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匏器裝屍
字數:3851 加入書籤
,。
頓時,我吃了一大驚,身子也不由得顫抖了起來,有些時候,我自認為,我入道已經一年多的時間了,也算是從一個道門小白變成了一個資深人士,但是現在看來,我和老崔頭一比,仍舊是狗屁不如
想到此,我不由得搖頭嗟歎,一入道門深似海,修道之路,貌似沒有盡頭。
天兒,跟著我,算是對人家姑娘一點表示老崔頭說著從身上掏出了一遝黃表紙,點燃之後,又在這一堆的火焰的前方,點燃了三炷香。
來,死者為大,咱們爺倆需要走一道老崔頭說著,便朝著前方踏出了第一步,我跟著他步伐的軌跡,開始踏出了第二步,卻沒有想到,此時的他在這妮妮姐姐的屍身的麵前,竟然踏出了一條禹步的線路。
禹步是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傳為夏禹所創,故稱禹步。因其步法依北鬥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轉折,宛如踏在罡星鬥宿之上,又稱步罡踏鬥。
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鬥七星,認為以此步態禱神,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驅邪迎真。道士行氣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氣驅邪。禹步之名,來源較古。後期發展為道教的罡步。
陸判手卷有雲:古時龍門未辟,呂梁未鑿,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
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曆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可辟百邪虎狼。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複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複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複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
老崔頭的腳下一邊行著這禹步,嘴巴裏麵一邊說著,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我明白,這分明就是禹步的口訣,想來我和崔明麗總是自認為自己懂得的比較多,但是這禹步踏出之後,便可以發覺自己和老崔頭之間的差距。
國西南少數民族法師的禹步,俗稱為踩九州踩八卦走罡。貴州德江縣儺壇罡步據說有72種,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繞堂罡北鬥七星罡天門步壇罡踩九州十字罡丁字罡五步拜鬼罡等。
在儺祭踩九州的法事中,法師的唱詞有:酬還良願祭五嶽,製邪扶正踩九州。不祭五嶽不成願,不踩九州哪成罡。不踩九州兵不動,要踩九州兵才行。禹步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與中宮9個方位,象征漢代九州地名,作為禹步的周旋之地,法師一邊走禹步,一邊念唱步罡的口訣。
一步邁開一橫長,文成公主去西藏;兩步二字分陰陽,孝親溫席數黃香。
三步好比三杆槍,梨花被貶到寒江;四步四方四垛牆,昭君出塞離家鄉;五步盤腿向東望,則天稱帝為女皇;六步三點中間長,紅玉金山擂鼓忙;七步七星掛北方,天上織女會牛郎;八字峨眉兩分張,仙姑持笊戰龍王;九字彎彎龍尾長,仙女思凡降下方;十字橫擔一架梁,文姬歸漢美名揚;十一寒冬雪花揚,北送寒衣小孟薑;十二走完路茫茫,楊門女將討夏王老崔頭竟然一邊壓著步點兒,一邊慢慢地吐出了如是的詩句,我赫然發現,這竟然是黃大仙在姥姥的葬禮之上進行一百零八拜花禮的時候,所致的悼詞。
我擦,老崔頭竟然也會這個東西,看來這家夥之前肯定沒少參加葬禮。
禹步走完了足足三圈,老崔頭才慢慢地停了下來,姑娘,請靈歸宗,你安息吧,若是有任何不舍,請你托夢給老朽我,我一定幫你達成。
老崔頭一邊說著,一邊停下了腳步,從自己的身上掏出了一張九龍化水符,慢慢地把這張符籙拋向了麵前妮妮姐姐的屍體上麵,並且掐指念訣,吾家有一君,龍王是吾親,九龍來吸水,起噴無相心
這話音剛落,奇怪的一幕出現了,那就是妮妮姐姐的屍體竟然慢慢地消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我們的麵前消失了,一股惡臭傳來時,我捂住了鼻子,此時的老崔頭卻歎了口氣,慢慢地從身上取下一個匏器,慢慢地把麵前的妮妮姐姐化成的那堆粉末給裝到了裏麵。
匏器又稱葫蘆器,是一種將天然美與人工匠意合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品。起源於明代,清代製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玄燁曾在瀛台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清朗典雅的模製匏器,其製作工藝精巧,產品種類紛繁,領導標新,風神別具。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範製的葫蘆器。始創時代不明,但不晚於明代。明謝肇淛五雜俎中說:葫蘆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可見到了16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範製匏器,已不罕見。清康熙時,匏器進入宮廷,成為皇家禦用工藝品。現存的匏器實物和款識,以清康熙時期為早,有盤碗盒瓶和樂器等,有的帶有康熙賞玩楷書款。康熙年間的匏器以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弦琴等物為最精。
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已臻精致,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至乾隆年間,這種樸雅之器更深得皇帝弘曆的鍾愛,以為可勝金玉,乾隆禦製詩中以匏為題材的即有數首。這些宮廷製匏器除供禦前賞玩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宦以及饋贈外國嘉賓使臣。
匏器最早是宮廷盛器,後來逐漸發展為皇宮貴族裝飾把玩的用品,製匏工藝也隨之受到皇家重視,製作工藝日漸精巧,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發展到了高峰,出現了筆筒花插杯碗蟈蟈籠蛐蛐罐等式樣新奇,紋飾豐富的匏器。其中一些宮廷製的匏器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族和外國嘉賓使臣。清代中期後,火畫壓花刀刻等製匏工藝相繼出現,這類作品均是以天然葫蘆為之,姿態橫生,境界各異,極具觀賞價值。
&ot;匏器&ot;的製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工藝技法主要有圓雕深淺浮雕和鏤雕等,其中還包括拚貼鑲嵌等技藝。另一種是將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有人稱其為&ot;範製葫蘆器&ot;。在古代諸多的養蟲器具中,匏製蟲具以其典雅別致的造型,受到鳴蟲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
很多時候,這種匏器裏麵所裝的就是蛐蛐和蟈蟈之類的鳴蟲。
蟈蟈葫蘆的造型,常見的有雞心式棒子式柳葉式和花瓶式四種。它們既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也很獨特,幾乎可稱為人們表達審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載體。無論戲曲人物文學故事神話傳說還是地方名勝風土人情民間傳說婚喪禮俗等,都可成為民間藝人製作蟈蟈葫蘆的裝飾題材。蟈蟈葫蘆的口和蓋也極為講究,一般為紫檀紅木象牙或玳瑁所製。畜養蟈蟈前,還要在葫蘆口內裝一個用黃銅絲盤成的膽,加蓋後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葫蘆蟲具。蟈蟈葫蘆的蓋,高一寸到一寸五,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玲瓏剔透兼具透氣功能。
據說,以葫蘆畜養鳴蟲的發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為浙江嘉興人,自幼飽讀詩書,曾於崇禎九年中舉。明朝滅亡後,對社會失去信心,就歸隱回家種葫蘆養蟲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種了十餘個品種的葫蘆,並用刻有花紋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蘆上,使其長成樽彝等形狀,世稱檇李匏尊。清代的蟈蟈葫蘆,最講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還有紅木玳瑁等。從清代開始,葫蘆文化就已經影響深遠。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匏器就是用來養小鬼和養蠱蟲的,我咽了咽口水,不由得想起了鬼修,那家夥的身上,倒是還有一件匏器,但老崔頭這個,肯定跟他的用處是不一樣的。,更優質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