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這下真成國際大導演了

字數:5672   加入書籤

A+A-


    “獲得第6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影片是……”
    “《鋼的琴》——吳迪!”
    話音剛落,付一舟的破鑼嗓子就開震了。
    “吳導!金棕櫚!咱們中了!”
    “哈哈,吳導,恭喜!”
    王千原也激動地起身,狠狠摟住李傑和付一舟。
    雖然他沒能拿影帝,秦海露也沒拿影後,但一座金棕櫚,什麽都回來了!
    還有什麽比它更具備說服力的嗎?
    沒有!
    畢竟,戛納的獎項一直很少,大多數情況下,組委會為了平衡,不會把金棕櫚、影後/影帝頒發給同一個劇組。
    “以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恭喜二位!”
    聽到後麵還有一個,王千原、付一舟皆是神色一愣。
    雙黃蛋啊?
    與此同時,盧米埃爾大廳的很多人都愣了。
    多少年沒有雙黃蛋了?
    上一次還是十幾年前。
    而且這次的雙黃蛋,兩部都是亞洲電影。
    難道戛納官方要押注亞洲市場嗎?
    是的。
    另外那一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也是亞洲電影,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是泰國人。
    另一邊。
    遠在大洋彼岸的國內,看到金棕櫚爆雙,直播間內的討論量瞬間激增。
    【臥槽艸,雙黃蛋?】
    【雙黃蛋怎麽了?雙黃蛋不是蛋嗎?】
    【哈哈,總歸有點遺憾啊,上一次《霸王別姬》也是雙黃蛋】
    【那又怎麽了,《霸王別姬》在影史的地位,毋庸置疑】
    【話說《鋼的琴》到底講了些什麽啊,隻看新聞報導,隻知道講下崗的事】
    【估計又是什麽傷痕文學那一套吧?】
    【……】
    【說傷痕文學的那個呢,我踏馬就在戛納,首映禮看了,人家哪裏傷痕了?明顯是一個溫馨的家庭故事】
    【嗬嗬,家庭故事能拿獎?】
    【醃入味了吧,戛納跟柏林不是一回事,去翻翻曆屆金棕櫚名單】
    【要說傷痕,霸王別姬才更像】
    【胡幾把說,哪裏像了?別逮著幾個畫麵就亂講,陳愷歌是國內第一導演!】
    【第一?去多看幾遍《無極》!】
    【……】
    接下來的直播間全亂了,各種拉踩、引戰,老謀子、凱子哥、田壯壯、李桉等等有名的導演,全被拉進戰場。
    新琅網總部。
    “快,快,頭版全換成吳迪!”
    “把範彬彬的龍袍照撤下來!”
    總編抓著咖啡杯在工位間穿梭,一邊走,一邊道。
    “現在,立刻做一個娛樂版專題《從暢銷書作家到戛納》!”
    “采編組,準備聯係吳迪。”
    “技術組,專題頁麵先做起來。”
    小編小雨頂著黑眼圈瘋狂敲鍵盤,顯示器映出她亢奮的臉。
    她除了是小編,還是‘吳迪’的鐵杆書迷!
    哈哈!
    吳迪大大牛逼!
    不讓凱子哥專美於前!
    第二座金棕櫚!
    牛逼!
    ……
    電影宮。
    “再次感謝組委會,感謝《鋼的琴》劇組的全體成員。”
    發表完獲獎感言,李傑微微鞠躬。
    台下。
    掌聲,如潮。
    那張臉,過分的年輕。
    雖然沒能打破金棕櫚最年輕獲獎記錄,但在一眾平均50+的獲獎導演中,‘吳迪’太年輕。
    而且,他還是一位全球知名的暢銷書作家。
    論成就,那邊要更強一點。
    不過,現在不好說了。
    金棕櫚的影響力,全球都認可。
    “沈導,恭喜!”
    “恭喜!”
    下台之後,劇情的其他人又一次送上擁抱。
    接下來的流程跟常規獲獎影片差不多,所有獲獎人、劇組都會移師電影宮外麵。
    麵對全球媒體,拍照留念。
    然後。
    采訪!
    這邊,李傑在接受采訪,那邊,國內已經‘沸騰’了。
    影視圈、媒體圈,以及李傑的書粉圈全部沸騰。
    隨便點開一個中文社區,每十個新發的帖子裏,至少有一兩個跟李傑有關的討論。
    這已經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如果不是李傑的書粉眾多,普通導演拿獎,可沒有現在這場麵。
    即使有。
    那也得延後幾天。
    ……
    翌日。
    電影節雖然結束了,但李傑並沒有直接回國。
    他還滯留在戛納。
    一方麵是接受一些采訪,另外一一方麵是為了賣片。
    一般而言,金棕櫚獎能讓一部電影溢價幾倍。
    不過。
    這一塊事務,李傑交給了付一舟。
    當了那麽久的執行製片,是時候扶正了!
    三天後。
    付一舟將一份細致的報價單呈給了李傑。
    “就按照這個方案來吧。”
    大致掃了一眼,李傑就定下了交易方。
    《鋼的琴》終究是一部偏文藝向的小成本電影,即使拿了金棕櫚,報價也不會太高。
    全球版權,零零總總賣了700萬美金。
    ……
    電影局。
    當投影幕布定格在《鋼的琴》最後一個鏡頭,周副局長摘下眼鏡,指關節敲了敲鋪滿煙頭的會議桌。
    “說說看,這片子怎麽過審的?”
    審片組長老吳擦著冷汗站起來。
    “我們當時重點審了下崗元素,但吳迪處理得很巧妙。您看這場戲……”
    快進畫麵停在高爐廢墟前,下崗工人們用鋼水澆築琴架。
    “他把時代陣痛轉化成父愛敘事,既保留批判性又不越線……”
    “胡鬧!”
    周副局突然拍桌。
    “誰教你們用技術手段規避審查?這是投機取巧!”
    滿座噤若寒蟬時,門口傳來局長的聲音。
    “好啦,獎都拿了,這時候還討論這些有什麽用?”
    說著,他又道出一個消息。
    “剛接到駐法大使的電話,法國那邊邀請《鋼的琴》參加中法文化年開幕展映。”
    此話一出,現場隻有牆上的歐米茄掛鍾滴答作響。
    半晌,周副局盯著畫麵裏冒熱氣的鋼水,突然笑出聲。
    “通知電影頻道,準備做一個專題報道。”
    見狀,局長笑著點了點頭。
    老周啊,還是太敏感了。
    當初《鋼的琴》過審時,他關注過,沒什麽大驚小怪的東西,今天這場會,完全沒必要開。
    不過。
    這些事沒必要說出來。
    點一下,那就夠了。
    這不。
    老周很快就轉變了觀念。
    這才對嘛。
    對待年輕人,應該多一點點鼓勵。
    別什麽事都上綱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