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世紀之交

字數:10133   加入書籤

A+A-


    “哈哈,卡子,報紙發行了。”
    這天早上,李戒滿臉喜氣的帶著一遝報紙來到後海附近的四合院。
    不容易。
    真不容易,采訪都結束兩個多月,這才見報。
    這不。
    現在時間已經進入1999年,元旦剛剛過去,李傑把梁晶如的新專輯交貨後,整個人就閑了下來。
    “出了嗎?”
    聽到李戒的聲音,李傑回頭一看。
    這份采訪,等的確實有點久。
    他倒是不及。
    是毛毛、老爸老媽他們比較急,作為家屬,他們也知道搖滾樂的處境。
    而《青年報》又是主流官媒。
    能登上主流媒體,意義完全不一樣。
    老一輩人多多少少還是有點‘身份認同焦慮’,畢竟,他們是從那個特殊年代過來的。
    “嗯,新鮮出爐。”
    李戒哈哈一笑,把一遝報紙丟到了桌上。
    他把報刊亭的《青年報》全部打包了。
    “來,咱們一人一份,一塊看。”
    接著,他從堆裏取出兩份報紙,一張丟給李傑,一張他自用。
    他還沒看呢!
    收到報社朋友的通知,他第一時間就跑去了報刊亭,然後打包了幾百份報紙。
    這些報紙他回頭全部送人。
    親戚朋友,全送一遍!
    就問你搖滾樂有沒有用?
    能不能上得了台麵?
    翻到文藝版,李戒看到了那篇報導。
    《專訪國際音樂人周利軍》
    看見‘國際’兩個字,李戒咧了咧嘴,雖然這篇專訪是卡子的,但作為經紀人。
    他們是休戚與共。
    深度綁定的關係!
    再者說,這幾年,他也沒少賺,一年掙個幾十萬跟玩似的。
    當然。
    如果卡子要像其他歌手一樣,從年頭忙到年尾,他的收入可能要翻個幾倍。
    但。
    他沒有那麽想過。
    掙那麽多錢有什麽用?
    他要是想掙錢,回家繼承老頭子的家業不是賺的更多?
    多了不敢說,一年大幾十萬,百八十萬,還是能掙的,不過,掙那份錢,他覺得不利索。
    靠的是老頭子的關係。
    還要迎來送往,點頭哈腰,天天晚上喝大酒,哪像現在,一年隻要忙那麽幾個月。
    平時就是聯係聯係人,壓根不用求人辦事!
    都是別人求他們!
    這多有牌麵?
    老燕京人好麵兒,麵子比裏子重要!
    反正一年三五十萬,也夠他用了,綽綽有餘,他前段時間還跟人合夥開了一個酒吧。
    也不是別人。
    就是十月嬰孩樂隊的幾個隊友,他們幾個人湊了一百多萬,一起在三裏屯開了間酒吧。
    卡子也投了點錢。
    那邊的生意還不錯。
    如果不是堅持做livehouse,賺的還要更多一點,不過,做人嘛,沒必要計較那麽多。
    開心就好。
    他們當初搞這個酒吧,單純是‘玩’,順便幫一幫那些新人樂隊,給他們一點出頭的機會。
    不虧就是賺!
    而今。
    他們那個酒吧已經成了圈內最火的聚會地點之一,很多樂隊、歌迷都知道《無問》酒吧。
    繼續看報。
    【1998年9月底,周利軍從英國歸來,回到燕京的四合院,他褪去了‘東方藝術家’的頭銜,成了一位平平淡淡的父親。
    雷丁音樂節的鎂光燈被四合院裏的白熾燈替代。
    在一個沙塵彌漫的日子,他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從百花錄音棚到雷丁音樂節,從年入千萬到獨立廠牌投資人,我們試圖在茶香與琴弦的碰撞中,還原這位拒絕被定義的‘搖滾天才’】
    搖滾?
