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閃耀戛納

字數:5456   加入書籤

A+A-


    5月12號。
    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作為主競賽單元的影片,而且是熱門電影,《鋼的琴》走紅毯的順序相當靠後。
    在等候區時,他看到穿著龍袍的冰冰,隻是微微點頭。
    龍袍的滋味,真不錯。
    小胖,小胖,這名字也沒起錯。
    該瘦的地方瘦,該‘肥’的地方肥。
    “彬彬,你和吳迪認識?”
    注意到李傑和範彬彬的隔空互動,《日照山城》的導演王曉帥不由意外道。
    “也不算認識吧。”
    範彬彬笑著道:“就是前兩天在酒會上見過,聊了幾句。”
    “哦。”
    王曉帥點了點頭,沒有繼續追問。
    問個啥?
    有啥好問的?
    根據他打探到的消息,如果不是《鋼的琴》,他的《日照山城》很可能會入圍金棕櫚。
    受經濟危機影響,今年戛納的電影有點少。
    所以,哪怕他第一次沒入圍,後麵還有機會跳級,可惜,路被《鋼的琴》堵住了。
    他倒要看看,鋼的琴到底拍了些什麽?
    應該是下崗、批判那一套?
    三天後。
    周日。
    盧米埃爾大廳響起了一陣如潮水般的掌聲。
    足足響了七八分鍾。
    王曉帥雖然也跟著其他人站了起來,也機械的鼓了鼓掌,但從他的眼神裏可以看出。
    他鼓掌隻是隨大流。
    不是發自內心。
    不過。
    這個片子,拍的確實好。
    每一幀都很美。
    即便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也有一種獨特的鏡頭美感。
    各種空鏡頭、長鏡頭,運用的爐火純青。
    配樂也是頂級。
    片子裏有一段,他的印象特別深刻。
    那麽冷的冬天,王千原走在廢棄的工廠街道,當音樂聲響起,那種哀傷的感覺,震撼人心。
    電影的人在哀傷,因為妻子要跟他離婚,並且要爭奪女兒的撫養權。
    電影的景在哀傷,曾經火紅的鋼廠,現在隻是一堆‘廢銅爛鐵’。
    電影裏的畫麵也在哀傷,音樂也在哀傷。
    這個鏡頭令他想起《都靈之馬》的開頭,那長達四分鍾的長鏡頭,同樣震撼心靈。
    不過。
    《都林之馬》暫時還沒有上映,他是從私人首映會看到的。
    言歸正傳。
    雖然《鋼的琴》的這段長鏡頭時間沒有那麽久,但那種震撼,絲毫不弱半分。
    甚至更強。
    而這。
    僅僅是《鋼的琴》裏麵的一個鏡頭。
    類似的鏡頭語言在《鋼的琴》裏麵還有一大堆。
    難怪。
    難怪人家能入圍金棕櫚提名名單。
    這確實是一部用心之作。
    值得反複拉片的那種。
    李傑被主創團隊推搡著起身致意時,現場的掌聲仍在繼續。
    一番常規的流程走完,李傑謝幕。
    次日。
    新鮮出爐的《場刊》給《鋼的琴》打出了3.48的超高分。
    《銀幕》雜誌在首頁刊登了王千原在冰棱折射中拉手風琴的劇照。
    標題烙著法語最高級的讚歎。
    “L"acier qui c"éternité(吟唱永恒的鋼鐵)”
    而在國內,各種報導更是鋪天蓋地。
    【《鋼的琴》場刊3.48分,創戛納十年新高!法媒盛讚“鋼鐵吟唱永恒”!】
    【王千原凍裂式演技封神,閃耀戛納!】
    【華語電影新標杆!《銀幕》雜誌:鋼的琴冷冽琴鍵叩響金棕櫚之門!】
    【範彬彬龍袍失色?外媒頭條全被“鋼”的霸屏!】
    【鋼的琴橫掃歐洲淚腺!《電影手冊》:《2177》作者吳迪用膠片書寫人類學悲歌!】
    【……】
    不誇張的說,李傑一個人的報道要比《讓子彈飛》、《日照山城》、《申海》、《海上傳奇》加起來還要高。
    連日媒、韓媒都對此大肆報道。
    哪怕韓國有李滄東新作《詩》,日本有北野武的《極惡非道》入圍,李傑的熱度跟他們還是對半開。
    對半開,已經很恐怖了。
    畢竟。
    李滄東和北野武不僅有戶口本加持,還是早就成名的大導演。
    就這樣,李傑還是硬生生追上了。
    他在日韓的熱度那麽高,小半是因為《空間折迭》,雖然過去一年,但這部電影的熱度還沒有散。
    另外一大半原因還是暢銷書作家的身份。
    《2177》在日韓同樣十分暢銷。
    連續登頂長達四個月!
    特別是小日子,一億多的人口,貢獻的銷量不比國內差多少。
    在歐洲。
    《鋼的琴》同樣很火。
    法國當地的媒體紛紛用大篇幅的版麵進行了報道。
    各路影評人,先後發表評論。
    讚聲一片。
    一時間,《鋼的琴》成了金棕櫚的大熱門。
    之所以如此,原因也很簡單。
    戛納也有大小年之分,毫無疑問,今年的戛納是一個小年,一共隻有18部電影入圍金棕櫚。
    而且,其中沒有什麽特別出彩的電影。
    截至目前,已經舉辦首映的主競賽單元影片,沒有一個《場刊》評分超過三分。
    四分製的評分裏,三分已經是一個高分。
    雖然《場刊》評分不能作為評獎依據,但大部分《場刊》評分高的電影都不會空手而歸。
    再不濟也有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評審團獎等著。
    無論拿到哪個獎,對於第一次入圍戛納的導演,都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隨後幾天,關於《鋼的琴》的討論聲,始終居高不下。
    媒體看好。
    影評人盛讚。
    影迷推崇。
    ……
    怎麽看都像是要奪冠的樣子。
    一開始,國內媒體的口徑還比較委婉,越臨近閉幕式,口徑放得越開。
    頗有伊斯坦布爾之夜,米蘭半場開香檳的勢頭。
    “吳導,國內的輿論是不是有點不對勁。”
    察覺到風向的變化,付一舟忍不住找到李傑。
    “你說那些新聞?”
    李傑嗬嗬一笑:“覺得有點捧殺,是吧?”
    “呃。”
    眼看李傑就這麽直白的說了出來,付一舟尬住了。
    他還想委婉的提醒一下。
    結果?
    合著在‘吳導’眼裏,那是心如明鏡。
    “不用管。”
    李傑淡淡道:“隨他們好了。”
    無風不起浪,突然大規模出現這種事,背後要是沒有推手,李傑能把顯示器吃了。
    不過。
    他確實不太在意那些言論。
    混圈?
    他自己就是圈,混什麽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