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登琅琊台
字數:8275 加入書籤
A+A-
糜家需要補齊它缺少的那塊蛋糕,而趙二的選擇有兩個:從管氏商會裏分出一塊蛋糕給糜家,或者想方設法去幫糜家奪回他原先那塊蛋糕。
讓樂毅去出血,割他的蛋糕送給糜家,這是樂毅不願意看到的,同時也是趙二不情願的。這個肯定不是最優先的選擇。而把糜家失去的蛋糕奪回來,同樣不是容易的事情。
奪回糜家蛋糕的方法有兩個:一為出兵兗州,將濟北郡和博平縣攻下來,或者以出兵為威脅逼迫劉岱取消針對泰山郡的貿易限令。
二則是允許糜家商隊借道青州,從青州這邊抵達冀州貿易。
對於趙二來說,現在出兵兗州可不是什麽好時機。雖然現下群雄並起,漸漸開始進入了互相廝殺的階段。但那也不代表你可以隨便動手想打誰就打誰了。
至少,你得有個說得過去的戰爭借口。在勢力數目越多的時候,戰爭借口越是重要。曆史上曹操要打徐州,還得以為父親報仇的名義呢!
戰爭借口這玩意,可別以為隻是一塊掩蓋私欲的遮羞布。對於有些人來說是遮羞布,而對於一個明智的諸侯來說,戰爭的“正義性”非常重要。
就拿三國時期來說,曹操為什麽非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因為他有了天子之後,就有了大義名分。這大義不是給普通百姓看的,也不是給那些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聽的。而是給那些世家大族,那些敵我雙方陣營裏的官員聽的。
像荀彧那種王佐之才為了大義而竭力輔佐曹操這事就不多說了。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戰了。你看官渡之戰雙方進入對峙階段後,曹操是處於各方麵都不利的狀況的。兵力不占優,糧草告罄,戰略上被壓製,謀士們的計策也難以發揮……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手底下的官員還在堅持咬牙支持曹操,沒有選擇叛變。雖然有不少人偷偷寫信給袁紹表示投靠之意,但那也隻是給自己留條後路而已,並沒有真的投靠過去。
反觀袁紹那邊呢?明明占據優勢,許攸卻要叛變袁紹去投曹操,這是為何?
有人說許攸跟曹操有舊,但他跟袁紹同樣有舊。烏巢守將無能守不住,但是你許攸不去跟曹操告密,曹操哪裏會知道?審配逮捕了許攸家人,許攸是生氣。但是那也等同於把許攸家人變成了人質,你這一叛變,那家人就不是關押那麽簡單了,而是死定了!如果許攸不叛變,憑著他跟袁紹的關係,huó dònghuó dòng,未必就不能把家人放回。以後再找個機會報複下審配就好了,何必要投敵?
烏巢之戰後,袁紹方將領更是相繼開始倒戈向曹操。
你說之前曹操糧食早沒了,沒有曹操將領倒戈袁紹,為啥袁紹一沒糧了,袁紹將領立刻就開始倒戈曹操了?
一切的一切,隻有一個原因,因為曹操是正統,有大義名分!故而那些袁紹的部下投靠曹操,投靠得心安理得,毫無愧疚感。因為他們是投靠朝廷,是反正,而不是叛逆。名聲不損。
這是真正天下人所認同的大義才有的效果,隨便編出來糊弄小孩的借口,也就隻能糊弄小孩了,起不了絲毫作用。
即使是劉岱殺橋瑁,還得找個借糧不給的借口呢。畢竟刺史向轄下太守要糧食是正當要求,隻不過借糧不給這種借口隻能允許你強行征用東郡的糧草,不足以讓你殺橋瑁。故而引得兗州各地紛紛起兵反抗,甚至連豫州的魯國都參與其中。
若是劉岱沒幹這事,兗州境內如果有人膽敢起兵攻擊劉岱,那陳留張邈、東郡橋瑁、山陽袁遺、濟北鮑信等人,都會紛紛出兵幫助劉岱鎮壓,而不是閉門自守,甚至逃遁出境。
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你讓趙二現在出兵兗州,以什麽借口?為橋瑁fù chóu?天下人都知道你趙二跟橋瑁沒有任何交情,為他報仇純屬強找的借口!你若說是出於義憤要去懲罰劉岱的不義,那你早幹嘛來的?劉岱剛殺橋瑁時你不動手,現在黃花菜都涼了你出兵了?
反對劉岱對商人課以重稅?更是笑話!劉岱身為兗州刺史,對進入境內的商人收多少稅是他的權力,關你趙二p事!
既然兗州這條道走不通,那就隻能讓糜家商隊借道青州了。不過這事也不是可以簡單答應下來的。
以往糜家走兗州去冀州,因為各種限製,每次貿易獲取的利益算不上太多。故而就隻有一支商隊進行這項任務。
一支商隊所能攜帶的貨物量很少,所以不會影響青州與徐州的貿易。要知道,青徐兩州之間的貿易,可不單純隻是交換這兩州的物產而已!
