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章 變法(八)
字數:5381 加入書籤
戴言在農業上的變法改革,都是在為增強宋國的戰爭潛力。糧食產量越高,宋國能夠養的兵也就越多,未來發動戰爭的規模也就越大。
在戴言看來,如今的戰國天下,秩序已然徹底崩壞。在這種天下亂戰中,任何國家若不能強大起來,留給它的命運,隻有滅亡!宋國糧食產量的提高,隻是在物資基礎上讓宋國的戰爭潛力不斷增強。而戰爭,終歸需要靠人來打的!
因此,戴言需要在短時間內讓宋人的素質持續提高!而快速達到此目的的方法,戴言之前在陶丘就已經嚐試過了,那就是通過教育來提升人的素質!
之前的宋國內戰中,陶丘軍隊能夠迅速的戰勝睢陽軍隊,義務教育絕對是功不可沒!陶丘作為一個外來移民占大多數的城邑,在短時間內動員出來的士兵應該是雜亂無章,而且不易配合的。然而有了之前的義務教育,所有士兵能夠說起一樣的話語,能夠寫一樣的字,並且能夠通曉粗略的軍事知識。有了這些基礎,才能保證陶丘軍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這樣優秀的經驗,戴言怎能不吸取呢?
當他執掌宋國,並進行官製改革以後,除了戶部以外,負責教育和外交的禮部就是他最關注的部門了!
宋國以前從來沒有一個專門負責教育的部門,最多隻有一個類似的名為“泮宮”的機構。這樣一個機構,在臨近的魯國也存在,乃是魯國的最高學府,有些類似後世的太學。而在宋國,它的作用,更加類似於管理祭祀的機構。
因此這樣的部門,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司,戴言是根本不會交給舊貴族來負責,而是交與陶丘大學的教授來負責的。
這樣一批人在陶丘經過了整個城邑的熏陶,對於陶丘本身的教育係統已經有了了解。同時他們也懂得如何利用陶丘那強大的金融力量,來推進宋國的教育發展!
之前戴言在陶丘推進教育時,都是通過發行債券來籌資,並興建學校的。而在如今戴言掌握了整個宋國以後,在中央財政依然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發債依舊是唯一的選擇。
好在如今宋國歸於一統,外加戴言本身的信譽極為不錯,教育債券這種有著強力擔保的債券,哪怕是收益較低,也能夠在市場上發賣出去。手中有了錢,自然就好辦事了!
推進一個國家的教育,與推進一個城邑的教育,其難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陶丘這個大城市內,因為人口集中,所以興建幾所小學和中學,就能夠讓大多數陶丘少年接受教育。然而當這個教育是在一國內舉行時,除了睢陽和彭城,就完全無法采用陶丘的模式了!
畢竟睢陽與彭城作為宋國的大城市,其人口大多住在城內,比較集中,可以采取類似陶丘的方式,在城內興建起學校以後,就能夠很容易的讓大多數人接受教育。而宋國其他的城邑,住在城內的人終究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廣大的宋國鄉野間。
如果要讓所有宋國兒童接受教育,哪怕是最簡單的在宋國每一個鄉普及教育,那麽需要修建的學校數量,以及於此相關的花費,就完全是通過發債募集而來的資金所不可能承受的!
當得到了這樣的匯報以後,考慮到宋國的現實,戴言也不得不妥協,因此隻能將學校的數量加以限定。三都之內的學校數量不談,位於其他各邑的學校數量,大致定為每座城邑一所中學,三所小學。
因為這筆教育撥款乃是中央財政發放的,所以對於各地除三都外的城邑,都是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這自然就造成了各地人口不同的城邑之間的矛盾。
比如有的城邑人口多,如泗水邊的大邑方與,它的人口較多,僅此於三都和豐邑等,僅有的四所學校是完全不夠的;而對於宋國較為偏遠的黃邑,其本身人口稀少,這樣幾所學校對它可能又有些多了。
外加在宋國本土之外的東海之地,東海貴族們也在呼籲需要普及教育。對於他們來說,自己沒有接受教育倒是無所謂,但是自己的孩子可不能像大老粗一樣。而且本身宋國國內,也有些聲音,認為正是像東海那樣的“化外之地”,就更是需要學校來好好教化夷民,讓他們能夠更好的融入宋國!
這麽簡簡單單的一道教育改革,就在宋國掀起了滔天的波瀾。而在戴言看來,這種爭吵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還是涉及到權力之爭!
義務教育以及學校普及的政令一推出來,整個宋國的貴族們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危機。多年的政治鬥爭經曆,都讓這些人異常敏感。他們很清楚,貴族們之所以能夠統治這片土地,靠的真的是他們的血統嗎?並不是!他們之所以能夠建立穩定的統治,最終靠的,還是他們對於知識的壟斷!
也許一般的宋國人不關心外界的事物,能夠記憶的東西也不會很長,然而貴族們卻是不一樣!哪怕宋國貴族對於外界的事物再是遲鈍,他們對於列國間的大事,也還是很清楚的!
當年在魯國權傾數代的三桓,是如何在魯國喪失統治地位的呢?這其中固然有著三桓本身的政治水平太次,被下屬架空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如孔子、少正卯等在魯國大肆推廣私學,將原本屬於貴族的知識擴散了出去,才讓那些原本衰微的士族乃至庶民們崛起,並最終掌控了魯國!
