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儒之聖人道
字數:3917 加入書籤
鄒衍在與顏回論戰之時,拋出了五德終始說,卻是被儒學之人抓住了漏洞。
不僅是學說,即使是普通的一場辯論,如果被對手抓住一個把柄或者失誤,就攻擊這一點,就可能被咬死,更何況是在這麽重要的場合之下。
鄒衍是後悔不迭,卻也沒法補救,話已經說出了口,而且已經在君王麵前宣揚了許久這樣的思想。
如果現在鄒衍說我那種說法是錯誤的,他不僅將麵臨著大量學生的流失,也將完全失去君王的信任,他將不名一文。
所以當子貢的聲音“儒學想在齊國與陰陽學派共同教化眾生,還請鄒大師允許”在他耳邊響起,鄒衍不僅沒有生出反感或者極力反對的情緒來,反而生出了一絲感激之情來。
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機或者麵對不同的人說出來的效果就會不一樣,甚至可能南轅北轍。
如果在之前子貢如此說,鄒衍甚至會不屑一顧,極盡嘲諷。
而現在就不然,鄒衍就感覺子貢的聲音是那麽的甜美,如天籟一般。
因為他知道子貢有此一問,就表明了儒家的態度。
隻要儒家不抓住這個巨大的漏洞不放,也就等於放了他鄒衍一馬,甚至可以說放了陰陽學派一馬,這讓他如何不感激。
鄒衍心虛地向四周看了看。
子貢輕笑道:“鄒大師,不用看了,我用的秘術,從我嘴出,你得你耳,不會有第三人知曉的。”
鄒衍也是看得開之人,他心道:“事已到此,我再堅持也沒有意義,說不得儒學進來,我們陰陽學派還將進一步發展。”
想到這裏,鄒衍的思想也開闊了,便舒展開了眉頭,重重地點了點頭,同意了子貢的提議。
子貢看到鄒衍同意了,便代替顏回接著道:“鄒大師,大師兄,我倒是覺得五德終始說別開生麵。天地本為一體,兩儀分化才有陰陽,但陰陽之間必有感應。就像五德終始說一樣,君王必定是身具天之德行之人方有資格擔任,而身具天之德行之人必然是天帝所派遣,所謂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則也。”
鄒衍聽後很受啟發,便道:“五德之於五行,皆進化於陰陽,確實君王一定是感天地而生,受諸神眷顧。”
鄒衍最後道:“此次論戰,雙方受益匪淺,皆有進益。深感學派交流之必要,還請儒家派遣大師前來齊國講授儒學,傳經送寶。”
顏回亦道:“鄒大師之言有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也請陰陽學派派遣大師來我魯國來切磋技藝。”
在一片和諧、友好、歡樂的氣氛之中,儒家與陰陽家的論戰在皆大歡喜之中結束了。
這出乎了許多的意料,跌破了許多人的眼鏡。
學派之爭有時比國家之爭還要殘酷,國家之爭最起碼城破國亡而已,而學派之爭,有時甚至恨不得要將對手祖師爺的墳墓挖開才解心頭之恨。
像儒家與陰陽家這樣和諧的論戰是少之用少,至於同意對方在自己的地盤傳道更是萬中無一,現在還沒聽說過,隻此一家而已。
當顏回和子貢高興地回轉杏壇之地,向孔子稟明此事之後,孔子十分欣慰地道:“此次論戰,你們二人表現非常好,為師很是欣慰,你們當記首功一件。”
顏回憨厚地笑了笑道:“先生,弟子有事不明,還請先生賜教。”
孔子笑著看著顏回,便問道:“是否想問為何阻止你直接將陰陽學派論倒,為何不將其直接打翻在地?”
顏回呆道:“弟子確實有些想不明白。”
孔子看了看子貢,便問道:“子貢,對於你師兄的問題,你有什麽想說的嗎?”
子貢知道這是孔子在考量自己了,便想了想道:“師父,這是否和我們經商一個道理?”
看到孔子含笑看著自己,子貢鼓足勇氣繼續道:“商場永遠不可能說沒有對手,即使你戰勝了一個,還會有下一個。況且,商場講究多個朋友多條路,凡事不可做絕,才有回旋餘地。”
孔子讚許地道:“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整個玄黃世界有多少個學派,難道我們要每一個都去將其駁斥得體無完膚,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況且我們儒家學派也是初創,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兼容並包,取長補短,才能更進一步。”
顏回明白了孔子的意思,也頻頻點頭,不過最後他還是有些耿直地道:“先生,弟子還有一個問題想向先生請教。多交個朋友沒什麽,但也沒有將必要朋友直接請到家裏來吧?”
孔子看到顏回說得含蓄,哈哈大笑道:“顏回也懂得幽默了,難得。”
孔子繼續道:“凡事有裏也有麵。此次我們儒學能夠進入到齊國傳道便是最大的收獲,這是我們的裏,那麽麵就必然要給鄒大師留下,不然陰陽學派在齊國如何還能呆下去?我們論戰勝出又有何意義?況且,作為儒家之人,要有一份自信,我們儒學是最適合這方天地的學問,也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我們又何懼任何學派、任何人的挑釁呢?”
顏回鞠躬一禮道:“弟子受教了,在這一點上我差子貢良多,今後必多學習之。”
孔子將顏回扶起道:“顏回,你之上進之心,為師著實欣慰。但你與子貢不一樣,這是稟性之分,也無須事事都要求完善,隻需依本心,做好自己該做之事,才有更大上升空間。”
顏回忙道:“先生教育的是,弟子受教了。”
此後,顏回果然依據本心,鑽石儒學,成就僅次於孔子的儒門亞聖的存在。
即使後來儒門又出現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驚才絕豔的人物,也沒人敢說在儒學理解上超越了顏回。
在顏回問完之後,子貢則問道:“先生,你是如何預料到論戰現場的情況,並準備好相應錦囊的?為何有些說法,之前從未聽您論過。”
孔子笑了笑,看著一臉敬佩的顏回、子貢以及一眾弟子,卻並沒有著急回答。
他不可能回答說:“我是後世來人,對於百家思想多有了解,知曉各家的優勢和劣勢。”
作為老師的,有時還是要表現出高深莫測的樣子來。
孔子道:“聖人大道,你們知道否?”
子路道:“我們知道此世間有聖人,但我們凡夫俗子如何了解聖人大道。”
孔子道:“不可妄自菲薄。儒學就是直指聖人大道之學說,隻要你們修煉到了,自然也會像為師一樣具有諸般神通,錦囊這等小事就不在話下的。”
“什麽?聖人大道?”
“不可能吧!”
孔子最後將眾多弟子的驚訝之聲壓住道:“為師如何會騙你們?你們好好修煉,至於成與不成就看個人的機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