徐州會將南邊揚州、西南豫州貿易來的商品,轉手賣給青州。而青州同樣會將冀州、幽州的貨物轉手賣給徐州。
糜家直接從冀州貿易來的貨物,跟青州tí gòng給徐州的冀州商品比起來,不過九牛一毛而已。但若是允許糜家自由地通過青州去跟冀州貿易,而不課以重稅的話,糜家顯然肯定會擴大這支商隊的規模,或者派出更多的商隊去冀州貿易。
這就間接影響了青州的利益。
無論趙二選擇怎麽解決糜家的問題,自己想一點血不出是不可能的。於是在趙二猶豫了一會兒後,對糜竺說道:“子仲啊,這事本官需要回去好好籌劃籌劃。”
與其說是籌劃,倒不如說是與管氏商會的人一起來談。
糜竺點點頭:“當然,此等大事確實需要慎重考慮。”
趙二略一思慮,而後對糜竺說道:“這樣,子仲你派個能代表你們糜家的人跟本官回青州一趟,到那裏我們再細談!”
糜竺身為別駕,一般沒有大事是不會隨便離開徐州的。故而趙二讓糜竺另派人跟他回青州。
聽到這裏,糜竺不知為何忽然苦笑了一下,而後答複道:“好,竺會派人跟大人一起回去的。”
事情談完後,趙二也沒心思繼續在陶謙這裏蹭吃蹭喝了,在又吃了陶謙一頓送行大宴後,帶著那個糜小白臉踏上了返回青州的道路。
路上趙二對他調侃道:“糜……小子,看起來你族兄糜竺很不放心你外出啊?”
從糜竺口中得知,這小白臉跟糜竺是同一輩的,雖然兩人年齡相差很大。
而糜白臉也放棄了讓趙二記住他的名字,拱手回道:“畢竟吾尚未及……弱冠,兄長不放心也很正常!”
趙二嘲笑道:“弱冠?哈哈,你若是女子,及笄的年齡也沒到吧?”
說到這,趙二忽然好奇心起,瞟了眼他的脖頸處……哦,有一點喉結。
呸!惡心的臭男人!
糜白臉沒有回應他這個無聊的話題,而是轉而邀請道:“趙州牧難得來一趟徐州,不如在此看看風景如何?”
趙二想了想,答應道:“好啊,反正不急!”隨後問道:“徐州這邊有什麽必看的風景嗎?”
糜白臉答道:“徐州這邊的名勝很多,而在北部,最有名的無疑就是琅琊台了。”
琅琊台為不知多少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裏,傍濱巨海”,其“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裏”。當下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三個層次,遞級而上。
周代初期,薑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曆代有許多帝王來這裏祭祀四時主。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
秦始皇三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三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朝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rì běn啟航地,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地方。所以,琅琊台猶如一部厚重的曆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
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與大海碧波驚濤,和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使遊人歎為觀止。
趙二此刻登山望海,看到一塊碣石後,忽然詩興大發,詠誦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糜白臉聽後讚歎道:“真是一首好辭!這是大人所作?”
趙二哈哈一笑,答道:“不是,此乃曹孟德之作。”
他才不屑於去抄詩,雖然曹操作這首《觀滄海》是多年後的事情了。
糜白臉點點頭:“早聽聞曹孟德文采斐然,果然如此!而大人在此刻詠出此辭,想來大人的內心想法、誌向,與曹孟德創作時,是一樣的!”
趙二高興地拍了拍他後背:“你很懂我嘛,小子!哈哈哈……”
其實趙二哪有曹操那種偉大誌向,他不過是隨口背誦而已。甚至連《觀滄海》裏到底表達了曹操什麽誌向,趙二也不了解。
趙二在穿越前,那些什麽唐詩啊、宋詞啊、元曲啊……他才不像其他穿越者那樣記得那麽清晰。他平時對古詩詞也沒有任何興趣,更不會閑得蛋疼去背它。也就是上學時老師要求背的那些詩詞裏,他記得少數幾首罷了,什麽“床前明月光,地上鞋兩雙……”
唯獨曹操的兩首詩,《觀滄海》和《短歌行》他記得。
然而記得這玩意,對於穿越後的他來說,毫無卵用。別的穿越者一穿越後,抄上一首詩後,立刻名聲大噪,聲名鵲起。再抄上幾首,就名聞天下,成為無人不知的大才子大詩人了。
而趙二這貨……先不說他對抄詩這事極為反感,就算他性情大變,徹底不要臉了,硬說《觀滄海》是自己作的,也沒人會相信。畢竟趙二沒啥文化,天下皆知。
正當趙二準備再謙虛幾句時,糜白臉忽然望向遠處:“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