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袁紹出兵

字數:7487   加入書籤

A+A-


    劉備軍雖然很想追上敵人,無奈部隊中步卒居多,而唯一的騎兵部隊的指揮官高順,則帶隊老老實實地跟在步卒旁。他沒有選擇拋下步卒單獨追擊,因為他知道對麵的敵人波才詭計多端,如果擅自發起追擊,很難保證不會中伏。



    



    於是乎追了好久也沒有拉近雙方距離的傾向。正當劉備準備就此放棄時,太史慈建議道:“此地乃是河間國,河間國國相為應劭,據說其頗有武略,何不向他求援?如果他能夠率軍出擊在前方lán jié,而我方在後方與其配合,來個兩麵夾擊,那麽敵人就很難逃脫了!”



    



    劉備頓覺有理,在稱讚了太史慈一番後,當即派偵騎快馬前往河間國國都樂成,前往聯絡應劭。



    



    很快,應劭那邊回信說,河間**力薄弱,守城尚且不足,無力出擊lán jié。婉言拒絕了劉備的邀請,劉備隻得放棄。



    



    劉備放棄了,公孫瓚可沒有放棄。他擁有強悍的騎兵部隊,根本不怕波才玩什麽詭計埋伏,徑直追擊,很快就在河間國與西麵安平國的邊境地帶追上了這支潰逃的黃巾軍,當時他們拋棄輜重,正準備渡河。



    



    關羽的水軍隻在渤海郡各河道huó dòng,並沒有來河間這邊,自然沒能阻攔他們。



    



    公孫瓚看到此景後,沒有立即發起攻擊,而是狡猾地等他們過河到一半時才出擊。當即大破敵軍,殺死、俘虜無數,車甲財物更是得了不少。



    



    然而一經審問之下,得知他們這支部隊隻是波才放出的疑兵,真正的波才所部已經中途改道向南,去了兗州方向。



    



    冀州,魏郡。



    



    之前袁紹準備回渤海時,途經魏郡,在聽說渤海黃巾亂起後,就不再前進,停留在此觀望。



    



    不過袁紹也沒閑著,他一直有派人去偵查渤海那邊的動向,想著等黃巾一被擊退,自己再回去收拾爛攤子。



    



    然而打探來打探去,得到的消息都是雙方在南皮縣內陷入膠著,那公孫瓚號稱自己打了無數勝仗,劉備也聲稱自己已經扭轉局勢,然而黃巾軍依然牢牢地包圍著南皮城。



    



    故而袁紹也隻得繼續停留在此不動。



    



    袁紹不動,曹操自然也跟著不動。他現在算是袁紹的麾下,袁紹要回渤海,自己自然也要帶隊跟著。



    



    曹操不知道袁紹的打算,原本以為他隻是在此臨時休整一番,等休整好了再回渤海去平叛。為此曹操還對任峻誇獎了袁紹幾句:“袁本初也頗有大將之風嘛!知道謀定而後動的道理。”



    



    任峻才不這麽看,他嗤笑道:“哼,我看他袁紹分明是怕了,被區區黃巾嚇得連老窩都不敢回去了!”



    



    曹操反駁道:“哎,這麽說就不對了。本初跟我是總角之交,我看著他長大的,他不是那種無膽之人!”



    



    任峻一聳肩:“明公若是不信,可親自過去問問他,一問便知!”



    



    曹操為了讓他服氣,於是親自過去求見袁紹,一見到他,便問道:“現如今渤海淪陷,本初可做了什麽出戰準備?是否需要操出力?”



    



    不想袁紹卻歎了口氣,告訴他自己壓根沒打算出擊,就等著看公孫瓚和趙二他們的表現了。



    



    曹操大為驚訝,沒想到還真讓任峻給說中了!他不由苦勸道:“本初啊,這渤海郡可是咱們的根基之地啊!現如今渤海有難,正是本初大顯身手,揚威中原的大好時機。怎可把這種機會拱手讓於他人呢?本初若是繼續按兵不動,待到趙二他們把匪患平定了,到那時外人會怎麽想?他們會想你袁本初連自己地盤都守不住,隻能靠外人幫忙,介時本初你威信盡掃,又談何南向以爭天下?”



    



    曹操也不願意看到袁紹威信掃地,如果那樣了,投靠他的自己也不會有好日子過。故而曹操極力勸諫袁紹出兵收回自己地盤。



    



    袁紹歎了口氣,道:“孟德所言,我又何嚐不知!隻是……唉!”



    



    曹操就奇怪了,既然道理你都懂,還歎什麽氣?“本初帳下皆英俊人士,文有逢紀、審配、許攸、荀諶等,武有顏良、文醜、高覽、淳於瓊等。破區區黃巾,豈不如探囊取物一般?為何要逡巡不前呢?”



    



    許攸正好也在,便對曹操解釋道:“孟德不知,袁將軍本來是打算進軍渤海的,隻是那韓馥克扣我軍糧草,現在我軍口糧不足,不得不駐守原地以節約消耗,又談何發兵征討?”



    



    軍隊在原地駐守時,跟出外打仗時,對糧草的消耗程度是不同的。大軍一動,糧草耗費頗巨。現如今袁紹軍的糧草gòng yīng均由韓馥所tí gòng,而韓馥卻隻肯tí gòng給袁紹軍原地駐守時所需的糧草份額,拒絕多給。



    



    袁紹也去找過韓馥,結果韓馥居然不肯見他。派人問詢,也隻推說他糧草也不多,現在給的這些已然是強行擠出來的了。



    



    袁紹當然不信,冀州人口(號稱)千萬,天下最富,難道給自己這一郡之兵tí gòng點糧草都給不出?



