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豆腐橋

字數:4021   加入書籤

A+A-


    三叔公聽到這兒,已是如癡如醉!想自己活了七十幾歲,也算見多識廣了,可象這幾天的事情,那是見所未見;又象這位年輕道士談起的故事,也是聞所未聞。於是又命家人換了壺新茶,這一老一少,一個願講,一個願聽,甚是投機。張三豐呷了一口熱茶,接著說道:

    慢落到地麵,坐下調息,將三顆內丹盡數消化融合,一個大周天圓滿後,太陽都落山了。我收功一看,已是暮色四合。但是奇怪了,眼前景物竟然十分清晰,而且望出十裏開外也能明察秋毫!心想這該“我見那老雕回去了,也就慢是老雕內丹之功吧?

    於是,便起身回家,這忙乎了一天,粒米未進,也有些餓了,該回去弄點吃的了,嗬嗬!

    “就這樣,我這陰差陽錯的,就平空得了些本事,嘿嘿!”

    三叔公撫掌叫好,又為他斟滿了茶,二人又敘了一會兒,這才各自睡下。

    到了第二日,太陽已升起三竿,卻還未見道士起床,三叔公備好了酒菜,便去叫醒他。可是一敲門,門應手而開,卻不見人,隻見牆上有字一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三豐謝過,後會有期!

    老人唏噓不已,知真人已去,也無可奈何……

    一場災難終於結束,村民們又恢複了往常的生活。就有一樣變了,就是當天屠龍的深潭,變成一片血色,一直下延數裏。說也怪,那水舀起一看又無異,水底石頭也不是紅色,可在那一河段,卻呈血紅。而那個水潭,從此就叫作“殺龍潭”。

    明初,天下大定,人心思安,太祖亦為了安撫民心,輕瑤薄賦。神州大地一片生機。播州府,知府胡親仁,是恩科進士而受命知播州。新官上任三把火,這胡知府,既受皇恩,不敢懈怠。為了治理好這一方水土,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播州城中那一河分隔的問題解決了,這就得架一座橋。可是,這天下初平,百廢待興,朝廷及州府都拿不出銀子,他得自己想辦法。於是就出了榜文,向民間募捐。另外就逐一拜訪當地鄉紳,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然而,戰火初歇的時節,誰也拿不出多少錢來,三個月過去了,才籌到不足一千兩白銀,尚差的遠呢!

    胡知府為此一籌莫展,夜不能寐,茶飯無味。眼看居民們靠小船來往,大不方便,自己身為一方父母,卻毫無辦法,甚是焦急。著急也不是辦法,這天正是端午,人們都去河邊看龍舟賽,他也逛了出去。心想順便親親民,好拉近官民距離,為他行政帶些方便。然而,一看見那暴漲的河水,就又鎖緊了眉頭,不得開顏。就在胡知府打算回府的時候,忽見一個中年道士,向他施了一禮,口喧:“無量天尊!大人,貧道這廂有禮了!”胡知府還了個禮。

    “道長有何見教?”

    “回大人,貧道見大人悶悶不樂,不知所愁何事?看看貧道能幫上點忙?”

    “多謝道長!下官確有難處,可是道長恐怕也幫不上忙啊!”

    說罷又是一聲長歎。

    “大人不妨說說看,或許貧道能幫上一二也不一定呢!嗬嗬!”

    胡知府聽得此言,心下也覺一寬,想自己的事雖不是他一個出家人能解決的,但是也許人家能幫忙想點辦法也未可料。便道:

    “敢問道長,如果差錢,該怎麽辦?”

    道士一笑道:

    “大人要錢做什麽?”

    “修橋!”

    “哈哈哈哈!修橋有何難?貧道有辦法助大人一臂之力!”

    “真的?”

    “當然!”

    “如何幫我法?”

    “大人手上銀子可夠開匠人工錢?”

    “工錢夠了,就是采運石料的費用沒著落。”

    “石料包在貧道身上!”

    “當真?”

    “當真!”

    “那就君子一言!”

    “快馬一鞭!”

    胡知府大喜,便邀請道長到府上作客,道士大笑道:

    “貧道閑散慣了,大人的府上諸多不便,就不去了!明天就去采石料,大人隻管開工吧!”

    說罷轉身去了。

    胡知府忙喊:

    “這未請教道長尊號?”

    “張三豐!”

    聽得這三字時,卻已不見了道士人影。

    知府恍恍惚惚如做了一場夢,回到府中,仍然心下嘀咕不已。好吧,就看他來日有啥動靜……

    第二天,知府剛一點過卯,就帶人出巡,想看看昨天那個張三豐有沒有食言。

    剛一出街,就見到人們紛紛往後山湧去。便亦往後山去看發生了什麽事。

    到了後山,隻見人潮湧動,好不熱鬧!

    而在後山絕壁處,有一隻碩大的金鍾懸掛著,而山前有一個道士正在大聲向人們喊話:

    “鄉親們!貧道懸金鍾一口於此,希望大家從山前開鑿石頭,鑿出一條路來,誰先到達,金鍾就歸誰!”

    眾人聽了,齊聲叫好!都爭先恐後去拿來鐵撬大錘等開鑿工具,拚命開鑿起來!知府見此情形,高興萬分!便命工匠們把鑿出的石頭運往河邊,開始動工。

    話說那金鍾掛在那兒,看似不遠,可是卻天天鑿都總是有那麽點距離,總夠不著。而石頭卻源源不斷的被鑿出來。如是過了一個月,任你怎麽賣力,總夠不著金鍾,它似乎每天在往後退。人們終於泄氣了!罵那臭道士是騙子,不鑿了!

    這下麻煩了!修橋的石料尚不夠哇!怎麽辦?胡知府找到了張三豐,商量對策。張三豐對知府悄悄耳語了一陣,胡知府將信將疑的點了點頭道:

    “行!沒問題!”

    胡知府立馬鋪紙揮筆,寫了一紙榜文,大意是慶賀建橋竣工,特向每戶人家募豆腐一包,希望廣大百姓如數上交……

    百姓們見橋就快修成,也歡欣鼓舞,都高高興興磨了豆腐向知府衙門送去。張三豐命人將豆腐全部抬到橋工地上去。隻見他把一包包豆腐往橋的殘缺處補了上去,很快,就都補好了。眾人一片嘲笑聲中,卻又見他用拂塵一揮,一道銀光閃過,轉眼間,豆腐已變成了石頭!而縫隙間尚有豆腐水淋漓流滴!再看道士,卻已不見了蹤影!胡知府見狀,也驚奇不已!便長跪於地,向空叩拜張真人,眾人也跟著跪謝。

    由於這座橋用了豆腐才最終修成,因此人們就稱為豆腐橋。至今橋上還有包豆腐帕子留下的細紋。

    而當初懸掛的金鍾,卻變成了一砣石頭,形如鍾狀,至今仍在後山。

    張三豐這一去又到哪兒了呢?他還幹了些什麽呢?我們繼續尋蹤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