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下邳闕宣

字數:7616   加入書籤

A+A-


    袁術想得很美好,隻是他不知道自己這幫盟友有多坑。那趙二倒是能拿出五萬人來,但是這五萬都是分散在兗州東部各處,忙著搶錢搶糧搶娘們,根本沒打算參戰。



    



    至於那於夫羅和黑山軍……數量是有,但於夫羅的是殘兵敗將,黑山軍純粹來趁火打劫的,壓根打不了硬仗。



    



    陶謙號稱兩萬,實際上兵力也就數千,而且裏麵大部分人壓根就不是徐州的正規軍,而是一個名叫闕宣的人的部下。



    



    闕宣是徐州下邳郡一個大戶,因為平時喜歡結交豪傑,仗義疏財,得了個“及時雨”的綽號。他這人平時沒別的愛好,就是喜歡研究些風水、算命的學說,看看《石包讖》什麽的。某一天他在研究《春秋讖》時,看到裏麵有一句話為:“代漢者,當塗高也。”



    



    他研究了半天,也沒想通“塗高”是指什麽。這時從他家附近路過一名看起來有些妖異的道人,闕宣覺得修道之人整天研習經典,應該會懂得多些,於是便湊過去請教他。那妖道聽後想了想,忽然詭媚一笑,告訴他:“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



    



    說完也不多解釋,走了。



    



    闕宣大驚,心說這不就是預示我闕某人要取代漢室,當皇帝了?



    



    越想越覺得可信,於是便聯絡鄉黨,糾集了一百零七個兄弟,號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自己則改綽號為“呼保義”,占據一座山頭,立上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公然起兵造反。



    



    還別說,這“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號召力還真大,瞬間便聚集了近萬人支持他。



    



    徐州境內除了這等事,身為刺史的陶謙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當即派曹豹率軍去平叛。結果曹豹無能,居然屢屢失利,更有一次率軍乘船渡過湖泊時,被對方水賊鑿穿了船,成了俘虜。



    



    不過闕宣卻並沒有殺他,反而把他放了。這闕宣雖然聽信讖語,但人卻不傻,頭腦也是清醒的。知道自己與陶謙實力差距大,此時同陶謙對抗並不明智。於是便讓曹豹傳話給陶謙,聲稱自己並無意取代陶謙的位置,他的目標是整個天下,希望陶謙能與他hé píng共處。如果陶謙需要,自己願意與他聯手掃平外患。



    



    陶謙想了想,覺得這闕宣跟以往那些土鱉造反者似乎不太一樣,於是便跟糜竺、陳登等人商議,詢問他倆意見。



    



    糜竺首先分析道:“主公,闕逆烏合之眾,戰力不堪。先前能勝曹豹,不過以詐取勝,實難長久。而且自從他俘虜曹豹之後,聲威大漲,每日裏投靠他的人越來越多。這麽多人每日糧草消耗甚大,偏偏他又不是流寇,無法去較遠地方劫掠,時間久了,人心必然分散。想來他也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提出要與主公您和談的吧!”



    



    陶謙點了點頭,覺得糜竺確實有才,能夠從後勤角度分析出事情因果。



    



    隨即又看向陳登,陳登想了想,建議道:“既然闕宣有談和之心,那我們不妨就因勢利導,讓他為我們所用!我們可以招安他們,以tí gòng給他糧草為條件,讓他向我們宣誓效忠。當然,為了表示誠意,我們可以允許他保留部眾,聽調不聽宣。”



    



    陶謙皺了皺眉:“效仿臧霸他們那樣嗎?”



    



    本來徐州有一個臧霸就夠他頭疼的了,要是再來個闕宣,那日後肯定還會冒出更多起兵造反之人,欲要效仿。到時候,徐州內部山頭林立,那徐州還是自己的麽?



    



    陳登微微一笑,搖頭道:“那倒不會。臧霸等人有功於徐州,而且手下也頗有些人才,故而才能得到陶府君如此優待。而闕宣嘛,就差太多了!我們可以先麻痹其心,而後讓他去與外敵消耗,待到他實力削弱之後,我們再吞其部眾。而後如何處置他,就完全由咱們說了算了!”



    



    陶謙稱讚道:“元龍大才!”



    



    遂依計施行。



    



    闕宣那邊聽到了陶謙提出的條件後,果然中計,同意了招安。



    



    正好趕上袁術要討伐兗州,陶謙便派他帶領本部參戰,還特意命他迂回到東郡北部的發幹縣,為的就是借曹操之手來消耗闕宣的力量。



    



    再說曹操這邊,他正跟自己麾下的智囊團們分析目前情況:



    



    荀彧首先分析道:“主公,原本我軍在剛破兗州黃巾時,擁眾十萬。但是現下目前我軍所能調集的,隻有步軍三萬,騎兵五千,均屯集於東郡。這些都是我軍中的精銳。另外在其他郡國的部隊,由於時間倉促,暫時無法召集過來。”



    



    曹操擺了擺手,道:“無妨,我三萬精兵,足以破袁術十萬草芥!”



