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鋼的琴

字數:5658   加入書籤

A+A-


    十二月的沈州,滴水成冰。
    廢棄鋼廠的老家屬區那邊廂卻是熱火朝天。
    心理意義上的。
    體感上,誰踏馬不冷?
    就這個天氣,李傑都不敢讓王千原、秦海露穿的太少。
    是真冷啊!
    放眼望去,好多人的睫毛上都有一點點細霜。
    不過。
    忙起來反而不覺得冷,像道具組,他們正在往磚房外牆潑水,水珠還沒落地就凍成冰棱。
    在陽光的折射下,散出細碎的光。
    這是李傑為王千原設計的轉場鏡頭,迷幻中又帶著幾分光亮。
    “15場5鏡1次,開始!”
    場記打板聲剛落,王千原辦僂著背,雙手交叉揣進袖子裏,從結了冰碴的磚房裏鑽出來。
    一邊走,腰間的軍用水壺一邊蕩啊蕩。
    “哢!”
    李傑舉著小喇叭道:“燈光位置偏了,蝴蝶布的位置調一下,向左一點。”
    “過了,再右一點。”
    “對,就是那裏。”
    “來,再拍一遍!”
    “15場5鏡2次,開始!”
    “……”
    “15場5鏡5次,開始!”
    “……”
    “15場5鏡8次,開始!”
    “……”
    最終,這個鏡頭足足拍了30次。
    倒不是王千原的表演有問題,而是光線的問題。
    眾所周知,不同時間段的光線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光影,視覺效果、隱喻又完全不一樣。
    比如。
    朝陽往往象征著希望、新生、純淨、救贖,夕陽是死亡、雕零、浪漫、遺憾。
    上午的日光比較柔和,往往代表著日常與平凡,中午是頂光,陰影很少,適合拍一些衝突、壓迫、荒誕的戲份。
    其他諸如陰天、雨天、春、夏、秋、冬等等,都有著不同的表象。
    如果是拍電視劇,幾乎不要硬扣一些細節,但電影不一樣,劇情高度濃縮的情況下,每一幀都不能浪費。
    當然。
    粗製濫造,亦或者一些類型片,也不用考慮那麽多。
    “轉場!”
    黃昏時分,隨著李傑一聲令下,道具組、攝影組、錄音組、燈光組、美術組、製片組、場務、演員等等立刻行動。
    和原版的《鋼的琴》不一樣,李傑拍的這一版,不僅劇情不太一樣,預算也完全不一樣。
    《鋼的琴》原版拍攝時拍到一半,劇組隻剩下幾十塊錢,根本拍不下去了。
    後來,還是秦海露自掏腰包,從演員變成了投資人。
    現在這一版,完全不需要擔心預算問題。
    這部片子的投資額是1500萬。
    演員片酬隻占到10%,剩下的全是拍攝和後期成本。
    錢多,那就有錢多的拍法。
    一天,甚至兩天、三天隻拍一個鏡頭,他都耗得起。
    慢工出細活嘛。
    不著急。
    就是這天,真吉爾冷!
    接下來幾天,拍攝進度一如既往。
    每天隻拍幾個鏡頭,最多十來個鏡頭,進度這麽慢,劇組裏的人也沒什麽怨氣。
    怨什麽?
    又不少你一毛錢,開拍之前,他們就知道這個情況。
    拍著,拍著,王千原和秦海露和劇情裏的人物,似乎在慢慢重合。
    這個下崗工人為女兒造‘鋼’琴的荒誕故事,此刻正從劇本裏滲入現實。
    《鋼的琴》原版故事很簡單。
    陳桂林下崗後,妻子小菊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別戀,跟了一個有錢的富商。
    然後。
    她回來想要要回女兒的撫養權。
    但,陳桂林不同意。
    他想自己撫養孩子,他要看著女兒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家。
    不過。
    千禧年的鋼琴很貴。
    沒有下崗之前,陳桂林想買一架鋼琴都費勁,更別說下崗之後。
    是以。
    鋼琴就成了爭奪撫養權的‘關鍵’。
    其實。
    原版的這個理由,稍微有一點點牽強、荒誕,但原版走的是荒誕喜劇風,倒也符合主題。
    李傑拍的這一版,剔除了一點喜劇元素。
    男主角做鋼琴的動機也變了。
    ‘鋼琴’成了一種意向。
    陳桂林固執的認為,隻要做出鋼琴,女兒就能留下,原版也有這層隱喻,但不是側重點。
    片場中央。
    那架用鋼廠廢料焊接的“鋼的琴”正冒著寒氣。
    琴鍵是車床銑出的錳鋼片,道具組小夥子的手套剛觸到金屬表麵,沒一會就被粘住了。
    秦海露抱著暖水袋在旁邊跺腳。
    “導演,這琴能出聲嗎?”
    “能。”
    李傑戴著手套,坐到鋼琴麵前,然後‘彈’了起來。
    那聲音。
    很粗糲。
    幾乎沒有什麽美感。
    但,李傑的臉上卻露出一種十分享受的表情。
    望著他彈琴的樣子,秦海露漸漸覺得噪音沒那麽刺耳了。
    是了。
    這就是陳桂林。
    那是希望,是寄托。
    然而。
    也隻是希望,隻是寄托。
    故事的結尾,女兒還是被小菊接走了。
    是陳桂林主動放棄撫養權的。
    畢竟。
    女兒確實喜歡鋼琴,而他,無法負擔起高額的培養費用。
    因此。
    哪怕不舍,哪怕心酸,他還是選擇放手。
    車站送別的那場戲,也是全片的最後一個鏡頭。
    “導演,你這演技不當演員,有點可惜了。”
    一旁,王千原雙手交叉,笑吟吟的說道。
    人的名,樹的影。
    之前,他們也聽過各種傳聞。
    但眼見為實!
    跟李傑拍了一段時間戲,不論是王千原、秦海露,還是劇組裏的其他演員,都覺得李傑當導演有點‘屈才’。
    當然。
    這個‘屈才’指的是浪費。
    ‘吳導’應該自導自演啊!
    那演技。
    簡直踏馬絕了!
    別的不提,就剛剛這段戲,王千原覺得自己演出來的效果,隻怕不如‘吳導’。
    “收拾收拾,準備開拍!”
    李傑沒有回應這茬。
    當演員有什麽好的?
    曝光度越高,越沒有隱私可言。
    還是導演好。
    大部分人都不太關注,即使知道某某導演拍戲拍的好,也不會有什麽私生飯、狂熱飯。
    不多時,坐在鋼的琴麵前的人換成了王千原。
    說歸說,王千原並沒有完全模仿李傑的表演方式。
    千人千麵。
    每個人對表演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劇中的人物,那也一樣。
    或許角色是編劇寫出來的。
    但。
    編劇並不一定是最懂角色的那個人。
    就像日後那段廣為流傳的話一樣,岸本就是一個臭畫漫畫的,他懂個屁的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