    



    韓馥也知道他不信,便告訴他說,韓馥手下有一員重要的大將,名叫麹義,最近因為對自己不滿,而宣布叛亂了。麹義所部這段時間攻打郡縣,占據了好大一塊地盤。



    



    韓馥派兵前去征討,反而遭遇大敗,被奪去、毀壞糧草無數,所以他現在的狀況,比起袁紹來也沒好哪去!



    



    這事倒是真的,袁紹也知道。之前他接到消息後並沒有在意,因為他不想管這個,畢竟他自己的地盤還在鬧黃巾,哪有心思替韓馥操心。然而現在韓馥居然以這個借口來克扣他糧草,實在是令袁紹氣憤不已。



    



    對此,曹操也沒有什麽好辦法,隻能跟著歎氣。



    



    這時候,逢紀來求見,袁紹趕忙讓他進來。而後不等他開口,先問他道:“元圖可有什麽對策了?”



    



    逢紀先搖了搖頭,看到袁紹一臉失望的表情後,微微一笑,安撫道:“徹底解決問題的對策,紀尚未想出,不過撐過眼前的對策,紀倒是有一個。”



    



    袁紹這才轉憂為喜,隨即氣道:“哎呀,元圖啊元圖!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有心思戲弄,快快講來!”



    



    逢紀便建議道:“主公若要軍糧,不必非得依賴那韓文節。主公可多聯絡地方世家,爭取他們支持,以求他們tí gòng些許糧草。”



    



    袁紹歎了口氣,道:“這個我也並非沒有試過,但是這些世家答應tí gòng給咱們的糧食也有限,根本不夠大軍出征之用。”



    



    逢紀便繼續道:“正因為有限,紀才說隻能撐過眼前。主公可先跟他們把這批糧草要過來,雖然這額外的糧草不足以支持我軍全部參與渤海之戰,但若是主公隻派其中少量精兵前往渤海郡,打幾場小戰鬥,還是足夠的。”



    



    “主公沒必要去消滅黃巾匪寇全部,隻需要做個姿態即可。您派兵出擊渤海之舉,不在於立下多大戰功,隻需要以此來告訴天下人,您沒有拋棄渤海,並沒有放棄渤海的子民。如此可保主公聲名不損。”



    



    袁紹想了想,確實如此,於是照做。



    



    籌集到糧草後,袁紹派遣顏良為先鋒,率軍五千前往渤海方向進發,首先進入了旁邊的甘陵國。



    



    另一方麵,平原國那邊宗寶剛剛剿滅了國內的黃巾殘餘,忽然聽聞旁邊甘陵國出現了一支黃巾大部隊,造成不少流民從西邊湧入平原國。於是上報給了劉備和趙二。



    



    趙二自然不管,而劉備則猜測那很可能是波才的部隊,當即派太史慈率精兵前往甘陵lán jié。



    



    公孫瓚從劉備那裏得知消息後,亦準備南下,隻不過他卻遇到了一個難題。



    



    也是糧草的事。



    



    公孫瓚的部隊是從幽州過來的,之前在渤海郡作戰時,其糧草是由幽州那邊tí gòng的,因為兩地相鄰,故而運輸起來很方便,沒有太大問題。



    



    而當他追擊黃巾餘部到達河間國後,糧草運輸方麵就很成問題了。運輸距離加大了,而渤海郡內則早已被黃巾賊們禍害得滿目瘡痍,很難就地取得補給。



    



    現在又要南下甘陵國,這後勤運輸就更成難題了。



    



    於是公孫瓚便盯上了河間國的府庫。他心想,之前我率軍來到你們河間國,替你們消滅了那麽多黃巾餘黨,保你們一方平安,你們怎麽也應該對本將軍表示感謝,進而tí gòng些糧草支援一下吧?



    



    於是便派人去聯絡河間國國相應劭。



    



    不想這個在公孫瓚看來十分合情合理的要求,卻被應劭一口拒絕了。應劭聲稱國內遭到黃巾賊寇破壞,他需要拿府庫裏的糧食來賑濟災民,實在無力為公孫瓚tí gòng軍糧。



    



    公孫瓚痛罵了一番這個摳門鬼後,正準備另想辦法。這時手下人卻來報,說河間國派出了一個小吏前往西南方向,因為此人表情有異,在經過白馬義從身旁時總是不住拿眼睛偷看他們,鬼鬼祟祟的。故而他們擅作主張將此人拿下了。



    



    經過審問,得知此人是應劭派往長安的使節,是向長安送奏章的,應劭特意囑咐他小心公孫瓚的人,千萬不要被他們逮到,故而他才忍不住總是偷看。



    



    公孫瓚拿過奏章一看,發現上麵寫著近期河間國內來了數萬黃巾匪寇,而河間國相應劭則糾集國內眾文武,主動出城剿殺蛾賊,經過多番血戰,大破匪軍,前後斬首數千級,獲俘虜老弱萬餘人,輜重二千兩,賊都退卻,郡內得以安寧。



    



    隻是……通篇奏章裏麵沒提公孫瓚半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