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題考驗三兄弟

字數:4379   加入書籤

A+A-




    謝再興萬萬沒有料到,他去了一趟國公府,榮華富貴沒有如期得到,反而落個革職外調的下場。大女兒謝翠英倒是能夠順利嫁進朱家了,可惜嫁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朱文正。朱文正隻是個毛頭小子,無官無職,嫁給這樣的人有什麽用啊!

    他心中怨恨之極,當年他為朱元璋出生入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因為他知曉了朱元璋狎妓之事便惹來朱元璋的猜忌報複,落到這般下場。他全然沒有想過他在軍中貪贓斂墨的事情全都被朱元璋獲悉,朱元璋如此懲罰他已是手下留情。他不思自己的過錯,反而責怪朱元璋無情無義。奈何對方是國公,他是人家手下,隻能在心中詛咒一番,最後還是不情不願去了諸全守城門,連謝翠英出嫁的事都懶得操心。

    好在謝再興的夫人是個知理的人,一邊勸說丈夫好好上任,一邊留在應天安排女兒的出嫁。

    知情識趣的人才能受到尊敬,馬秀英對謝夫人就比較和顏悅色,邀請她來府中小敘,還讓朱文正出來拜見母女二人。

    謝夫人見到朱文正和馬秀英宛如親生母子一般親近,立刻寫信告訴謝再興,勸他莫再東想西想,也莫再對女兒的婚事不滿意。瞎子都看得出來,有馬秀英的扶持,朱文正將來的前途一定不差,況且朱文正還是個英俊挺拔的小夥子,配女兒正合適,嫁給都能當叔叔的朱元璋那才是笑話呢。

    當娘的都希望女兒嫁得幸福,然而謝再興卻把女兒當籌碼,就算朱文正以後發跡,他等得到哪一天嗎?有本事現在把他調回應天,官複原職。然而他沒料到,當朱、謝兩家正式議親的時候,朱元璋就下了一道旨令,把他從守城門將提拔為諸全的最高指揮官,讓他守衛諸全。

    這是因為朱元璋氣消後想起了謝再興的功勞,又考慮他作為朱家的親家,地位不能太低,才破格在短時間內降了又升。這回謝再興一下就老實了,安安分分守著諸全,再無異議。

    幾個月眨眼就過去,朱標已經能爬行了,馬秀英笑吟吟地看著他,兒子沒病沒災就是她最大的期盼。

    這時袁興來見馬秀英,支支吾吾說出一個請求,原來朱文正三個孩子不想再去學堂學習,想做一名武將正式投身軍中,他們害怕馬秀英不同意,便叫袁興幫忙求情。特別是朱文正,他馬上就要娶媳婦了,不能再這樣庸庸碌碌,他迫不及待想要建功立業,為將來打下一番基礎。

    算一算朱文正已經十八歲,朱文忠和朱沐英也有十四、五歲。

    馬秀英歎了口氣,一晃幾年過去,孩子們都長大了,自己不應當再幹涉他們的生活,既然他們選擇了從戎,便成全他們。但是馬秀英提出一個要求,三人可以不習四書五經,卻必須熟讀各種兵法,三天之後她將隨機出一道軍事題,答對者便可送到軍營,答錯者留在學堂繼續學習等待下一次的考驗。

    朱文正、朱文忠和朱沐英聽說馬秀英同意他們去軍營高興地雀躍起來,抱著袁興一個勁地歡呼。

    袁興卻潑了一盆冷水,“別高興得太早,答不對你們義母出的題一樣沒戲。”

    朱文正滿不在乎地說道:“我時常聽你和義父講軍中的各種戰事,那些用兵之計早已牢記心中,肯定能答對。”

    朱文忠和朱沐英急忙叫道:“文正哥,如果題目太難,到時候你可得幫我們啊!”

    朱文正拍著胸脯,“放心,一切包在我身上。”

    袁興搖搖頭,馬秀英平時對這三個孩子太慈愛,以至於他們都忘記馬秀英是何等厲害人物,希望到時候不要輸得太慘。他一邊悲天憐憫地想著,一邊卯足了勁準備看熱鬧。

    三天後,就在國公府的花園裏,馬秀英抱著朱標坐在監考席位上,旁聽者有朱元璋、李貞、袁興,下方三張桌子上擺著筆墨紙硯,朱文正、朱沐英、朱文忠靜心屏氣等待出題。

    不光有他們幾人,徐達、湯和等人也聞訊而來湊熱鬧,要不是府裏花園就那麽大,馬秀英下了禁入令,可能來的人會更多。

    馬秀英環顧眾人一眼,交頭接耳的將領們頓時鴉雀無聲,她微微一笑,頷首示意遜影念出題目。

    “假設甲方領兵十萬,乙方領兵二十萬,兩路大軍在一城池郊外進行主力會戰,這裏沒有什麽高山、峽穀、江河、沼澤之類的險阻。盡管甲方兵少,但將領是個孫武那樣的天才。乙方將領雖然不如甲方將領那麽卓越,但也是個中規中矩的將領,極少做出錯誤的決策。甲乙兩雙的士兵都是久經沙場,不會發生將領一旦陣亡就全軍潰敗的現象。那麽在這場戰爭中,誰會取得勝利?甲方還是乙方?請寫出勝方的理由。”

