犯。

    就這樣,駟赤在前,將侯犯這個危險人物帶出了老窩。侯犯每出一道門,郈地人就關上這道門。到了外城門的時候,侯犯已經被徹底隔離在外了。

    駟赤假裝願和侯犯一起逃亡,侯犯感激地說:“您還是留下來吧,將來局勢穩定了,我還可以回來。”

    駟赤流涕道:“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二人灑淚而別。

    結果,留下來的駟赤將孔子放進城,一場浩大的叛亂被駟赤平叛於無形。

    侯犯這才知道上了當,隻好逃亡到齊國,並獻上郈邑的地圖。

    當時齊景公覺得時局已定,隻好順水推舟,將郈邑地圖送還給魯國。

    正是在孔子的麵授機宜下,駟赤利用自己的口才在幾日之內收獲不世之功,讓孔子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郈邑。

    孔子輕鬆獲得郈邑後,讓魯國上下對他更是刮目相看,而叔孫州仇也無話可說,隻好將郈邑按照約定送了孔子。

    孔子卻沒有將郈邑據為己有,而是向魯定公稟明了整個經過,並強烈要求將郈邑上次給國家,由魯定公進行管理。

    魯定公此時如何肯接受這份大禮,他還指望孔子再收服其他二都,如果此時就收了郈邑,估計會讓許多臣下寒心。

    魯定公再三推遲下,孔子並道:“郈邑始終是魯國的,公家何時需要就盡管拿去。”

    在孔子的建議下,駟赤被任命為新一任的家宰,配合公家的人對郈邑進行管理。

    接下來就輪到季氏了。季氏治理下的費邑,生產關係相對進步,經濟日益繁榮,當時的費邑實際上被費邑宰公山不狃與叔孫輒控製。

    孔子隳費邑有一個有利條件,因為他的弟子子路之前被他派往了此地,並擔任了季氏家宰,實際上等於擁有費邑的管理權。

    因此,費邑雖然實際上被公山不狃與叔孫輒控製,但子路卻是跟著季桓子混的名義上的家臣頭子。

    孔子毅然決然地隳費邑,引起了公山氏的不滿。

    麵對魯國公家派遣的大軍,公山不狃、叔孫輒決定避實就虛,先發製人,率費人攻入了魯國都城曲阜,嚇得魯定公躲入季氏的宮室。

    但很不幸的是魯定公唯一的子嗣姬蔣卻被敵軍所殺。

    聞聽此事,魯定公又驚又怒又悲,竟然一病不起,便命孔子主持此事。

    孔子臨危不亂,命大夫申句須、樂頎率師討伐,在姑蔑打敗了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孫輒逃往齊國,後來又逃到吳國。

    就這樣,在孔子的主持下,季桓子、孟懿子率師摧毀了費邑城垣。

    兩邑已廢,事情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於是孔子又想隳孟孫氏的郕邑。

    郕邑宰乃是公斂處父,與公山不狃、叔孫輒等人不同,公斂處父一直十分忠誠,他對孟懿子說:“毀掉郕邑,齊國人必能直抵國境北門。郕邑是孟孫氏的保障,沒有郕邑,就沒有孟孫氏。我不準備毀掉,您隻要假裝不知道就是了,我來出頭對抗孔老二。”

    孔子是家裏第二個男子,字亦為“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因在孔父叔梁紇家的男孩裏,孔子排行老二,幫經常被一些戲稱為“孔老二”。

    孟懿子答應了公斂處父,對此事竟然不聞不問,仿佛任憑孔子如何處置郕邑。

    其實,孟懿子、季桓子和叔孫州仇此時已經改變了當初支持隳三都的主意,因為害怕公室強大,便經常商量如何阻撓隳郕邑之舉,共同對抗“孔老二”。

    孔子如何覺察不到這種變化,現在的問題他是冒天下之不韙,繼續隳三都呢?還是維持現狀,緩緩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