    看到這兩個字,李傑眉頭一挑。
    還真寫了啊。
    也是。
    都1999年了,該解禁的都要解禁了,再過不久,搖滾樂不僅能出現在報紙,還能出現在電台。
    甚至能上電視。
    一番常規的介紹後,李傑又看到了不一樣的地方。
    【記者蘇曼:英國媒體稱您為‘交響搖滾變革者’,你如何看待這個稱呼?】
    搖滾兩個字又一次出現。
    接著又是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
    【內地歌手出海屢屢受挫,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麽?有什麽想要告訴其他同行的?】
    前麵一個問題很正常,後麵一個,削微有點‘出格’。
    與此同時。
    《青年報》的專訪也闖入很多人的視線內。
    不同於十幾年後,世紀之交的傳媒行業,報紙的影響力遠遠大於電台,乃至電視台。
    不過。
    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風向的變化。
    大部分都覺得‘牛逼’就完事了。
    ……
    麥田音樂。
    宋科在1996年創立了麥田音樂,當初這家公司主要是為了矮大鬆的專輯《青春無悔》成立的。
    矮大鬆在90年代初,那是風光無限。
    一首《同桌的你》,再一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火遍全國高校。
    每每畢業季,校園廣播都會播放這兩首歌,直到現在,依舊是如此,在圈外,矮大鬆要比李傑更有名氣。
    畢竟,校園民謠運動很火。
    高校還會主推。
    後來,矮大鬆那張《青春無悔》賺了四十多萬,這個商機讓宋科跨界進入音樂製作行業。
    今年他們又發了一張專輯。
    樸述的《我去2000》。
    就在上一周,《白樺林》、《那些花兒》兩首歌都登上了中歌榜周榜前三名。
    位列第二、第三。
    第一名不是樸述,而是孫南的那首《不見不散》,這首歌是馮鋼炮的電影《不見不散》的同名主題曲。
    90年代的電影市場,馮鋼炮絕對是一號人物。
    《甲方乙方》票房大爆,令他一舉成名,去年年底上映的《不見不散》雖說沒有《甲方乙方》那麽火。
    但同樣點燃了燕京的票房市場。
    連帶著,同名主題曲也火的一塌糊塗。
    什麽《紅豆》、《笨小孩》、《還珠格格·當》、《你最珍貴》、《雨蝶》、《我想我是海》……
    統統都被《不見不散》鎮壓。
    簽約藝能動音後,不溫不火的孫南,現在火的發燙。
    96年一首《紅旗飄飄》,98年一首《不見不散》,就這兩首歌,足以讓他火遍全國。
    擱在當下的內地樂壇,兩首代表作,稱他一聲‘天王’,也不為過。
    最近。
    孫南還接到了一首歌的邀約,電視劇《永不瞑目》的片尾曲《你快回來》。
    唱OST歌曲,也是很多內地歌手賴以成名的方式之一。
    因為內地的製作公司太少,不少公司都是草台班子,收歌是買斷不說,錢給的還少。
    那些有幾把刷子的音樂人,大多都轉行去做電視劇、電影配樂,主題曲創作。
    比如劉煥。
    早在90年代初,他就做電視劇配樂。
    那部《燕京人在紐約》的配樂、歌曲創作,都是劉煥做的。
    促使這些人轉行的原因很簡單。
    出專輯不賺錢。
    甭管是成名歌手,還是新人,出一張專輯,基本是賠本買賣。
    就以《青春無悔》那張專輯為例,這張專輯裏收納了老狼、葉蓓、小柯、零點樂隊、劉煥幾人的歌曲。
    這些人在96年是什麽咖位?
    全都有代表作!
    全是小有名氣的歌手,硬要說差一點的就是小柯和零點樂隊,畢竟,他們一個是幕後人員,一個是新人。
    其他幾個都是風靡全國的大明星。
    就這樣一張拚盤專輯,隻賺了四十多萬。
    所以。
    優秀的人都跑去從事影視配樂,像劉煥、三寶、張埡東等人,都是靠影視配樂吃飯。
    影視劇給錢爽快。
    指靠專輯吃飯,早踏馬餓死了。
    越是創作人,越容易餓死,一首歌幾千塊夠幹嘛的?
    貴一點也就萬把塊。
    後續的版稅分成跟他們完全無關。
    這也是內地樂壇在麵對港台大軍時節節敗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說別的沒有用。
    錢才是最實在的東西。
    ……
    新蜂音樂的創始人付衝也看見了今天的《青年報》,和麥田音樂一樣,新蜂音樂也是一家‘獨立廠牌’。
    不對。
    這麽說不太合適,新蜂音樂旗下隻有一個藝人,一如麥田當初隻為一張專輯。
    新蜂音樂也是如此。
    付衝簽約的是一支未成年搖滾樂隊,他們現在叫‘花兒’樂隊。
    主唱大張瑋是一個14歲的少年,鼓手王文波和大張瑋同歲,貝斯手年紀要稍微大一點。
    付衝之所以簽約花兒樂隊,那是他覺得這支樂隊很有趣。
    噱頭很足。
    14歲的朋克樂隊。
    多搖滾?