    



    戲誌才笑了笑,道:“確實如此。那袁術也是愚蠢,雖然盟友不少,但是卻沒能發揮盟友多的優勢。青州趙二因與主公聯姻,故而不會出力作戰。陶謙派出的部隊雖然采取了迂回策略,但卻讓部隊陷入了我方與袁紹兩方夾擊的局麵。於夫羅和黑山軍本來可以分作兩路襲擾的,卻被袁術集中在了他身邊,生生把三路大軍變成了一路。如此一來,我們就隻需要專心對付一個方向即可。”



    



    陳宮匯報道:“主公,袁紹那邊已經傳來消息,說他們暫時沒有能力抽調部隊來與袁術作戰,隻能支援少量部隊去牽製住陶謙所部而已。”



    



    程立冷哼道:“哼,那陶謙的部隊已經查明了,隻有數千烏合之眾而已。這袁紹還真是‘可靠’啊!”



    



    曹操搖頭道:“袁本初最近新敗,手裏兵也不多,肯出兵就已經不錯了,不能強求。”



    



    陳宮又匯報道:“可喜的消息是劉備那邊已經聯絡上了,他們已經答應會按照原本約定好的,隻劫掠,不參戰。”



    



    曹操點點頭:“嗯,畢竟已經結親了,這點麵子他應該還是給的。”



    



    “唉,可惜這個親家也就隻能做到這份上了,什麽時候他不來劫掠就好了!”



    



    荀彧笑著解釋道:“嗬嗬,事情不能這麽看。他現在劫掠兗州東部,說明這塊地盤他還不想要。隻有他把一塊地方當成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才會選擇劫掠。什麽時候他不劫掠了,反而危險了。因為那就代表他想吞了這塊地盤了!”



    



    “原來如此!”



    



    曹操問道:“現在袁術屯軍封丘,不知咱們應該在何處與其交鋒?”



    



    戲誌才看了看地圖,而後指了指陳留郡北部的一個地方:匡亭。



    



    匡亭位於陳留最北麵的長垣縣內,過了這裏,便是東郡了。



    



    曹操看了看其他人,他們也覺得這地方合適。於是曹操一拍案幾,意氣風發地下令道:“很好,傳令下去,兵發匡亭,討伐袁術!”



    



    而袁術這邊,接到曹操開始出兵匡亭的消息後,便意氣風發地問手下眾人:“誰與本將軍做先鋒,前去匡亭討伐逆臣曹操?”



    



    手下大將劉詳當即出列道:“小將願往!”



    



    袁術一看,喲,這不是那個跑步很快,還擅長跨欄的劉詳嗎?於是同意道:“好,就你了!我分你一萬兵馬作為先鋒,前往匡亭,給我打一個頭彩出來!”



    



    “是!”



    



    就這樣,192年過去了,進入了193年。



    



    豫州沛國。



    



    袁遺此時的境遇非常慘,他衣衫汙濁,頭發散亂,身邊隻有少量隨從,正在逃亡中。



    



    他自從進了豫州後,就接連遭到追殺,這裏麵既有袁術的刺客,也有孫堅的豫州官軍,更有原本就仇視袁家的老仇人。



    



    昨夜他本已歇息下來,卻被人半夜突襲,慌忙逃竄至天明,才擺脫了追殺。此刻又累又餓又冷,別提多遭罪了!



    



    正當他打算找個避風處先休息一下時,一聲如同追命亡魂的話語傳了過來:“伯業兄,群在此恭候多時了!”



    



    袁遺抬頭一看,麵前正是孫堅麾下重要的謀士——陳群陳長文。



    



    此時陳群身邊跟著一支軍隊,正擋在他麵前。



    



    袁遺苦笑了一下,心知逃是逃不了了,便勸道:“長文兄,此事本為我袁家內部之爭,汝主孫文台何必要攙和進來?不如放過在下,待在下赴任揚州之後,定有重禮相謝!”



    



    陳群搖了搖頭,道:“吾主孫將軍與袁術乃是盟友,盟友之命,可不好拒絕啊!況且等伯業兄掌握了揚州之後,難道會跟袁本初翻臉不成?如果不翻臉,那最先遭到威脅的還是我家主公,揚州與荊州兩麵夾擊之下,孫將軍可吃不消!所以,伯業兄還是束手就擒吧,由我們轉交給袁術的話,至少可以保證你路上的安全。至於見了袁術之後,想來他念在同族之誼,應該不會太過為難伯業兄的。”



    



    袁遺無奈,隻得認命,乖乖地上前被軍士製住。



    



    沒想到陳群並沒有就此帶他離開,而是又大聲喊道:“躲起來那位朋友,也現身吧!”



    



    袁遺一驚,心說這裏還有別人嗎?



    



    隨後一名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從樹後走了出來,拱手道:“潁川郭嘉郭奉孝,見過陳別駕。”



    



    --



    



    關於闕宣這人的記載,史書上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資治通鑒》記載為闕宣舉事反叛,而後立刻被陶謙平定。《三國誌》的說法則是他舉事後,與陶謙聯合起來寇略兗州,在這個過程中,被陶謙吞並部眾並殺害。而根據闕氏族譜記載,說此人在獻帝時擔任過下邳太守,之後又調任長沙當太守,並沒有死。本采用《三國誌》的說法。至於什麽及時雨、呼保義、107兄弟、替天行道……惡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