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六章

字數:3856   加入書籤

A+A-




    此時,不單單是崔明伏,就連我都不由自主地側目而視,注意著崔明麗的手。或許是有意在氣崔明伏,崔明麗竟然慢慢地把手張開,裏麵的東西倒是閃閃發亮的,但是我敢肯定,這東西,我著實是沒有見到過的。

    “這是什麽?”嘟嘟好奇地把那東西拿在了手中,“好像是古代的銅錢啊,明麗這有什麽特殊的寓意嗎?”

    “崔明麗……”崔明伏伸出的手指哆哆嗦嗦地指著崔明麗,“有他媽你這麽慣孩子的嗎?這是什麽東西你自己心裏麵不清楚嗎?韓小天胡鬧,你還跟著胡鬧!你們兩個到底還有沒有底線,還有沒有分寸啊?”

    聽到了這句話,我可算是不願意了,合著我怎麽就沒有分寸了呢?我當即坐直了身子,“老崔,你這麽說話我可是不愛聽啊,什麽叫做我沒有分寸呢?嘟嘟是我的護法仙童,忠心耿耿地保護我,並且為我們‘陸判宗’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人家憑什麽不能給自己找一個媳婦兒呢?你管天管地,還管人家拉屎放屁?”

    崔明伏被我懟了過去,猛地轉身,狠狠地白了我一眼,便也不再說話了。

    “嘟嘟,我給你這個東西,不單單是賀新婚,也是為了鼓勵你要好好的修煉啊,你自己可得加把勁啊,知道了嗎?”崔明麗說完,愛撫地抹了抹嘟嘟的頭。

    嘟嘟這家夥看崔明麗如此疼愛自己倒是也開心地點著頭,鬼頭鬼腦的模樣,也著實是蠻討人喜歡的。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了全國的貨幣。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製度。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製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製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製錢的規定模式。

    秦始皇不僅對貨幣的質、量、形、用有明確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實際上秦半兩在鑄造技術方麵並沒有超過先秦各國的銅鑄幣,它的流通信譽是國家的法律來維護的。

    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錢的時候就把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幣製,一方麵廢除各大小諸侯的舊幣,另一方麵嚴禁民間私鑄,鞏固加強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這也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最重要的措施。

    秦始皇統一幣製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 “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征。《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征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征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半兩”錢上的數字體現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秦“半兩”重十二銖,秦代二十四銖為一兩〕,直徑十二分〔2.4厘米〕,穿孔的邊長各為六分〔1.2厘米〕,這些數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數。

    “六”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如此眾多的六出現在錢幣上絕非偶然,是古人一種思想含義的體現。此外,從材料利用和製作工藝來看,“半兩”錢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狀都節省鑄材,是一種最優化的選擇,而且中間的方孔便於固定銼修。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於戰國,但製造簡單,有孔便於穿掛。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屬於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製作粗率,有的麵文不齊;屬於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於東周、三晉地區的有共、垣、濟陰、離石、車周等字,屬於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5克。

    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製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於攜帶穿掛。半兩錢沿用於秦漢,其特征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製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於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於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製1斤=16兩,1兩=24銑,半兩=12銖〕,又稱4銖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

    其特點是字麵平整,不帶隱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幣。其版別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標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內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標識類,錢麵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隨佩掛之錢。存世半兩錢一般偽錢極少。因錯範戲製出現少數“半半”、“兩兩”錢。後人或有偽鑄,應注意鑒別。

    秦始皇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同時采取了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等一係列政策。其中,關於統一貨幣有:及至秦,中國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寶、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始皇三十七年,複行錢。”相傳“半兩”二字為李斯所書,錢文高挺,多小篆而兼大篆,樸拙而深厚,豪放而俊逸。圓方者,天地之形,方屬地,圓屬天,這種形式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種錢幣形製以此固定下來,在中國保持了二千多年的時間。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製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製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製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後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壁紙改革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製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

    王莽以後,改國號為新朝頒布一係列改變幣製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製,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製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武十六年,劉秀推行為王莽改製斷的五銖錢製,對社會經濟的恢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朝國範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株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曆史的舞台,改鑄開元通寶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製轉變。

    “崔明麗你可真是夠大方的啊,這幾乎就是咱們的傳家寶啊,你竟然這麽輕易地就給別人啦,我可要告訴師父,這家不能就這麽給你禍禍了……”崔明伏氣衝衝地說著,但是崔明麗很明顯對於他的話並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