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朱元璋的變化與野望

字數:4476   加入書籤

A+A-


    明太祖朱元璋世界,公元1378年。

    京城。

    自從朱元璋進入曆史聊天群後就開始改變曆史,遷都到京城已經有一年多。

    盡管朱元璋采取休養生息的國策,使得這兩三年豐收不斷,但大明四周依然敵人環顧四周。

    北麵有元朝的勢力,有卷土重來之心。

    西麵有西蕃蠢蠢欲動,尤其是今年動作頻頻,似要作亂。

    西南麵,尤其是雲南,還有一部分元朝殘餘勢力盤踞。

    在東南沿海,倭寇時常侵犯,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

    國內,生活越加富裕,許多文武官員開始享受,起來,地主豪紳們開始兼並土地……

    諸如此類的問題和危機,明太祖朱元璋都了然於胸,隻是等待時機來解決。

    如今,時機來了。

    遷都京城,已經近兩年,局勢穩定下來。

    廢除宰相製,施行內閣六部製,加上了中央集權。

    該處理的一些文武官員已經解決,比如以胡惟庸為首的一些人。加上嚴懲貪官,使得吏治一清。

    軍事方麵,完成衛所軍戶製,軍心穩定。將領領兵而不調兵,兵權在握。

    這兩年,大力推廣玉米,紅薯,土豆的種植,迎來連續豐收,國庫充足。

    西蕃,元朝殘餘勢力蠢蠢運動,正式征討的時機。

    大明火器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有了類似紅夷大炮的火炮,還有了燧發槍等等。

    ……

    綜上原因,朱元璋認為可以給敵人們一擊,讓他們知道大明的威嚴與強大!

    今日朱元璋召集內閣大臣,商議此事。

    朱元璋,太子朱標,首輔劉伯溫,次輔李善長,兵部尚書徐達等人出現在大殿內。

    朱元璋坐在上方的龍椅上,注視著下方殿中的太子和大臣,道“如今遷都京城已經近兩年,當初朕有言,遷都京城,便是要實現“不和親不納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然而,為了大明百姓得意休養生息,朕不得不隻能防守,但敵人卻越發其言囂張,小覷大明。

    而今,天下百姓安居樂業,國庫豐盈,朕要兌現當初的承諾,守國門,保社稷,要讓那些敢於冒犯,輕視大明之人,真切的感受到大明的兵鋒!”

    “不和親不納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後人對明朝曆史的一句總結語。

    朱元璋看過“華夏曆史書”便知道,覺得此話十分牛逼,所以就在遷都京城的時候當著文武百官說了出來。

    此話,當時就讓文武百官知道了朱元璋的硬氣和霸氣,敬佩之心更勝。

    隻不過,這兩年文武百官中的貪官們被朱元璋殺的人頭滾滾,原本的敬畏,更多的成了恐懼。

    聖意難測,伴君如伴虎啊!

    朱元璋還在慷慨激昂的說著“前元雖逃往漠北,但依然不死心,時常偷襲,卷土重來之心不死。

    在西,一些蕃國貪得無厭,朕的仁慈,被他們當成了軟弱可期,竟然生出反叛之心!

    雲南,還有一股前元的殘餘勢力盤踞,時刻準備著南北合擊的時機。

    東南沿岸,倭寇侵犯不止!

    他們當朕可欺,大明可欺!要是還不給予雷霆一擊,恐怕他們真的認為大明軟弱!”

    說著,朱元璋突然站起身,鄭地有聲道“今,朕便要用大明的兵鋒,讓來犯之敵,付出慘痛的代價!”

    內閣首輔劉伯溫還沒出聲,次輔李善長便先出班,行禮道

    “陛下聖明!”

    “如今在陛下的治理下,大明四海升平,民富國強,是時機讓來犯之敵,體會到大明的強大,讓他們知道大明和陛下的威嚴是聖神不可侵犯的!”

    作為內閣大臣兼兵部尚書的徐達,讚同出兵,道

    “陛下,如今國庫充盈,兵強馬壯,火器盡備,將士們早已備足勁兒,征戰沙場,保家衛國!”

    兵部的兵器,尤其是火器已經將兵器庫堆滿。

    而且,徐達也想領兵出戰,於是請戰道“陛下,臣請戰,為陛下斬殺來犯之敵,揚我大明威嚴。”

    “哈哈……徐達,勇氣可嘉。”

    朱元璋對李善長和徐達的話很滿意,笑道“不過,戰事將起,兵部至關重要,沒有你在,朕不放心。何況,以後還有機會。”

    徐達有些失望,但隻能遵命。

    “伯溫,朕已決心出兵。但四方之敵,不易同時出擊。先征伐何處,你有何計策?”朱元璋看向劉伯溫說道。

    當初為了救劉伯溫,朱元璋可是付出了一顆三年萬壽果,否則劉伯溫已經被胡惟庸給毒死了。

    救下劉伯溫,至少能讓其延壽三年,至於最終能活多久,就不知道了。

    知道了曆史,朱元璋有用了一顆三年萬壽果,就更加希望能充分把劉伯溫的能力發揮出來。

    這兩年多時間,劉伯溫在內閣首輔這個位置上,盡心盡責,沒有讓朱元璋失望。

    倒是李善長經常說劉伯溫的壞話,讓朱元璋不快。要不是缺人才,又要一個人製衡下劉伯溫,不然朱元璋早把李善長降職調任了。

    劉伯溫恭敬的應道“陛下,臣以為,大明如今主要的敵人,仍然是前元勢力。

    但,要徹底消滅前元剩餘勢力,尤其是逃往北漠的大部分,恐怕需要不少時間。

    東南沿海的倭寇,多是偷襲侵擾,要想徹底將其殲滅,根源在倭寇國,為此,大明需要一支強大的遠洋水師,不然難有勝算。

    北麵的前元剩餘勢力,東南沿海的倭寇都需要時間。如此,就剩下西麵叛亂的蕃國和雲南盤踞的前元殘餘勢力。

    臣認為,應先平西蕃之亂,再剿滅雲南前元殘餘勢力,方可安心對付北麵前元剩餘勢力和東南沿海的倭寇……”

    劉伯溫分析得句句在理,與朱元璋所想不謀而合。

    朱元璋又問“以你看,平定西蕃之亂,剿滅雲南前元殘餘勢力,應由誰領兵?”

    因為服用過萬壽果,如今的劉伯溫,六十多歲,身體卻十分健朗。

    劉伯溫似乎早有謀算,道“陛下,臣以為。平定西蕃之亂,當有平西將軍鄧愈領兵前去。剿滅雲南前元殘餘勢力,則可以讓藍玉將軍領兵前往。

    北麵由湯和將軍鎮守,加之陛下聖威在京城,敵人不敢南下。

    至於東南沿海倭寇作亂,暫時防守為主便可。

    等西蕃之亂平定,雲南前元殘餘勢力剿滅,便可先全力對付北麵的前元剩餘勢力!”

    鄧愈不到五十歲,原本今年病重會去世。但被朱元璋用一顆三年萬壽果救下。

    藍玉,朱元璋都舍不得殺,何況鄧愈是大才,又對朱元璋忠心不二,而且將來朱元璋還有更大野心,需要他們出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