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討伐燕國

字數:4791   加入書籤

A+A-




    當齊國要求宋國一同出兵討伐燕國時,整個宋國上下,立即就被這樣的要求給驚得目瞪口呆!很快,宋國上下,就開始為出兵之事迅速分成了主和與主站兩派!

    主和派,以相國惠施位首,以其身後的名家學派、墨家學派以及農家學派為代表的官僚為輔,極力反對出兵伐燕!

    在主和派看來,燕國與宋國往日無冤,近日無仇,兩國相隔千裏,肆意征伐不但會讓燕國與宋國從此變為仇敵,而且對於宋國本身,也是一種傷害!

    燕與宋,並不接壤,即使宋國跟在齊國和中山國後麵,打了勝仗,宋國也不會有擴土之利,反而有擾民之患!這是在消耗宋國的財富,為齊國辦事,實在是得不償失!

    說起來,自打墨家和農家脫離了學術,開始實際的介入宋國的治理以後,他們對於戰爭的理解已然有了新的認識。如今他們已經不反對能給宋國帶來好處的戰爭了,比如宋國國內的士人、遊俠自行開拓海外,為宋國帶來利益,墨家和農家甚至是大加讚許!

    戴言一開始並不理解,但是後來卻是想明白了。墨家和農家,往深了說,其實就是工程師和水利專家,他們都是實幹家,並不是一味追求“聖母”的和平主義者。對於伐燕一事,他們看不到任何的實際好處,自然要反對這場戰爭了!

    當然,他們畢竟是實幹家,所說的反對參戰,並不是一點兵馬也不派,那樣就太不給齊國這個老大哥麵子了!在他們看來,宋國就應當像泗上小國那樣,隨便派個千八百人伐燕去應付齊國,就完事了!

    對於他們的建議,宋國的主戰派卻是極力反對!宋國的主站派,主要是以楊朱學派,以及其背後的陶丘商人們為主。這些人支持戰爭,其實並沒有什麽太深的原因,無非就是戰爭能夠給他們帶來利益!

    隻要宋國派出大軍參戰,那麽陶丘的兵工廠就能夠得到大量的訂單,陶丘的各大金融機構又能夠從發賣戰爭債券中獲取大筆的利益!雖然這場戰爭不能夠給宋國帶來任何的好處,但是能夠給他們帶來好處,這就足夠他們鼓吹戰爭了!

    可以說,陶丘的商人,如今就是整個宋國國內最大的戰爭販子!他們需要戰爭來獲取利益,為此他們不在意戰爭在哪裏爆發!在這數年內,宋國一直被齊國壓製,老老實實的在國內種田發展,讓這些商人們發不了財,可實在是把這些人給憋壞了!

    而宋國國內,主戰的還有一批人,這就是宋國的將士們。自打宋國軍事改革,重新整頓了宋國的軍製以後,戴言又仿效秦國的軍功爵製而設置了宋國版的軍功爵製。在戴言看來,秦國的軍功爵製,就是後世的軍銜製的原始版!

    為了適應這個時代,不讓其太脫節,戴言幾乎是照搬著秦國的軍公爵來設置了宋國版的軍功爵!

    在有了爵位的激勵以後,整個宋國大軍,都彌漫著一股好戰的風氣!他們渴望著提升自己的爵位,進而提升自己在宋國國內的地位!

    宋國國內主和派與主戰派的勢力,一直相持不下。而在這樣的時候,就需要戴言這位宋國君主來定奪了!

    自打戴言成為宋君,並在宋國國內完成了諸多改革以後,他已經能夠越來越清楚的領會,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君主!一個君主,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的表露自己的意見,從而讓下屬看穿。而且君主在任何時候,都要站在多數人的一邊,這樣才能夠得到最多人的擁護!

    說實話,對於如今宋國國內的主戰派與主和派,戴言都是極為失望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看清楚整個宋國的形勢,也不能夠站在整個天下的大局上,來為宋國謀劃!

    在戴言看來,這一場伐燕之戰,宋國必須參戰,而且是派出主力參與伐燕之戰!從外部來看,在如今宋國受製於齊國的情況下,宋國如果一味的保存實力,玩“聰明人”的做法,就會讓齊國心生忌憚,這樣其實不利於宋國繼續發展壯大!

    畢竟如今齊楚聯盟牢不可破,麵對著這種天下大勢,宋國必須去主動適應,而不能反過來讓這一大勢來適應自己!

    而從宋國本身來看,宋國如今也確實需要一場戰爭了。戴言很清楚,他在宋國國內所實行的變法改革,其實與商鞅的變法,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商鞅變法,是將秦國打造成一個以官僚階層為統治核心的戰爭機器!而戴言的變法改革,則是將宋國打造成以資產階級為統治核心的戰爭機器!

    一個戰爭機器,如果長時間不參與戰爭,它可是極其容易生鏽進而腐朽的!而戰爭機器,隻有不斷的飲下弱者的鮮血,才能不斷的強大自己!

    而且在戴言看來,參加伐燕之戰,雖然不能對宋國本身帶來領土等實際的好處,但是對於宋國的商人階層,還是有著極大利益的!國民的利益,也算是國家利益的一部分嘛!