    花園裏立刻響起嗡嗡的議論聲,眾人都覺得馬秀英出的這個題目簡直莫名其妙,這根本就是一個無法給出正確答案的題目。

    有人說乙方贏,戰爭地形隻適合正麵交鋒,乙方能以絕對的兵力壓倒甲方;有人說甲方贏,既然甲方將領的謀略堪比孫武,孫武曾經幫助越國打敗勢力強大很多倍的楚國,所以乙方雖然多出來十萬人馬,可在甲方將領的計策中肯定會吃虧;還有人說甲方有計策,乙方有兵力,算下來各有各的優勢,所以孰勝孰敗不得而知,隻有真正作戰才知結果,紙上談兵不能作數……

    花園裏的議論聲越來越大,這個剛說完,那個很快接上,爭執幾乎不曾停過。

    朱文正三人聽著眾將領的爭辯,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竟然握住筆不知該如何答題。

    “安靜,你們把我標兒都要吵醒了。”馬秀英不悅地皺起眉頭,“諸位將軍有興趣答題的話,我也可以讓人準備筆墨,煩請諸位將軍寫下來,不要影響孩子們答題。”

    許多將領連大字都不認識,如何在紙上答題,看見馬秀英板起麵孔,當即找借口灰溜溜地離開,不過他們出了國公府仍然沒有停止爭論,一直吵到軍營,到最後居然發展成全軍議論的話題。

    “還有半炷香的時間,沒有答題的算自動棄權,等我出來就收卷。”馬秀英抱著兒子進房哺乳,留下遜影監督三人。

    必須選擇一個答案了。朱文正咬著筆頭冥思苦想:義母要求我們熟讀各種兵法,那她一定是希望擅用計者贏。甲方將領是個用兵天才,如果他以極小的損失為誘餌給對方設置陷阱,再施以疑兵之計,聲東擊西,引敵軍分散,抓住機會用主力消滅掉對方的精銳部隊,以此給敵人造成心理震撼,寒彼敵膽,振我軍威,再趁士氣正盛之時向敵人發起全麵進攻就能取得勝利……當下他不再猶豫,奮筆疾書起來。

    朱沐英和朱文忠還等著朱文正給答案,卻見他隻顧埋頭揮筆快速書寫,眼看時間都到了,二人無奈,隻得在紙上隨便寫出一個答案。

    遜影把卷子收起來,交給馬秀英、朱元璋和李貞三人評判。

    馬秀英拿著卷子並未查看,而是說道:“這道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我隻是想告訴你們,戰場上瞬息萬變,任何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這個結果關係到千萬人的生死。為將者,必須考慮得麵麵俱到,想要獲取勝利,天氣、地形、作戰部署、將士人數和士氣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眾人恍然大悟,怪不得這道題眾說紛紜,原來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答案。然而聽完馬秀英的解釋,大家都不禁陷入沉思,以前領兵打仗隻知英勇衝鋒,打勝了等著嘉獎,打敗了自歎時運不濟,可是從未仔細想過,勝敗中竟然還有這麽多起決定性的因素。

    “以後慢慢考慮,現在先看他們的答案。”馬秀英推了推朱元璋,下巴衝卷子一揚。

    朱文正的答案可圈可點,眾人一致通過。

    朱沐英耍了個心眼,在紙上答道:“甲乙兩方誰贏都有可能,需根據實際情況再下結論,紙上談兵不可取,道聽途說不可信,所以我要進軍營學習鍛煉。”

    眾人見他說得有理,且聲情並茂,也通過了考核。

    唯有朱文忠的卷子上老老實實寫著三個大字——不知道,於是他成了考試中唯一沒通過的失敗者。

    眼睜睜看著朱文正和朱沐英興高采烈地去軍營,無比沮喪的朱文忠捶胸頓足,自己就算不能寫出朱文忠那樣精湛的答案,也該寫個朱沐英那樣滑頭的答案。他暗暗發誓,做人不能太老實,從今以後不管什麽書都要看,不光要學兵法還要學心機。

    許多年以後,學識淵博、胸有丘壑的朱文忠成了明朝開國功勳中唯一文武雙全的將領,披上戰袍是武將,脫下戰袍是儒生。他的聰明才智也讓他成了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中少數幾個幸免於難的人。此乃後話,表過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