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群臣勸諫

字數:8786   加入書籤

A+A-


    董卓做事向來果決,既然同意遷都,便不再猶豫,當即動身。他先命人抬著尚還不能下床的呂布回了雒陽,自己則帶著其餘眾將隨後離開。



    



    走時還把關上的軍隊也抽調了個幹淨……



    



    當然,也不是一個人都沒留,幾百人還是有的。



    



    陪伴這幾百人的,還有大量的草人、紙馬、木樁。



    



    反正關外諸侯也看不清關上虛實,更看不見關裏啥樣,所以就算董卓隻留幾百人守關,關東諸侯一時半會兒也發現不了。



    



    而這幾百士兵的指揮者,就是趙岑。



    



    趙岑這個人,原本隻是董卓麾下諸多將領中的一員,憑著這些年來的打拚,積功升為都尉。原本他年紀輕輕就升此高位,董卓還是很看好他的。隻不過自從趙二得罪了董卓後,董卓恨屋及烏,連帶著把趙岑也厭惡上了。從那以後,董卓這邊有什麽吃虧背鍋的活兒,都會交給趙岑來幹。



    



    偏偏趙岑這人對董卓還有幾分忠心,即使董卓再看他不順眼,趙岑也默默承受著。在來虎牢關之前,趙岑甚至還打算舉薦自己一個遠房親戚,名叫趙雲的人為董卓效力。然而董卓一聽那人姓趙,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結果董卓剛拒絕完他,趙岑尚未離開,不巧又有幾個人湊了過來,說要向董卓舉薦人才。他們這幾個愣頭青絲毫不會察言觀色,大大咧咧地舉薦道:



    



    “我在南陽有位親戚叫黃忠!射術高超!”



    



    “某在潁川有個親戚叫徐福!頗有智計!”



    



    “俺在譙國有一親戚叫許褚!擁有神力!”



    



    “咱在巴郡有家親戚叫甘寧!精於水戰!”



    



    “魏延!”“龐德!”“高覽!”“臧霸!”…… 



    



    董卓氣得一拍桌子,一通大罵把他們轟了出去。



    



    董卓撤走後,關東十八慫們看到董卓終於不再開關挑戰他們了,居然還鬆了一口氣,覺得可算消停下來了。



    



    於是眾諸侯趁機在這邊開起了宴會,成天花天酒地,吃喝**,還找了不少妓~女過來歌舞助興。 



    



    竟也沒想著派人去偵查下,更不敢去攻打關隘——開什麽玩笑,攻擊方兵力還不如防守方,打毛線啊!



    



    趙二倒是知道董卓已經撤了,但問題是,不是說自己說一句他們撤了,就可以讓大家相信的。你得有根據才行,你不能說我看過三國演義,知道他們撤了。



    



    當然,趙二也沒打算讓他們相信。諸侯們願意在這裏耗著,就讓他們耗去吧!自己不摻和,反正時間長了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也影響不到他。



    



    不過,趙二不告訴其他諸侯,不代表他也要跟他們一起在關前共同腐化,雖然那些妓~女活兒是不錯。



    



    於是他借口巡邏河道,保證水路暢通,便帶著部分部隊上了船,從水路朝雒陽進發了。



    



    虎牢關隻能擋陸上,黃河可不是區區一座關卡能擋住的。



    



    至於劉關張他們,趙二隻跟他們說自己去敵軍背後打秋風去,如果他們願意跟來就來,不願來可以繼續陪諸侯們聊天聯絡感情。



    



    劉備當然更願意聯絡感情,最近他經常往公孫瓚帳篷裏跑,跟他的老同學拉扯得好不熱乎。



    



    太史慈和關羽覺得無所謂。隻有張飛這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家夥,自告奮勇跟著趙二一起去了關內。



    



    由於此次是去打劫,所以他除了帶兵外,還攜帶了大量的空船,用來運輸戰利品之用。



    



    再說董卓這邊,他一回雒陽,便召集文武群臣,開始商議遷都。



    



    在朝堂上,董卓對群臣說道:“諸位,這大漢自光武皇帝遷東都雒陽,已曆近二百年,氣數已衰。你們看這天下,群賊四起,天災頻繁,疫病叢生。民不聊生!這就是證據啊!”



    



    群臣一聽,呀!怎麽著,你這逆賊終於要篡位了嗎?好你個董卓,終於忍不住了,要露出狐狸尾巴了!



    



    董卓壓根不知道他們想啥,而是繼續說道:“據本相觀瞧,這旺氣其實在長安,隻要遷都長安,這大漢王朝的旺氣就可以又回來啦!到時候,天下太平,指日可待啊!所以,本相打算奉迎天子一起去西邊。”



    



    群臣一聽,這才放下心來。哦,原來你不是要篡位啊,隻是遷都而已……嗯,這樣倒是好接受多了!



    



    “而你們呢……最好盡快去收拾行裝,不然可就來不及啦!嗬嗬嗬……”



    



    雖然大部分臣子因為“拆屋效應”,而一時沒反對。但總有比較聰明的人,或者是不服氣的人站出來反對。



    



    有大臣質疑道:“雒陽身為帝都,乃龍氣所在,貿然遷都……不詳啊!”



