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起義

字數:2651   加入書籤

A+A-


    張君寶往炭盆裏加了把雪,看水汽騰起時將輿圖上的“武當”二字襯得愈發清晰:“元朝氣數如爐中殘炭,看似紅火,實則內芯已空。但天下分久必合,需防有人借‘明王出世’之名禍亂蒼生。”丘處機撫須點頭,忽然將三枚銅錢收入袖中:“老道曾在終南山觀星,見有兩顆將星並立——一顆主兵戈,一顆掌教化。”他目光在兩人身上流轉,“今日看來,正是朱公子與張真人了。”
    朱元璋忽然起身長揖,腰間玉佩“當啷”撞在張君寶的太極劍穗上:“若得天下,定當為武當立‘天下第一山’牌坊,讓道佛兩派皆可開壇講法。”張君寶忙扶起他,袖中《太極圖說》手稿滑出一角,與朱元璋懷裏的《大誥》草案相觸——一個寫著“陰陽不測之謂神”,一個批著“民為邦本”。丘處機望著這光景,忽覺殿外鬆濤聲如千軍萬馬,恰是“龍虎風雲會”的先兆。
    五更天曉,三人步出金殿。張君寶見東方既白處有鶴群掠過,正是他昨日在武當絕頂放飛的仙鶴;朱元璋望到山下炊煙嫋嫋,那是他暗中賑濟的流民屯田。丘處機從袖中取出個錦囊遞給朱元璋:“此去應天,若遇困局,可拆看第三層。”又轉頭對張君寶道:“半年後玄武七宿垂象時,武當山該立觀了。”
    山風卷著輿圖邊角揚起,露出背麵丘處機早年批注的“順天應人”四字。此刻朝陽初升,將三人影子疊在一起投在山道上,竟像一幅渾然天成的《三才圖會》——天之道,地之利,人之和,盡在這太和山巔的晨光裏了。
    張君寶以劍指天,劍尖挑起案頭《孟子》竹簡:“民為貴,社稷次之。若官府皆如‘苛政猛於虎’,談何太平?”朱元璋握拳砸在石桌上,震得茶盞跳起——他幼時親見縣吏私吞賑糧,父兄餓死榻上,此刻眼中似有烈火:“張先生可知,我曾在鳳陽縣衙牆縫裏,看見衙役分刮民脂的賬冊?那些字墨,比刀還剜心!”
    兩人踱步至崖邊,張君寶隨手折枝畫地,勾勒出“考成法”“監察司”的雛形:“當設獨立衙門,直屬天子,可先斬後奏貪墨者。”朱元璋見狀雙目一亮,從袖中抖出皺巴巴的《均田策》:“正該如此!若再行‘戶帖製’,讓耕者有其田,官吏哪來由頭盤剝?”話音未落,石桌上的《道德經》被山風翻開,“我無為而民自化”八字與兩人墨跡重疊,竟似天生一體。
    忽聞山下傳來童謠:“天補心,地補肝,朱家天子張神仙,鋤盡貪官萬頃田。”張君寶撫掌而笑,見朱元璋耳尖微動,知這童謠必是他暗中傳遍江淮。朱元璋忽然抓住他手腕,掌心老繭擦過張君寶道袍:“待天下大定,先生可願為禦史台首?我要讓全天下官吏,聽見‘武當’二字便兩股戰戰!”
    張君寶卻搖頭輕笑,折枝在“監察司”旁畫了座道觀:“貧道隻願在武當峰頂,替陛下看住‘民心’二字。若有一日,百姓不再傳‘神仙護佑’,而是說‘官府可信’……”他望向天際漸聚的祥雲,竹枝在泥土裏劃出個大大的“安”字,“那時才是真太平。”
    朱元璋望著這字忽然眼眶發熱,想起昨夜夢見的應天皇宮,金鑾殿匾額上“天下為公”四字,竟與張君寶此刻筆跡分毫不差。他抬手按住張君寶肩膀,隻覺掌心傳來道家特有的溫潤真氣,與自己胸中的鐵血肝膽相互激蕩,竟在暮色中濺起幾點星火——恰似亂世將熄、新朝欲燃的前兆。
    山雨欲來,兩人卻渾然不覺。張君寶以竹枝圈住“太平”二字,圈內忽然蹦出隻螢火蟲,尾部熒光正正映在“平”字中間那一豎上,像極了一柄斬盡貪腐的利劍。朱元璋見狀哈哈大笑,聲震四野,驚得林中葉上露珠紛紛墜落,在泥土上砸出一個個小坑——恰如他與張君寶此刻在人間砸下的,關於清平世道的深深印記。
    濠州城破廟內,張君寶以鬆枝在牆上畫軍事布防圖,朱元璋蹲在一旁往地圖旁堆玉米粒——每粒代表千名義軍。忽聞廟外馬蹄聲,探子滾鞍而入:“元軍運糧隊明日過泗水!”朱元璋捏碎一粒玉米,黃粉濺在張君寶新畫的“伏擊圈”上:“先生前日教的‘圍點打援’,正合用!”
    張君寶折下佛前供香當令旗,插在“濠州糧倉”位置:“元軍恃強,必分兵護糧。可令徐達帶三千人扮作流民劫糧,常遇春率伏兵斷其後路……”話未說完,朱元璋已拍案而起:“妙!再讓湯和帶水師堵泗水下遊,教他們插翅難飛!”他忽然抓起供桌上的殘棋,將“帥”棋推到“將”棋五步之外,“就像先生說的‘避其鋒芒,擊其惰歸’!”
    三更梆子響時,兩人蹲在牆根啃硬餅。張君寶望著朱元璋指甲縫裏的泥垢——那是白日裏幫百姓修水渠時沾的,忽然從懷中掏出本《黃石公三略》:“此書中‘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正合我們建‘仁義之師’的本心。”朱元璋接過書時,觸到內頁夾著的武當山落葉,葉脈竟似他夢中的應天城街巷圖。
    忽有夜風卷著枯葉撲進廟門,張君寶借月光見朱元璋睫毛投下的陰影,竟像展翅的雄鷹。他以餅渣在地上擺出“九字軍規”:“殺降者斬,搶民者斬,辱婦者斬……”每寫一字,朱元璋便重重點頭,眼中閃過當年見縣吏虐民時的狠厲。待寫完最後一“斬”字,廟梁上忽有雀群驚起,撲棱棱撞得蛛網亂顫,恰似天下義軍即將揭竿的前兆。
    五更雞鳴,兩人並肩站在廟前土丘上。張君寶望著東方漸白處,見朱元璋衣擺上的補丁在晨風中獵獵作響,忽然想起太和山上丘處機說的“龍潛於淵,俟時而動”。朱元璋忽然指向地平線:“先生看!那片雲像不像戰旗?”張君寶順著他指尖望去,見朝霞似火,正將雲層染成義軍即將舉起的血色令旗——而他們腳下的濠州土地,正像一張鋪開的宣紙,等著飽蘸英雄血墨,書寫改天換地的篇章。
    (本章完)
    喜歡武學宗師張三豐請大家收藏:()武學宗師張三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