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7章:熙寧三舍人
字數:3554 加入書籤
李定被人罵做‘不守母孝、禽獸不如’,頓時氣得原地跳了起來,若不是在朝堂之上,隻怕已經撲過去要手撕司馬光了。
“司馬光,你個老匹夫,莫要血口噴人!”
“我是不是血口噴人,你李定心裏沒點數麽?現如今,不隻是我汴京百姓質疑,整個秀州以至江淮地區都在議論,說你母親仇氏過世,你卻不願辭官‘丁憂’,甚至還故意隱匿不報。你說說,你還是不是人!”司馬光一臉大義凜然,懟完李定之後,當即衣衫一撩,跪在了神宗麵前
“聖上,李定失德、禽獸不如,臣請罷其‘諫官’之職!”
“下官冤枉啊!聖上……,”李定當即也跪了下來,連番磕頭,“下官自幼過繼,確實不知仇氏是我生母啊,請聖上明察!”
“胡說八道,還敢狡辯!”豈知神宗還未開口,‘知製誥’蘇頌卻先跪了下來,“李定,禦史陳薦早就上過劄子了,說是多方查探已經確認,你就是害怕辭官而故意隱匿母親去世的消息。要不是中書門下扣了劄子,隻怕聖上早就知道此事了。事到如今你還敢胡攪蠻纏,你可知罪?!”
罵完之後,蘇頌也不等李定反應,當即又轉向了神宗,“聖上,《宋律》有製,凡我大宋官員,未經‘銓試’一律不授‘諫官’。李定本就是王安石破格提拔,現如今還鬧出這等事情來,臣請罷之,以平民憤!”
“蘇子容,你少給人扣大帽子!”神宗還是沒有機會開口,呂惠卿已站了出來,“蘇子容,你以為我們不知道麽,你就是嫉恨李定捏住了蘇軾販賣私鹽的把柄,想要報複而已。何必說得這般大義凜然。”
“胡說八道,蘇子瞻有沒有販賣私鹽,關我什麽事!”蘇頌當即否認。
“哈哈,蘇子容,你當我們傻麽?”豈知呂惠卿卻一陣哈哈大笑,“嘉祐二年,你找蘇軾兄弟及其父親明允公蘇洵認親一事,這裏誰不知道。隻怕,就連聖上也是略知一二的。此刻明明就是偏袒蘇軾,卻又裝作大義凜然,可笑可笑!”
“哈哈……,可笑,可笑!”變法黨人皆是一陣大笑。
就連神宗,也是略微點了點頭,“不錯,關於此事,朕也有所耳聞!”
“聖上!”蘇頌頓時一陣臉紅,隨即氣得渾身發抖,“微臣一脈確與蘇家同宗,認親有何不可!但微臣絕不敢以私廢公啊。李定他不守母孝之事屬實,事後也不願‘追加行服’,現如今更是膽大妄為,誣陷蘇家販賣私鹽。試問,此等不忠不孝罔顧國法之人擔任諫官,我大宋誰能信服!”
蘇頌說完之後,李定憤憤,變法黨人也是躍躍越試。
但是,另一個知製誥宋敏求,搶先跪了下來,“聖上,臣附議!”
“臣亦附議!”第三個知製誥李大臨,接著跪了下來,“聖上,其實微臣三人,早已封駁了李定的‘任命製書’,但是李定他在沒有任命的情況下,竟還公然宣稱自己是‘諫官’,簡直就是大逆不道,臣請罷之!”
“封駁?”神宗皺了皺眉,“你也學起銀台司範鎮了?”
“微臣不敢,是怕聖上受人蒙蔽。”李大臨三人當即跪了下去,並一起摘掉了頭上的烏紗帽,整齊劃一的放在禦前台階上。“聖上,李定其人,陰險粗鄙,絕不可任我大宋諫官。臣等願以烏紗作保,請罷李定!”
三個知製誥,三頂烏紗帽,多少顯得有些震撼。
場麵一時安靜下來。
“大膽!”呂惠卿見神宗猶豫,當即率先站了出來,並厲聲嗬斥道“蘇子容,李大臨、宋敏求,爾等三人好大的膽子,竟敢威脅聖上!李定這半生,不知生母已是可憐,未守母孝也是為了‘青苗法’而奔波,你們三人卻鼠目寸光,妄圖橫加幹涉。作為臣子,上不能替聖上新法分憂,下不能替黎民百姓造福,此刻竟然還有臉來指責為了新法而鞠躬盡瘁的功臣,你們究竟是何居心!”
“功臣?”蘇頌三人啞然,“他李定還是功臣了?!”
“哈哈……”反對派人也是一陣大笑,“那我豈不是柱國了,哈哈……”
“好不要臉!”變法黨人自然也是不甘落後,“新法事大,爾等隻會無端指責,竟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柱國,開玩笑也不能這般不要臉吧!”
“要說起不要臉來。”反對派則繼續哄笑,“比不上不守母孝啊!”
一時間,雙方吵得好不熱鬧。
唯獨率先發難的司馬光,以及變法黨人頭子王安石,都沒有吭聲。其實兩人也有些弄不明白,明明是說蘇軾‘販鹽’一事,怎麽就扯到李定‘不守母孝’之上來了?實在是,兩人忽略了中庸財經之能啊。
而神宗這邊,則是隱隱拉下了臉。畢竟,這是朝堂啊,又不是菜市場!滿朝文武竟如菜市場的大媽一般吵起了嘴,何其難堪。終於,待雙方擼起了袖子,儼然要打架的時候,神宗站了起來,轉身離去。
“都散了吧……,李定之事,容後再議!”
眼見神宗離去,眾人一臉愕然,爭吵之聲也就逐漸淡了下去。
畢竟,皇帝都走了,還吵個什麽勁兒。
隻是眾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眾人下朝散去之後,有個老太監藏在殿外柱子之後,悄悄一把拉住了王安石,之後發生了什麽事情就沒人知道了。但是,次日一早還未上朝卻有詔書先下來了,內容是
“詔,蘇頌、宋敏求、李大臨,皆罷。”
一時間,朝野轟動。
任誰都知道,此前一天,正是這三人與李定大鬧。時隔一夜,就被集體罷了官?這李定究竟是何方神聖?也太牛了吧?當然,明眼人早就看出,李定屁也不是!肯定是背後有人動了手腳。至於背後之人是誰?
還能有誰!
朝野之間,無不為蘇頌三人鳴不平。
尤其這件事的始作俑者,王詵,難免就有些鬱悶了。於他而言,隻是想借李定‘不守母孝’之名營救蘇軾而已。不曾想卻連累三人,把官都丟了。愧疚之下,王詵憤而提筆,中庸財經頭版頭條、連篇累牘報道
“熙寧三舍人,國之良心!當是時,李定這廝不守母孝,……”
半月之間,‘熙寧三舍人’名揚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