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元氣之本質
字數:3635 加入書籤
麵對子貢“儒門何解”的問題,顏回道:“儒用是人之需要,我們成立儒門,就是要一起維護社會的道義,讓浩然正氣於天地之間長存。這是一名儒者的使命,也是一名儒者的責任。”
聽到顏回的解釋,不僅一眾弟子掌聲雷動,就是孔子本人也是頗受感動。
孔子正色道:“儒門,好那就叫作儒門吧!希望你們記住,你們是人族之希望,也是人族之需要的提供者,你們既是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也是傳授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咱們一起維護天地間道義吧!”
自此,以杏壇為根基,儒門正式成立,而孔子自然而然成為至聖之師,儒門之祖。
儒門的成立,其最大的意義還不是一個宗派有成立,而且真正地將天地間的浩然正氣有了真正地載體。
之前的浩然正氣在天地間飄飄蕩蕩,其若存若失,沒有根基,如果有什麽強力的元氣一衝可能就會消散。
可是當儒門被宣告正式成立的時候,這股浩然正氣就仿佛有了根基一樣,越聚越多,越聚越實,與儒門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杏壇從此成為了儒門的修行聖地,在這裏可以更好地領悟浩然正氣和倉頡古字。
同時,當浩然正氣與儒門相連之後,杏壇就被籠罩上了浩然正氣,可以鬼神辟易,萬法不侵。
感悟著越來越濃鬱的浩然正氣,不僅儒門的弟子們有更深的感悟,紛紛在浩然正氣和倉頡古字方麵有新的體悟,就是孔子對浩然正氣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孔子心道:“這浩然正氣與信仰之力、氣運金龍竟然有同樣的作用,難道這其中有著什麽內在的聯係不成?”
孔子心動,張昊天便有所感,他也仔細體悟著浩然正氣,作為對這三股元氣都十分熟悉的張昊天也有些心動。
這個問題,他之前並沒有思索過,不過當他一開始思索,便用造化眼仔細解析起浩然正氣來。
而對信仰之力理解得更為深刻的至真聖人也被張昊天叫來一同參悟此問題。
至真聖人道:“浩然正氣乃是內求之元力,而信仰之力乃是外求之元氣,二者雖然都是生靈本身之元氣;而氣運金龍則是外來之元氣匯聚而成,可是他們為何都有鬼神辟易、萬法不侵之能呢?還真是一時難以解釋。”
張昊天想了想:“所謂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如果從這個道理講是否可以認為浩然正氣、信仰之力與氣運金龍與鬼神之法是同性相斥,所以才能鬼神辟易、萬法不侵?”
孔子也道:“也是這個道理,但既然同性,為何偏偏他們相斥呢?”
張昊天道:“也許是各為其主,或者說浩然正氣、信仰之力與氣運金龍都是有了主人,或者說了自我意識,而鬼神之法,或者修行之法還沒有自我意識。”
至真聖人一想便讚同道:“一定是這樣。無論是浩然正氣還是信仰之力,他們都是以生靈從內心升發出來,有一定目的的,賦予其意識了,而氣運金龍更是護持一人、一家、一國之氣運,當一人沒有意識了,一家散了、一國滅了,沒有了精氣神,氣運金龍自然也就滅。”
孔子則接著道:“而鬼神之法或者修行之法卻是從屬於修行者,是沒有這種自我意識的。因此,當無意識的元氣碰到有意識的元氣,自然會被有意識的元氣所排斥、所驅逐?”
張昊天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得果然有道理。這個元氣的本質,我們搞清楚了,今後對我們修行和對敵都將有大好處。尤其是對於含真這種以平衡法則為追求的修煉更是如此。”
孔子(含真)道:“是啊!原先隻是以為一種元氣攻來,用同樣的元氣去中和,沒有想到這元氣也分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這將使我少走許多彎路。”
這種認識對張昊天和至真聖人也是一種全新的認識,讓他們對天地有了更深的認識。
而張昊天和至真聖人之所以能夠這麽輕鬆的出現在孔子這裏,是因為這個天地因為除了他們,其他聖人都在忙碌,根本就顧及不到他們。
先說鴻鈞道人,再消化了通天聖人之後,雖然也受了傷,但收獲是極大的,後來又盯上了其他聖人。
在他的惦記下,準提聖人成為了他第二個目標,並將準提聖人掠到了紫宵宮之中。
雖然準提聖人不像通天聖人那樣被丹藥控製住了,可是在有了吞食一位聖人的經驗後,準提聖人也被鴻鈞道人吞食了。
這一次,鴻鈞道人也因為準提聖人的臨死一拚再次受傷。
不過,鴻鈞道人這一次並沒有休養多久但恢複了過來,這主要是因為其他鴻蒙紫氣沒有了主人的緣故。
老子聖人、元始聖人、接引聖人主動選擇轉世,便都放棄了鴻蒙紫氣,而這些鴻蒙紫氣自然受到了鴻鈞道人的牽引,最終都回到了他的手中。
鴻蒙紫氣雖然也受到了一些破壞,但怎麽也保存著一位聖人一半左右的元氣,自然讓鴻鈞道人的實力大增。
當然,鴻鈞道人也需要一定時間去吸收這些力量,自然也無暇關心張昊天等人的事情。
至於老子、元始、接引此時是帶著記憶轉世,自然也是以修煉為主。
就像老子轉世之後,就一直修煉,進度極快。
接引轉世之後,更是借鑒了諸神的力量,打起了信仰之力的主意,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不過這條道路因為之前有至真聖人存在,單純依靠信仰之力接引很難成道,他便想了變通之法,以天地願力為食,要建立彼岸之國,極樂世界。
不過,這條道路按照張昊天的說法就是並非正宗,不求已身,而是依靠外求,這不是正經的修道路子。
外求就要受製於人,這是必然的。
當然接引受自身資質限製,想像老子那樣單純依靠修煉就非常有可能成就聖人不一樣,不走這條路,接引沒有信心再次成就聖人。
接引不像老子,他之前就發下大宏願,與天地結下大因果,他之前因果不補償,想再次成就聖人位將是極其困難的,故他隻能外求。
而元始則一直無聲無息的,即使以張昊天之能也不能察覺他轉世之身,可見元始確實還是有一套的。
除了孔子(含真)之事,對於這些聖人的事情,張昊天是不屑一顧的。
因為,張昊天此時其實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