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學說之戰爭

字數:3766   加入書籤

A+A-




    現在的玄黃世界還是以玄學、道家學說為主,佛家學說還是處於發展階段,傳播的範圍要小得多。

    因為,在南贍部洲的最中央的地界,以各種學說為主的國家之間既有國家之間戰鬥,也有學說之間的論戰。

    一時之間,南贍部洲顯得混亂不堪,不是今天這個國家攻擊那個國家,就是明天這個學說大師與那個學說發生了論戰,進而引起了更混亂的戰鬥。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相對於領土的得失,學說、信仰的爭奪反而會更激烈一些。

    這其中,儒門因為有浩然正氣以及倉頡古字,無論是口頭上論戰,還是在真正的戰鬥方麵都占據了優勢,成為了極其強勢的一方。

    對於儒學來說,此時附近的學說,一個是宋國的墨家學說,一個是齊國的陰陽家。

    而儒學要發展,擴張目標,齊國就成了第一選擇。

    對於這個選擇,並不是所有弟子都理解,老實的顏回便問道:“先生,齊國遠比宋國實力強大,為何選擇難度更大的齊國,而不是宋國呢?”

    子貢一向思路比較活潑,他便道:“先生,是否因為相對於墨家學說,陰陽家學說更容易一些?”

    孔子讚許地點了點頭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齊國強,而陰陽學說弱;宋國弱,而墨家學說強。我們是以學說來立國,當然要從學說的先易後難來推進。”

    孔子又道:“雖然我們是學說之爭為主,但國家始終是依仗的根本之一。而此時魯國處於四周王國包圍之中,雖然莒國、郯國、徐國已經對儒學有所信仰,但畢竟還不是魯國的真正屬國,還會有反複的。而隻有拿下齊國,齊魯連成一片,魯國的發展才能無後顧之憂,儒學才更有發展的底蘊。”

    孔子看了看弟子們道:“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不知你們仔細研究了陰陽學說沒有?雖然與我們儒學有些差異,有些地方還是相通的,甚至有些內容就是我們儒家思想,因此對待陰陽學說,能不對立就不對立,如果能夠合流,倒是皆大歡喜。”

    孔子最後道:“所謂以正合以奇勝,此次論戰以顏回為主,而子貢作為副手,爭取一個好結果。”

    孔子雖然是儒學的創始人,但畢竟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魯國國君,不適合出現在論戰之上。

    不過,他也不是沒有準備,在顏回和子貢代表團出發之前,他將子貢叫了過來,將3個錦囊交給了子貢,讓他在僵持不下的情況打開。

    對於學說論戰在此時已不算稀奇之事,就像陰陽學派自身每年各種論戰就不下百餘起,不過像齊國和魯國,儒家與陰陽學派這種大型論戰還是能吸引大批學者參與。

    論戰雙方都不敢小看了這樣論戰,不像學派內部爭論那是彌補學說不足,確立主導權之爭,像儒家就有理學,心學,氣學之爭,學派之間的論戰往往會關係到學派的興衰。

    儒家派了學問最好的顏回,而陰陽學派更是派出了創派祖師鄒衍,便是這個道理。

    在論戰之中,關於五行就一個爭論的焦點,顏回強調:“五行代表為仁義禮智信”,而陰陽學說的鄒衍則強調:“五行為金、木、水、火、土。”

    顏回和鄒衍爭論不休,到了最後還是子貢拿出錦囊,一看是喜上眉梢,對著兩人道:“儒學和陰陽學有許多相通之處,木性仁,金性義,火性禮,水性智,土性信,此天地造化之真性,萬物一致之定理也。木行東方,金行西方,火行南方,水行北方,土居中央,以成五行之位也。”

    顏回和鄒衍聽到了子貢之言,紛紛不語,算是默認。

    鄒衍雖然是陰陽學說的鼻祖,但對儒學也並不排斥,甚至曾經在孔子門下學習過儒學,後來創立陰陽學說是另有機緣。

    對於此時的諸子百家而言,論道有兩方麵的意義,一是宣傳自己的學說,另外一個就是吸納百家之長,融會貫通,讓自家學說更完善。

    聽到子貢說得有道理,鄒衍和顏回也是各有所悟。

    一會兒又辯論到了陰陽一說上來。

    儒學很少論及陰陽,而鄒衍則道:“天地有陰陽,萬物皆有陰陽,男是陽,女為陰,山為陽,水為陰,有男無女則人類無法繁衍,有山無水則萬物無法存在。”

    顏回便道:“既然萬物皆有陰陽才繁衍生息,那麽草履蟲、水母、蝸牛、水螅、蚯蚓、螞蟥、變形蟲珊瑚等不需要公母,就可以繁衍後代又是如何說法?”

    兩人又是一番唇槍舌戰。

    最後還是子貢拿出錦囊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兩儀即為陰陽,陰陽即為兩儀。”

    聽到子貢如此說,鄒衍也是心中讚歎不己。

    他創立陰陽學說,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與儒家論戰多時,卻是多有收獲。

    鄒衍心中對儒家學說已有佩服之意,但論戰還繼續了下去。

    此後,又一輪論戰開始了,這次涉及統治者合法性上來。

    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並以此闡釋宇宙演變和曆史興衰,以五行相生相克來論證新政權取代舊政權或改朝換代的合理性。

    他道:“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鄒衍把每一個朝代都賦予一種德,一切製度都與一種德相應。五德循環往複,相代而興,曆史也就如此推演下去。”

    鄒衍舉例道:“黃帝屬土,曾經見過大蚯蚓,所以德性為土。木克土,所以接替的大禹是木德,大禹曾經在冬天見過綠色植物。金克木,所以接替夏的是商湯,征兆是有”金刃出於水“。火克金,所以接替商的是周,征兆是有赤色的鳥在周社上空飛。”

    對於鄒衍的說法,不好駁斥,五德本就虛無飄渺,想找證明之物有的事,就像蚯蚓誰人不見,冬天見綠色植物也並非難事。

    可是想要駁斥也好駁斥,就拿五德終始都說第一代人主是黃帝來說,根據五行學說,黃帝的位置是在中央,屬土,但另一種說法“帝出於震”,而震則位於東方,屬木,這不矛盾嗎?

    顏回是飽讀詩書之人,如何不知帝出於震的典故,便張口道:“帝出於震……”

    顏回正以此反駁回去,將鄒衍駁個體無完膚,卻見子貢向他不停地打著眼色,便住口不言。

    顏回雖然學問好,但自知在處理事務上不能同子貢相比,便任由子貢收拾手尾。

    再說鄒衍,當顏回說出帝出於震,便發現了自己的漏洞,所幸顏回沒有再說下去,他心道:“不然今天就要交待在這裏了。”

    就在這時,子貢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讓他不得不仔細思考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