    此前,付衝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冒險了?
    畢竟搖滾樂的名聲很爛。
    在上麵爛,在外界也很爛,現在,看到《青年報》的報道,並且搖滾兩個字堂而皇之的出現,他覺得自己沒錯。
    花兒樂隊的新專輯《幸福的旁邊》,該發了!
    他給花兒定下的目標是初中、高中校園市場,這個年紀的青少年、女生,最好‘騙’,最好鼓動。
    一個跟他們差不多年齡的人發專輯,肯定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看完《青年報》,付衝又重新拿起另外一份報紙。
    那是《人人日報》。
    眼下國內沒有專門的唱片銷量統計榜單,《人人日報》第四版(周末)專欄的錄音帶排行榜算是比較權威的榜單之一。
    這個排行榜是取自一些國營音像出版社的出貨記錄。
    除此之外,音像世界的榜單也相對權威,但誤差通常都很大。
    看了一眼最近的榜單,付衝就收回目光。
    果不其然,沒有樸述的《我去2000》。
    沒有才是對的。
    剛剛發行的專輯,傳播哪有那麽快?
    《我去2000》目前也隻在燕京比較火,再遠一點的話,也就是京津冀地區。
    更遠一點的長三角、珠三角,以目前的速度,還沒有傳播過去。
    不過。
    也快了。
    都是圈內人,付衝聽人提過,宋科正在準備南下,帶著樸述去跑電台、校園行。
    再找找朋友寫幾篇新聞稿。
    這就齊活了。
    想著,付衝忽然有點頭疼。
    花兒樂隊,他該怎麽推?
    跑電台嗎?
    樸述能跑,不代表他們也能跑,人家是打著民謠的旗號,他們不行,朋克是搖滾。
    倏地。
    付衝的目光落在《當代歌壇》上麵。
    這本成立五年的雜誌,目前已經成了國內流行音樂雜誌中的翹楚。
    每期的發行量比《音像世界》高多了。
    學校的學生、喜歡港台音樂的樂迷,都喜歡買這本雜誌,裏麵有很多八卦和趣聞。
    隻是。
    他們的版麵費也不便宜。
    要不要買一下通告?
    不同於付衝的糾結,宋科不僅買了《當代歌壇》的版麵,人家雜誌的記者也來到了燕京。
    采訪樸述,就在今朝!
    宋科和《當代歌壇》的人很熟,因為小柯、張埡東、幾乎沒有花多少錢,這篇專訪就來了,還附贈一個封麵報道。
    ……
    摩登天空。
    沈黎揮也看到最新一期的《青年報》,他看到了,也意味著公司的其他人一起看見了這篇報道。
    望著這份報道,他隻覺得來的太晚了一點。
    大老板在圈內都火成什麽樣了?
    如果是流行歌曲,早八百年就見報了。
    也不知道老板後麵還會不會上更多的報紙?
    應該會吧?
    老板畢竟是在國際上闖出名號的歌手,哪怕是以搖滾的名義,也不會限製太多才對。
    沈黎揮能感覺到,封印越來越鬆動。
    比兩年前,生態要好太多,老板的歌今年已經能上電台了,雖然是午夜時間段。
    但,對比之前那種完全沒有傳播,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都能上午夜電台了,白天還會遠嗎?
    電台都播了,電視台會遠嗎?
    電視台不遠了,晚會還會遠嗎?
    今日下一城,明日下一城,搖滾樂遲早有一天會登堂入室!
    沈黎揮堅信!
    摩登天空終於有一天能從地下走到台上,最近,除了搜羅樂隊之外,他還準備籌辦一場音樂節。
    【摩登天空音樂節】
    經費什麽的,老板已經點頭同意,批了整整三百萬。
    這筆錢足夠大辦一場。
    經費解決了,樂手很好找,比較麻煩的是審批。
    場地難批。
    燕京這片地界,恐怕很難找到合適的地方,沈黎揮也沒有相關的關係,回頭他得找李戒幫忙。
    李戒這幾年在圈內的威望很高,為人大方,又愛好交朋友,哪裏都能找到路子。
    通過他那邊,這場音樂節應該能辦下來吧?
    沈黎揮希望在年內申請下來,趁著世紀之交辦一場音樂節,多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