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子之之亂

字數:4939   加入書籤

A+A-




    時間再次回到當初函穀關之戰。

    當張儀與燕太子平達成了秦燕盟約,並支持其主政燕國以後,燕太子平立即從合縱聯盟中退兵,就勢返回了燕國!

    在他想來,以他離開不過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哪怕子之再強勢,想來也不可能改變燕國的局勢。然而就在他回國以後,他才發現,整個燕國的局勢竟然已經完全改變了!

    在他出兵之前,子之作為燕相,本身就是掌握燕國軍政大權的權臣。而在太子平離開燕國以後,憑著其手中掌握的絕對優勢的力量,子之一舉清理了一大批忠於王室的貴族。隨後,又讓儒生鹿毛壽親自去做燕王噲的工作。

    鹿毛壽以上古三王都盛行禪讓之製,來勸說燕王噲。首先讓子之給燕王噲一個承諾,保證他禪讓以後,除了不享有實際的王權,一定能夠擁有與現在燕王相當的生活水準!

    其次,燕王噲若禪讓以後,他就完全可以從燕國那龐大的政務中解脫出來,從此可以做任何他想幹的事!鹿毛壽為了讓燕王有這種興趣,甚至從齊國找來了某些被陰陽家給打壓的方術士,勸說燕王“修仙”,並告訴燕王,隻要能成仙,就可以長生不老!

    很明顯,成仙對燕王噲的吸引還是要大於做一個凡間國王對燕王噲的吸引的!

    而對燕王噲最具吸引力的,還是鹿毛壽等人對他的吹捧上!在他們的想法中,如果燕王噲真的能行禪讓之製,那麽他將是三王以後,又一個實行禪讓的“聖王”!其名聲必將永傳後世,為萬代敬仰!

    聽了鹿毛壽的說法,燕王噲再也不排斥禪讓了。在燕太子平回國之前,他就已經傳令全國,燕國不日將行禪讓之製,燕王噲將把王位讓給燕國的“賢相”子之!

    禪讓之製,乃是燕王自行決定的事,這樣的結果,令那些忠於王室的力量也無話可說了!而當燕太子平回國以後,他發現,他已然無法對抗子之了!

    考慮到太子平作為儲君,以及其在燕國的影響力,為了消除這種影響,子之又進一步勸說燕王噲廢除姬平的太子之位!

    被迷得一團糟的燕王立即就同意了子之的意見,不久就正式廢除了姬平的太子之位!隨後,為了讓子之能夠更好的掌控燕國大權,燕王噲更是將所有三百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並交給子之,以便於子之能夠重新任命官吏,好掌握燕國的大權!

    做完這些事以後,他就在燕國臣民,乃至周邊各國使者的見證下,在薊都舉行禪讓大典,正式將燕王之位讓給子之!

    親眼促成並見證禪讓,讓上古之事重現於世間,這讓那些從他國來到燕國的儒生們極為激動!在他們看來,他們已經創造了曆史,而整個天下,新的聖人故燕王噲已然橫空出世了!燕國有此義舉,必將大興於天下!

    可惜的是,燕國禪讓之事,與儒生們所想的燕國普天同慶,整個天下一片歡呼的場景不同。整個燕國幾乎沒有什麽人真的高興,而天下各國,哪怕是前往參觀禪讓大典的諸國,也沒有任何一國願意承認子之的燕王之位!

    而在禪讓不過一個月後,燕國就爆發了內亂!燕國將軍市被第一個起來反對!作為一個有野心的人,在他看來,子之之前不過是燕王之臣,如今怎麽能讓燕王噲行臣禮?於是他強行起兵,開始攻打子之!

    子之掌握了整個燕國的大權,自然不會願意市被擾亂燕國!於是開始帥軍回擊,很容易的就將市被給擊敗!

    而市被被擊敗以後,子之卻並沒有趕盡殺絕,終於讓市被所率領的大軍變成了一股禍亂燕國的流寇!隨後,市被率領大軍向別處進發,他將目光直指燕太子平所居的燕國下都易城!

    市被攻下了易城,太子平消失不見。有的人說他死於戰亂,有的人說他逃亡去了無終山,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燕太子平從此徹底從燕國消失了!

    而一待姬平從燕國消失,子之作為一個曆經險惡的權臣,就此開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他調集起手中所掌握的全部兵力,大舉進攻燕國下都易城,很快就攻破了這座城池,擒住市被並將其帶回薊都,戮於市!

    同時,他開始暗中下令通緝姬平,務必要徹底解決這個後患!

    到了這個時候,燕國乃至天下人才看明白,子之使用了驅虎吞狼的方法,剪滅了整個燕國國內的反對勢力!

    燕國的這場內亂,雖然隻持續了數個月,但卻對整個燕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為這場內戰,主要在燕國上都薊城與下都易城之間展開,這裏原本是整個燕國的精華之地,是燕國最為富庶的地區!

    如今這麽一場內亂下來,光是死傷的平民就達數萬人!整個燕國的精華之地,一片殘破,徹底的變成了廢墟!這令得整個燕國的百姓,都對原來的燕王噲,以及新王子之極為不滿!

