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渤海亂起
字數:8142 加入書籤
A+A-
再說袁紹那邊,先後安排了劉表和周昂兩手策略,都沒能對付了孫堅,反而還被他成功占據了豫州,簡直虧大發了!
最關鍵的是那個劉辯仍然毫無消息,孫堅也沒公然把他擺出來。整得現在很多人都開始懷疑劉辯這事是子虛烏有的了,甚至還有人說袁紹是嫉妒孫堅在討董之戰中表現搶眼,故而編了個謊言,故意抹黑孫堅。
簡直氣死袁紹了!
這時他手下的重要謀士逢紀走過來,勸解他道:“主公,何必憂慮那孫堅?那孫堅不過是得了個被廢棄的天子,現如今那劉辯也不過就是個弘農王而已!他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咱們就搶先奉天子以討不臣。到那時,他就算把劉辯擺出來,也不過就是個偽帝而已!”
袁紹深以為然,他想起了之前自己與謀士們的謀劃。
當時討董聯盟剛剛解散,自己作為盟主,實在想不通為什麽這場戰爭,明明自己是在興義舉,麾下諸侯又兵力眾多,人才也不少,為什麽最終會落得如此境地呢?
想了很久後,終於得出結論:那就是自己這次出師討董,名不正,言不順。
雖然打得是清君側的名號,但是曆史上打這個名號的大多是造反叛亂之輩。再加上後來對了對抗李儒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放出話來公開否認劉協的正統性。這樣一來,更不義了。
他把這個想法跟許攸一說,立刻得到他的響應,而後他便建議道:“既然主公要尋求大義,何不自己創造大義?主公正好可以用當今天子受董賊控製作為理由,另立新帝!而後讓他來下一道旨意,這義不就來了嗎?”
袁紹深以為然,之後又緊急從渤海召來了逢紀,逢紀在得知他們的想法後,亦表示讚同。經過一番謀劃之下,便決定擁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
逢紀說道:“主公,幽州牧身為名士,天下人皆知。名望著於四海。最關鍵的是,他跟那同在幽州的奮武將軍公孫瓚可是相當的不對付,咱們可以借這個機會拉攏他,然後用他的手搞定公孫瓚!”
許攸也補充道:“對對!那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主公您在之前也見識過,十分厲害。此人若是發展起來,對於主公您未來的大業不利啊!”
袁紹覺得自己這兩個謀士說得簡直太對了!果然是自己的良助!於是當即同意了他們的意見。
不過擁立皇帝這事,必須得有其他諸侯的支持,如果不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同,那麽這皇帝立了也是白立。
他首先問了自己的發小曹操,遭到了拒絕。不過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派人送信給其他諸侯,言曰:“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俊,欲共立為主。”
冀州刺史韓馥首先表示支持袁紹,而其他諸侯則有的支持,有的反對,其中明顯以反對者居多。
青州。
趙二此時正在家裏陪黛綺絲玩兒。
“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二個小孩梳小辮兒。
你拍三,我拍三,三個小孩吃梅幹。
你拍四,我拍四,四個小孩寫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個小孩敲大鼓。
你拍六,我拍六,六個小孩掰石榴。
你拍七,我拍七,七個小孩抓公雞。
你拍八,我拍八,八個小孩摘野花。
你拍九,我拍九,九個小孩交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十個小孩站得直。”
黛綺絲笑著對趙二說:“主人喜歡小孩的話,就多生幾個吧!”
趙二聽後大喜:“那麽我們現在就來造小孩吧!”說罷就欲撲上去!
“不要……”
正歡樂呢,忽有侍女來報:“大人,州牧府裏派人來了。說劉別駕有公事找您,請您過去一趟!”
趙二一聽是公事,不耐煩地揮手打發道:“讓那人回去告訴劉別駕,就說讓他自己看著辦就好!”
劉備雖然當了齊國相,但青州別駕的職位仍然兼任著,青州上上下下的大小事務,依舊被懶鬼趙二扔給劉備去處理。
此時的劉備正在看袁紹發來的信,一聽小吏回報,苦笑著對身旁關羽、張飛二人說道:“你們看吧,我就說他不肯過來!”
