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契機在哪裏
字數:3816 加入書籤
在董仲舒的大力推廣之下,儒門的發展成了燎原之勢,在整個南贍部洲將諸子百家打壓了幾無還手之力。
不過,儒門必然是依托人族而產生的,隻是在南贍部洲廣泛傳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在其他部洲儒門教義的傳播受到了重重限製。
這不是說儒門的教義有什麽問題,或者說其學說在眾多生靈中沒有吸引力,隻是儒門在南贍部洲的發展情況被眾多門派、大勢力看在眼中,他們本能地對儒門有所排斥。
尤其對於佛家這樣在西牛賀洲已經紮下根基的門派來說,是絕對不允許儒門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傳播的。
在西牛賀洲,儒門被斥為邪門歪道,被當作異端,其信仰者或者傳播者,一經發現便可以直接被打殺或者消滅。
在以妖族為主的北俱蘆洲,因為各大妖族勢力相互之間爭鬥不止,再加上一些妖族對儒門學說還是比較讚成的,甚至有不少妖族生靈加入了儒門,儒門還可以在縱橫捭闔中得以殘存,偶爾占據一方地界。
當然,那些對儒門友好的妖族生靈在妖族中並不是主流,也沒有多大的勢力,那些真正強大的、有著很好傳承的妖族勢力對儒門是十分蔑視的,就像“沐猴而冠”就是一些強大妖族生靈對那些效仿儒門穿著的妖族的蔑視稱呼。
在北俱蘆洲,儒門雖然還不至於被趕盡殺絕,但其發展也要看周圍妖族勢力的眼色,用苟延殘喘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
而在生靈稀少的東勝神洲,雖然各家學派都可以傳播學說,但因為生靈數量太少,性價比並不高,因此並沒有真正的道法流傳,眾生靈的實力都十分低下,並沒有得到各大勢力的重視。
對於以孔子、董仲舒、孟子為代表的儒門大能來說,他們此時也迫切需要一個契機,將儒家學說傳遍整個世界。
對於這樣的契機,不僅儒門需要,其他學派更是需要,尤其是對於野心勃勃的佛家來說。
作為各家學派的掌權者來說,他們非常明白,在這個天地規則動蕩之際,是建立不世之功的難得機會。
一旦自家的學說得到天地認可,自然有了根基和底蘊,最起碼道統不絕。
如果能夠讓自家的學說占據主導地位,那麽在將來的大千世界發展之中自然就是主流,甚至能夠氣運加身,想不發展都會很難。
但怎麽發展學說,對於諸子百家的學派而言卻是個極大的難題。
在土生土長的南贍部洲,有強大的儒門遮天蔽日,在其他部洲,本來勢力就弱的他們想要發展麵臨比儒門更大的困難。
學說的發展可不是說你想發展就能發展的,董仲舒之所以能夠在南贍部洲取得成功,也是諸多因素合力的結果。
這其中,儒門的學說確實有一定的說服力,人們容易接受和學習,易於推廣,其功法也非常奇特,對於那些沒有修煉資質或修煉資質不好的生靈來說是一條難得的出路。
這其中,儒門的發展是得到了南贍部洲的諸如以王國君主為代表的統治勢力、整個學派之人的支持,甚至有含真間接推動的因素,可以說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其中,儒門在南贍部洲紮根無數載,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辯論,一次又一次的改良,無窮歲月的積澱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儒門想要在整個大千世界流傳開來,其要麵臨著的困難就太大了,甚至作為老祖宗的含真也覺得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以萬年記的時間才能夠實現。
但各家學派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們以各種形式,將自家的學說向著四周擴散著。
其實,此時不僅所謂的諸子百家有各自的算計,就是包括張昊天、含真、傻根以及眾多天地間大能都有算計。
大家都能感到此時的世界進化已經到了尾聲,大家都在等待著進化的完成,誰也不想,也不敢在此時出風頭,生怕一個不小心受到天地規則的反噬而使得千萬載的修行一朝散盡,甚至身死道消。
大家在韜光養晦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世界的變化,以便在將來的鬥爭占得先機。
就在這個時候,一向沒有得到大家重視的東勝神洲卻發生了一件奇事,吸引了各家各派的注意。
東勝神洲之所以沒有得到各大勢力的重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靈氣相對來說有些稀薄,如果說南贍部洲的靈氣是10的話,東勝神洲大概隻有7左右,勉強還在及格線上。
而這種狀態在近萬年來,特別是在整個玄黃世界在向大千世界進化的過程,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現在的東勝神洲大部分地區隻是相當於6這樣的及格線上掙紮。
因此,整個東勝神洲一直以來並沒有大的勢力和宗門在此紮根。
玄黃世界不像現在的地球,生靈雖然很多,但地界也廣袤無垠,根本就不存在地少人多的現象,而是恰恰相反,是地地大物博,生靈相對較少的。
因此大的勢力和宗門當然首選在靈氣充足的部洲生存,東勝神洲的生靈雖多,但大多是資質相對低下、實力極為弱小的土著勢力或生靈,很少有外來的勢力來進行爭奪。
其實,東勝神洲靈氣並非所有的地界靈氣稀薄,土著們中實力強大的存在發現在傲來國的靈氣卻是十分充足,大有靈氣都向傲來國聚焦的趨勢。
傲來國並非人類國家,也非正統意義上的一個國家,隻是一處地界,因此土著生靈較多,大家習慣稱之為傲來國。
傲來國臨近大海,而在距離傲來國數千公裏的的海洋之中,有一座島嶼存在,這座島嶼其實就是一座大山。
本來這座大山處於漂浮狀態,時顯時現,顯得神秘異常。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這座大山卻時常顯現在傲來國之外的海洋之中,雖然遠離陸地,人跡罕至,卻有一些生靈存在。
更是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座大山卻在自我生存,不斷壯大,彩鳳麒麟壽鹿仙狐、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鬆翠柏長春。
最早發現這座大山變化就是造化道場的門人弟子。
有門人弟子將大山變化告訴了張昊天,並問道:“聖人,不知這坐大山為何如此靈異,靈氣十分充沛,幾與造化道場持平。”
當時,張昊天一開始隻是簡單看了一眼,並沒有太過在意,隨口道:“大山與我等道場本是同根,都是來此於蓬瀛之地,它不像造化道場一樣,隻是一直漂流在大海之上,但根底深厚。”
弟子們恍然大悟,了解造化道場曆史都知道,當作的“蓬瀛”被叫做山脈之神的所在。隻不過經過巫妖之戰,蓬瀛不在,其山脈散落各地,張昊天以莫大法力將其中的一些靈山以陣法固定,後來才慢慢有了造化道場。
不過,張昊天卻覺得此山卻有靈異,竟然與自己有親近之意,不由得再次打開了法眼,仔細端詳,卻是輕咦了一聲:“竟有如此怪異之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