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儒門與佛教

字數:3564   加入書籤

A+A-




    聽到含真的咳嗽,其他人才反應過來。

    “你看,我這一插話,就說興奮了,含真的方法還沒聽呢!實在不好意思。”

    張昊天此時也意識到了什麽,忙道歉。

    張昊天、至真聖人、含真本為一體,卻相互獨立,自由發展,不會無聊去查看彼此的想法。

    在張昊天和至真聖人看來,自己畢竟是聖人,掌握的天道法則與秘密讓他們有優勢,尤其是在應對外敵時想的辦法一定更合適一些。

    可是,他們也馬上反應過來:“含真乃是神道之首領,大興佛教致含真的神道於何地?”

    至真聖人歉意地道:“即使佛教大興,畢竟是信仰之道,當屬神道。”

    張昊天也附和道:“當是此意。”

    他們的意思很明顯,佛教以神道、以含真為尊。

    含真與他們本為一體,當然不會有其他想法,不過他之前就有一些想法,便道:“兩位道兄恐怕誤會我的意思了,隻是我也有些想法,正好和大家交流一下。”

    看到大家點頭稱是,含真便道:“與兩位道兄想法一樣,也是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過我的目標是儒門。”

    聽到含真這麽說,張昊天便道:“具體說下你的想法吧!”

    含真道:“選擇儒門,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要說能最大限度集合大家的力量無過於國家,而經過南贍部洲的儒門發展經驗,儒門可以很好地與國家相合,利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廣,同時又可以不限資質,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儒術。”

    聽到含真如此說,張昊天和至真聖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作為聖人,智慧超群自不待說,很快便能分析出這其中的利弊來。

    在他家看來,儒門與佛教就是路線之分。

    佛教代表著平民路線,走的是由下往上的革命路線,需要的是佛教具有極強說服力和組織能力。

    而儒門代表著精英加平民路線,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線,需要的是統治者和國家的支持,也需要儒門的組織能力,但更重要的是領導能力。

    兩者各有優劣性。如佛教畢竟是新教派,全靠創始者個人能力去吸引信徒,自然會緩慢些,同時必然會麵臨與修仙者的巨大衝突。

    而儒門也是一樣,雖在南贍部洲已因獨尊儒術而大肆發展,但想擴展到其他非人族部洲必然也麵臨重重困難,同時需要的是國家的支持。

    但綜合比較,儒門的優勢相比佛教要大一些,不說儒門的發展已數百上千年,底蘊深厚,組織健全,門下弟子眾多,單從組織能力上看,借助國家的力量動員人民的效率可不是佛教單打獨鬥可比的。

    此外,儒門在南贍部洲通過祭壇的方式培孕浩然正氣、增強弟子實力的方式亦能將手無縛雞之力的普通人也能變成超級賽亞人一樣具體超能力。

    而佛教子弟想具有戰鬥力還需要修煉,這又是儒門的巨大優勢。

    張昊天、至真聖人就麵臨著兩難選擇。

    張昊天苦笑道:“原先自以為謀劃得不錯,可是聽完含真的又感到儒門的優勢非常明顯,它之佛教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有些難辦了。”

    至真聖人看著含真也是無奈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啊。真是一人計短,顯然儒門的優勢更大一些,早點找你商量一下就好了,就不會陷入如此被動狀態了。”

    “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麽事是我不了解的嗎?”

    麵對這種優劣性明顯的選擇題,張昊天與至真聖人卻苦笑連連,含真便感覺不好。

    他倒不是懷疑兩位聖人有什麽陰謀詭計,畢竟三人本為一體,所以之間說話從不客氣。

    張昊天便道:“也是我們自以為是,覺得所想辦法甚好,便祭告天地,已得天道認可了。”

    “什麽?”含真立刻明白了過來,天道一旦認可,自會對佛教大力支持。

    就像之前通過封神,天道實現了揚神抑道的轉變一樣,天道認可佛教是實現自身意圖的選擇,自會對其他教派有所抑製,讓佛教大興成為一種趨勢。

    仿佛為了印證含真的想法一樣,在張昊天、至真聖人、含真苦笑之際,一個宏大的聲音在天地間響起:“我喬達摩悉達多為釋迦牟尼,今日大乖佛教,建立婆娑世界,凡信我者,不墜輪回之法,遠離十苦,進入無邊的婆娑世界,享無邊清淨。”

    原來是至真聖人大弟子喬達摩受天道啟發,一朝頓悟,得享大道,建立了大乘佛教。

    隻見喬達摩說完,天降無邊功德,一個婆娑世界成形,發出陣陣梵音和無邊清光,待得喬達摩進入其中就隱藏不見。

    而後又一個宏大聲音在天地間響起:“我準提聖人弟子無量為阿彌陀佛,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為無量壽佛和無量光佛,凡信我者,勤加修持,得以通往極樂世界,享無邊清淨。"

    而後又如喬達摩一樣,在天道作用下,形成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為小乘佛教,無量隱入極樂世界不見了。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是有區別的:小乘佛學的情形,他先由學理思想,對於理論上的了解,從實踐絕對道德的戒行作起,到達求證禪定而得解脫,其最終的目的,認為可以脫離這個世界生死的輪圈,永遠得到住在絕對寂靜清虛的道果之中。事實上,這個清虛寂靜的道果,是否就是宇宙生命的究竟?是否真能可以解脫生死的輪回?還不得而知。

    而從大乘佛學的觀點上看來,就都是很大的問題。同時,禪那的境界,按照釋迦的說法,這是一種共法,所謂共法,並不是佛法所獨特專有的,凡普通世俗的人,與其他宗教,異派學術的人,隻要深明學理,努力修證,都可以做到類似的定境,並非究竟了義的法門,他們隻知厭離世間,自求適意,解決生命之流的分段作用,自己便認為已經了脫生死,住在寂滅清靜的境界上,隻是落在偏空之果,等於逃避世間的自私隱士,是一種徹底個人自由的實行者。

    在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建立以後不久,又有一個聲音在天地間響起,這次難道還是有人成佛了,那佛教的氣運就太強了。

    含真心中發苦:“難道還是佛教,情況真的無可逆轉嗎?儒門將何去何從呢?”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