    而更加重要的是,如今的伐燕之戰,宋國乃是有著道德優勢的!

    不管怎麽說,戴言,乃至他的兄長子喜,其實都是不折不扣的篡位者!都是使用了陰謀手段,來奪得國君之位的!從這一角度來說,子喜、戴言乃至如今奪取了燕王之位的子之,其實沒有任何區別!

    對於與自己同為謀逆者的子之,戴言沒有任何的好感!這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然而確實是戴言真實的想法。當戴言成為了一國君主之後,他才深深的感受到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因此對於任何可能的謀逆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

    在某些時候,他也在自嘲,自己這算不算是從一個殺掉了巨龍的屠龍少年,進化成了一頭新的惡龍呢?

    戴言與子之之間,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戴言在宋國國內經營的時間足夠久,有著足夠的實力來控製整個宋國,並且戴言能夠通過外交努力,得到如秦、趙、齊等大國的支持!子之的禪讓之策,看起來很新潮,並且有儒家為他吹捧,但是卻沒有任何國外勢力願意承認他的王位,由此就可見他在外交上的失敗了!

    如今他就是不折不扣的謀逆者!而對付謀逆者,若是能夠出兵征討,其實是能夠收獲巨大的國際聲望的!對於這一點,孟子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在這樣的時候,出兵征討燕國,確實就是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

    如果能夠通過伐燕一事,建立起名望,也算是為宋國建立起又一道防線了!

    不過對於伐燕的具體細節,戴言作為一個熟悉曆史的穿越者,雖然不能夠知道全部,但是它的結果戴言卻是極為清楚的!齊國伐燕,必然失敗了,要不然在戰國後期,怎麽會有燕昭王複國,讓樂毅帶領五國聯軍伐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的大事呢?

    然而失敗的戰爭,其實才算是真正對宋國有利的!畢竟齊國已經如此強大了,若是齊國再吞並了燕國,兼並了燕國的土地和人口,戴言無法想象齊國會強大到何種地步!真的到了那時候,宋國有了一個如此強大的鄰居,那就是宋國的災難了!

    因此如何從伐燕之事上,真正為商人階層撈到實際的好處,其實還有待細細謀劃!

    戴言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後,就開始通過各種渠道,來宣揚自己的觀點——宋國應當參與伐燕之戰!

    而在戴言刻意的散步了宋國參與伐燕,就能夠得到戰略機遇期,乃至能夠獲取巨大的道德聲望後,整個宋國國內的呼聲,就開始漸漸的轉向了主戰派了!

    尤其是戴言的所謂戰略機遇期理論,令得宋國國內的某些縱橫名士如同醍醐灌頂一般,他們這才意識到,宋國的局勢竟然如此險惡,而他們作為謀劃者,竟然不能夠想到這一層!枉他們平時自詡有張儀之才,卻得不到張儀那樣的重用而哀歎。如今他們算是真的了解了,不是宋君不願用他們,而是他們確實就是才能平庸之輩,根本就無法像張儀那樣,能夠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為一國謀劃!

    這其中甚至包括了年紀輕輕的蘇秦。作為宋國禮部負責外交方麵的要員,又是鬼穀子之徒,他的消息來源比其他人更深!他清楚的知道,如今宋國國際環境的定論,其實就是宋君自己下的定義!而宋國具體的外交謀劃,根本就是直接出自宋君之手!

    一個君主的戰略眼光,比臣下更遠,這個臣子難道不是不合格嗎?他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內疚,於是開始越發努力的研究縱橫之學,又親自參看戴言曾經參與編纂的博弈論,來培養自己的戰略眼光!

    當國內的風聲徹底的傾向主站一派以後,戴言就通過使者告知齊王,宋國同意了齊國要求參與伐燕之戰的請求,並承諾宋國將派出五萬大軍加入齊國伐燕大軍的隊伍,討伐燕國!隻是在具體的戰事上,加上了那麽幾個小條件。

    首先,就是伐燕大軍,齊國擁有統籌之權,但是具體的指揮應當由宋國本身做主。其次,宋國參與伐燕之戰,可以不要一寸土地,但是伐燕之戰,整個伐燕聯軍的糧草以及軍械物資,必須給宋國商人敞開一個口子,讓商人們能夠從中賺錢!最後,齊國必須保證,在宋國受到楚國威脅的時候,能夠站在自己身後為自己出力!

    對於這三條,齊王隻是稍加考慮,就一一同意了。自打齊國做出了伐燕的決定以後,齊王統計了齊國與燕國之間具體的實力差距,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齊國本身並無滅燕的實力!在這樣的時候,宋國這麽一個忠誠的屬國,願意協助五萬大軍,對於齊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了!

    因此,在燕國內戰爆發,子之殺死市被不過短短一個月以後,在齊王的領導下,齊國出兵十五萬,中山國出兵八萬,宋國出兵五萬,外加泗上諸國派出的兩萬大軍,一共三十萬大軍,在齊將匡章的率領下,開始打著“撥亂反正,再造燕國”的旗幟,向著燕國進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