而如今國君是要以當年孔子、少正卯等私人推廣學問更加迅猛的方式,通過普及性的義務教育將知識擴散出去,這對於貴族階層的未來必定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哪怕是禮部的學校建設計劃,沒有一絲紕漏,貴族們也一定會反對這一政策的!而在如今國君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支持的情況下,貴族們最好的應對方式,並非是直接的反對,而是通過各種找漏洞的方式,來讓全國性的教育計劃流產!
可惜這些貴族終究是落後於時代,他們不能真正理解,義務教育在戴言心目中有多重要!他可是希望能用這一方式,提升整個宋國國民的素質!
戴言也能模糊的感覺到貴族們對於義務教育的抵製,而到了現在,貴族們還是通過找茬的方式,來批判這一計劃,也讓戴言感到欣慰。畢竟這還是在規則之內來反對,而並不是直接違犯了規則!
戴言也由此通過了其他的方式,來對教育計劃進行修正。在他看來,既然貴族們想要反對,那麽就以更加迅猛的方式來推廣教育吧!
他很快就對義務教育進行了改製,而這其中唯一的改變,就是允許私人在如今宋國禮部影響不到的鄉村地區辦學!
之前陶丘的教育,乃至如今宋國全國的教育,這其中全部都是由官方來主導的!然而在戴言多次以發行債券的方式,來籌集資金辦學的行為,也很容易的讓人感覺,教育乃是一門不斷虧損的生意!
實際上,這並不是事實。拋開他想要灌輸給他的子民們的教育觀,乃至提升人民的素質這些因素外,教育還是一門有著深厚基礎的生意!
當禮部開始推行科舉製,宋人看到之前原本與他們一樣貧困的人,如今卻成了他們需要仰望的官老爺時,他們內心的受到了強烈的觸動!尤其是這些官僚,就在整個宋國的土地上,對他們施政,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官僚的監管!
那些原本就是陶丘貧民的人,不過就是讀了幾年書嗎,他們與我們有什麽不一樣?他們能夠成為官員,那麽我們也可以!這就是無數遍布宋國鄉野的貧民心中的想法。
人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剝削,而是徹底失去上進的路!遍布宋國鄉野的人需要教育來上進,而在宋國禮部無法提供這個機會的時候,陶丘的商人們就完全可以憑借手中的資源來做到!
他們本身不缺錢,在陶丘推廣了數年的義務教育後,也同樣不缺乏識字的教師,唯獨缺乏的就是政策!如今官方允許他們私人辦學,而在鄉野辦學也同樣是一件有利潤的事,那麽為什麽不辦呢?
於是,在禮部所推廣的公立學校之外,私人所建立的各種私立學校,如同野草一般,在整個宋國的鄉野生長起來了!這些私人學校,雖然收費很高,對於鄉野間的貧民們來說,幾乎是一筆極為沉重的支出,然而宋國貧民們卻是咬著牙接受了!
對於他們來說,或許他們自己學不會書本上的知識,但是這不要緊,隻要他們的兒子、孫子能夠學到知識,並能夠通過這條路上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慰了!
而對於這些私人學校,戴言僅僅通過統一的書本以及統一的考試,就讓整個教育產業規整如一,而不會有任何意外了!
當然,在私學建立以後,貴族們卻是發現,如此的方式倒是對他們更有利了!因為他們能夠很清楚的察覺到,公學的師資力量,遠在鄉野間那些私學的師資力量之上!
如此一來,雖然貴族的子弟和貧民的子弟,都有了一樣的起跑線,然而貴族們畢竟資源豐厚,其子弟也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未來成才的機會自然也比貧民子弟要高!
這樣的局麵,在戴言分別在睢陽以及彭城,又興建了兩所大學以後,變得更加明顯!這樣兩所睢陽大學與彭城大學,乃至原本的陶丘大學,其畢業生都能夠擁有更好的機會——能夠成為高等級的文官乃至真正的軍中大將!雖然宋國國內沒有明確的法律執行這一政策,然而在後來宋國的官僚與軍方體係中,大學出身才能身居高位,就成了一種“潛規則”!
而這三所大學中,除了一開始建立的陶丘大學招生不設置地域,僅憑其才能就錄取以外,另外兩所大學,戴言都特意在學費和錄取的分數上加了限製!
如此一來,這兩所錄取條件對於宋國貴族乃至富裕階層的更有利的學校,就仿佛給了宋國貴族們一條捷徑——能夠繼續保持他們地位的捷徑!
他們總算是對整個教育體係再沒有意見了!
而對於達成如此情況的戴言,則是冷笑不已!他通過這樣明裏暗裏的方式,固然是給了宋國貴族許多幫助,讓他們的子弟在教育上占有優勢,但何嚐不是在剔除貴族中的雜質?
貴族子弟中,講究“貴族風度”的固然有,然而品質低劣的,依然大有人在!他通過這樣的方式,還是能夠限製大批素質不夠的貴族們上位,而與此同時,雖然貧民子弟上位異常艱難,然而憑著其龐大的人口優勢,最終必然會有人能夠脫穎而出!
而這些脫穎而出的貧民子弟,與有著強大資源和背景的貴族子弟,就由此成為了宋國新的精英階層!精英中雖然有著貴族階層,但是畢竟與貴族還是大不一樣的!
這樣一批精英階層,乃是拋棄了腐朽氣息,才能出眾的階層!隻要宋國的精英階層始終能力出眾,戴言就不擔心宋國遭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