    而燕王噲的幾個兒子,為了避免被子之所害,也都慌忙逃往他國避難!

    燕國經曆了這麽一場禪讓以後,原本好好的國家,由此變成了廢墟。百姓離心,王子叛逃,已然成了整個天下的笑話!

    燕國搞成了這個樣子,天下各國不僅僅是來笑話它,更有些人對其生出了覬覦之心!這就是一直以燕國宗主國自居,視燕國為本國故土的齊王!

    在春秋時代,燕國曾被山戎滅國,當時正是齊國最為強盛的齊桓公時代。齊桓公有管仲輔佐,在國內厲行改革,對外實行“尊王攘夷”之策,由此成為了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而在那個時候,作為北狄的山戎勢力強盛,接連滅亡燕國、刑國、衛國諸多國家,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諸夏的存在!

    於是齊桓公率軍討伐山戎,存邢救衛,並向北攻打山戎老巢,斬孤竹,滅令支,並重新奪回了燕國故地。考慮到齊國暫時不能統治北方那大片苦寒之地,而且山戎也需要諸夏來監視,於是齊桓公將北地贈與燕莊公,並幫助燕國重新立國!

    齊國對燕國有存國之恩,曆來就難免有些高人一等的氣勢,外加齊國本身國力比燕國強,燕國作為鄰國也不好說什麽。在春秋時代,因為國家能夠實際控製的範圍畢竟不大,因此燕齊之間的矛盾還不太大,然而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這兩個鄰國的矛盾就開始加劇了!

    齊國自認為對燕國有存國之恩,然而在燕國看來,如今的田氏齊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幫助燕國存國的齊國了!如今的齊國,不過是一群田氏的逆賊竊取了薑氏的江山!在好慷慨悲歌,重信義的燕人看來,燕國應當報當年薑氏存國之恩,將田氏趕出齊國,重新讓薑氏上位!

    外加燕國穩定了北方以後,就一直希望能夠進入中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不希望自己總是以齊國附屬國的身份出席諸侯盟會!兩國之間,實際上已經矛盾重重!

    在這樣的時候,燕國內亂,對於一向喜歡占便宜的齊國來說,不派兵前去幹涉,簡直就是對不起愛財如命的齊人身份啊!

    齊國國內群臣紛紛向齊王上書,請求齊王派兵前往燕國,幹涉燕國內亂,為燕王噲乃至燕國諸公子“討回公道”!

    對於此事,齊王甚至親自道稷下學宮中,親自詢問了儒家巨頭孟子!畢竟如今在燕國國內掌權的,乃是燕王子之,其背後,可還有著儒家的力量!

    出乎齊王預料,作為一向宣揚“仁政”,反對君王肆意征伐的孟子,這一次竟然舉雙手支持齊王討伐燕國!

    孟子認為,如今子之欺騙燕王,明為禪讓,實為謀逆!齊國作為大國,如果放任此等悖逆之事行於天下,亂臣賊子居於燕國朝堂之上,而不去主持公道,那麽未來齊國若是有逆臣叛亂,那麽恐怕也不會有其他國家來為田氏出頭了!

    孟子甚至認為,如今齊國伐燕,將是“周文王、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如果齊國大軍進入燕國,那麽燕人必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如此良機絕對不可錯過!

    聽到了連一向反對戰爭的孟子都支持這次戰爭,齊王也是頗為激動,於是立即開始在國內動員,並聯絡國外勢力,希望大家一同行動,來增加自己的戰力!

    畢竟如今的燕國,哪怕再是不堪,它畢竟也是一個中等強國了。想打敗它並不難,然而齊王想要做的,卻是滅其國,奪其地,將燕地徹底變為自己的郡縣!在這時候,單單靠齊國一國之力,就很難辦到了!

    在東方,齊國是一個勢力超群的超級大國!它的強大,並不像秦國那樣單靠製度優秀,兵強馬壯;也不像楚國那樣地域廣泛,擁有眾多領主。它的強大,雖然也有自身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卻是它擁有著一群圍繞著它,聽它號令的屬國小弟們!

    它的屬國勢力中弱小的,就有著魯國、滕國、鄒國等泗上諸國;勢力強大的,更是有著中山國、宋國這樣的中等強國!齊國能通過聯姻、文化感召、乃至武力威脅等諸多方式指揮這些小國,並將它們構成齊國勢力的一部分!

    在齊王的號令下,作為齊國真正附庸的泗上小國,如魯、滕之流,也都派出了上千人的士兵來表忠心。而齊國真正重視的,其實還是中等強國中山國和宋國的態度!

    中山國距離燕國近,它若出兵能夠幫助齊國蕩平燕國國內的反對勢力,在齊國給予利誘,允諾割讓數座燕國城邑給予中山國以後,中山王立即就歡天喜地的同意出兵燕國了!

    對於宋國這個近年來崛起的強國,齊王也是很有興趣。在他看來,能夠與楚國打成平手的宋國,實力定然不弱,若是能夠拉攏其一同北上,必然對齊國收服燕國大有裨益!

    同時,若是宋國在燕國損失了兵馬,也能夠從另一層麵上削弱宋國!這,也是對齊國有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