張飛不由罵道:“這個色胚老趙,肯定又在忙著玩女人!”
說著又一指劉備手上那個正欲拿來蓋章的青州牧大印:“你們看,現在誰更像是青州牧?”
關羽則感歎道:“唉,雙飛墮落了!”
劉備對他倆說道:“你們有空過去勸勸他,別老這麽沉迷聲色,現下天下大亂,很多事等他出主意呢!”
張飛一攤手:“沒用的,跟他說,還不如跟他夫人說!你看他哪次來,不都是去找他時恰好碰上他夫人張氏,這才說動的他。他就對其妻言聽計從!”
劉備隻得無奈道:“好吧,下次我親自去跟他說說!”
說罷又開始處理公務。
於是青州也拒絕了袁紹的提議。
袁紹不甘心,於是又寫信給自己的弟弟袁術,信中說:“現在長安那位‘皇帝’不是孝靈皇帝的兒子,所以我想效仿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馬虞為帝。”
袁術本來就恨袁紹,當然不會同意,直接以大義為名拒絕了。
袁紹又回信道:“先前我與韓文節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隻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麽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麵事之了。”
不想袁術回信說:“聖主聰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亂尚未厭,複欲興之。乃雲今主‘無血樁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為先。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門戶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
又曰:“‘室家見戮,可複北麵’,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誌在滅卓,不識其他。”
大意就是你不認劉協,我認!你不想著誅除董賊,光複朝廷,老想著立新皇帝幹嘛?我現在就一心想著打倒董賊……及其同黨劉表,心裏容不下其他事可以考慮!不像你,老想著割據北方,此舉……等同董卓!
氣得袁紹大罵,聲稱自己沒這個弟弟。
袁紹又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沒想到劉虞卻斷然拒絕,堅決不要當什麽皇帝。
還說:“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難,我受到國家重恩,未能為國雪恥。你們各自據守州、郡,本應盡心盡力為王室效勞,卻反而策劃這種逆謀來沾汙我嗎!”
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劉虞為了讓他們死心,還公開表示道:“你們要是再逼我,我就跑到匈奴那邊去喝西北風餓死!”
把袁紹搞的很沒麵子,最終隻得作罷。
就在袁紹準備先回自己的地盤渤海郡時,突然渤海郡那邊向他傳來消息:
海寇猖獗,寇略諸縣,數量已達十餘萬。之後結聯黃巾餘黨,圍攻渤海郡城。總數量已達五十萬。
袁紹一聽這數字,當即嚇得差點昏過去,心說十萬海寇也就罷了,全是剛剛放下漁網的漁民組成,沒什麽戰鬥力,我大軍過去還是能對付得了的。
關鍵是這幫黃巾賊……你們都是從地裏長出來的麽?怎麽動不動就冒出幾十萬出來,我渤海郡總人口才一百餘萬……還過不過了!
簡直太可氣了,自己為了天下大義,率領關東群雄去討伐董卓,前腳剛走沒多久,後腳老窩就讓黃巾給占了!
於是袁紹也不敢回渤海了,安心在冀州韓馥這做客。等著旁邊的誰有本事把他們收拾了。
反正這些黃巾賊是流動的,就算沒人打他們,也總會離開的,自己不急,嗬嗬嗬……黃巾我日你祖宗十八代!
消息傳到韓馥那,韓馥則兩手一攤,表示沒轍。這冀州的黃巾都盤踞在這邊不知多少年了,冀州這幾年不知換了多少長官,劉焉、皇甫嵩、公孫度、賈琮、王芬……也沒人能徹底根治這冀州的匪患。
別的不說,就這黑山賊,就從沒見誰把他們給收拾了過!
冀州既然不管,那麽就隻能指望青州的趙二或者幽州的劉虞、公孫瓚來管了。
消息傳到兩邊,趙二和公孫瓚居然都表示願意處理此事。這下袁紹可放心了,心說這種破事還是交給你們兩個軍功武夫來幹比較好!
這些黃巾賊,在袁紹看來,就是一群麻煩。但在趙二和公孫瓚看來,這可不是什麽麻煩,尤其對趙二來說,這是大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