    



    董卓微微一笑,心說老夫早有準備。於是從自己桌案上拿起一冊書,說道:



    



    “諸位請看,此書是《石包讖》,根據上麵的解釋,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



    



    《石包讖》是漢朝時流行的一部書,簡單來說就是個寫風水算命之類內容的書。



    



    司徒楊彪同樣反對遷都,他一聽,啥?遷都?還讓我們趕快收拾東西?你當這是吃飯換衣服這種小事呢!就算是平頭老百姓要搬家,還得商議一段日子呢,畢竟破家值萬貫。這可是首都,天下之都城!你倒好,說遷都就要遷……太胡鬧了!



    



    於是勸止道:“相國,移都改製,乃是天下大事。商時盤庚遷亳,上至公卿、下至百姓皆怨聲載道。本朝王莽篡政時,關中遭到毀壞,故光武皇帝不得已而遷都雒邑。至今曆年已久,百姓安樂。今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且《石包讖》乃妖邪之書,豈可信用!”



    



    董卓反駁道:“關中肥饒,故秦得並吞六國。現在關東賊寇四起,天下播亂。而長安有崤函之險,且更靠近隴右,木石磚瓦,即日可辦,宮室營造,不須月餘。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辦。汝等休再亂言。”



    



    有個叫羅本的大臣站出來冷哼道:“哼,相國說得容易!現如今關中殘破零落,長安已是瓦礫之地,今棄宮室而就荒地,非所宜也。”



    



    此話一出,群臣沉默,心說這是哪裏跑出來的豬隊友?董卓派的托?



    



    再看董卓表情,一片鐵青,心說你這是睜著眼睛胡說八道!老夫在長安呆多少年了!長安什麽樣我不比你清楚?現在長安城繁華著呢!還瓦礫之地……瓦礫你個頭!



    



    長安城被燒成廢墟都是二百年前的事了,該重建的都早就重建起來了,也就是沒有重建皇宮而已!要照你說的,長安還是一片廢墟,那京兆尹是在廢墟裏辦公麽?曆朝皇帝年年前往長安廢墟裏祭祀宗廟麽?



    



    不長點腦子!就這德行,還來朝中做官?我手下小兵卒子都比你強!呸!



    



    當即下令把他轟了出去,而群臣則沒一個替他求情的。



    



    楊彪略過了這個小插曲,繼續勸道:“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願明公深思!”



    



    董卓聽到這裏也懶得反駁了,心說老夫隻是在通知你們,又不是來聽你意見的!當即氣道:“你敢阻攔國家大計麽?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沒等楊彪回答,太尉黃琬又開口了,他支持楊彪道:“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難道沒有道理嗎?”



    



    董卓氣得拔出腰間佩劍,眼看就要動粗。



    



    司空荀爽看了大驚,他今年六十多歲了,身體也不好,受不得刺激,生怕董卓在這裏就把他倆砍了,連忙上前打圓場道:“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勢也。”



    



    意思就是董卓您說得對,應該遷都沒錯,您就別動怒了。



    



    董卓這才稍稍消了氣,當即也不再跟他們廢話,省得他們再冒出什麽蠢言蠢語。即日罷楊彪、黃琬為庶民。而司徒一職,則改由王允擔任。然後徑直出了宮殿,反正該說的都已經說了,沒必要再跟蠢人浪費時間。



    



    他出門上車,發現有二人望車而作揖,董卓定睛一看,原來是尚書周毖和城門校尉伍瓊。心說這不是當初勸我放過袁紹的那兩個混蛋嗎?當初就是聽信你們讒言,才有了今天的禍事,你們不趁早躲起來,反而找shàng mén來了,來送死麽?膽子也忒肥了!



    



    於是麵色冷淡地問他們:“何事?”



    



    隻見周毖躬身行了一禮,微笑著說道:“今聞相國欲遷都長安,故來諫爾。”



    



    他自認口才非凡,來之前又早已打好腹稿,覺得自己肯定能勸動董卓不再遷都。



    



    董卓心說,你以為我還會像過去那樣聽信你們的?把我當傻子麽?大怒道:“老夫初始聽你兩個的,保用袁紹。現在袁紹已反,你們肯定是跟他一黨的!”



    



    周毖一捋胡須,微微搖頭,不緩不慢地說道:“相國此言差矣!昔日……”



    



    董卓此時正在氣頭上,哪有空聽他胡扯:“來人,把這兩個叛徒給我推出都門斬首!”



    



    周毖這下慌了,連忙叫道:“相國,你聽我解釋!”



    



    “老夫不聽!”



    



    “聽我解釋!”



    



    “不聽!”



    



    “昔日……”



    



    “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



    



    將兩人斬首後,董卓便下令遷都,限來日便行。



    



    --



    



    注:趙岑是羅貫中虛構人物。



    



    另外繼續吐槽下羅貫中,他在寫群臣勸諫董卓這段劇情上,錯誤相當集中。首先是誤把荀爽的司空寫成了司徒。偏偏楊彪此時也是司徒,羅貫中也這麽寫了,造成了兩個司徒同時勸諫董卓的場景。還有楊彪在勸諫時,隻在介紹遷都曆史時提了句關中在王莽時期被毀,黃琬隻是附議。而羅貫中擅自給他們改詞,讓楊彪說現在關中殘破,讓黃琬說長安現在是荒地。事實上長安早在東漢建立後就已經著手重建,昔日繁榮早已恢複。楊彪當過京兆尹,黃琬當過右扶風,他倆不可能不知道長安什麽樣。這明顯是羅貫中自作聰明給他加台詞,結果無意中把兩人給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