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四章 檄文
字數:5256 加入書籤
當時間進入崇禎十六年的四月下旬,洪承撰、祖澤潤他們在月初前來遼陽城時向楊振承諾的西線攻勢終於打響了。
四月二十二日清晨,遼西大軍先鋒薊遼督師府中軍總兵王廷臣與駐紮在大淩河城與十三山驛附近的祖大弼所部,將近兩萬人,聯手向閭陽驛城發起進攻。
當日上午以重炮擊毀新修的城牆,攻入城內,在付出了近千人的傷亡代價後全殲閭陽驛城內的駐防八旗守軍兩千餘人。
同一天上午,早已提前數日進兵至西平堡附近的楊國柱所部宣府兵和夏成德所部鬆山團營主力,同樣是兩萬多人,按照事先約定向西平堡發起了進攻。
及至當日下午未時,宣府兵和鬆山各營在付出了數百人的傷亡代價後,同樣全殲了駐守西平堡的一個甲喇清軍。
遼西左右兩路先鋒拔除掉清軍兩紅旗在廣寧城西南地區的最後兩個據點之後,祖大壽率領雲集遼西的兵馬主力,於四月二十三日中午,陪同薊遼督師洪承疇在錦州城外正式誓師出征,以八萬人馬號稱十萬,開赴廣寧。
而充當左右先鋒的王廷臣、祖大弼和楊國柱、夏成德兩路人馬,則在四月二十三日的早些時候,先行一步向廣寧城開進了。
與此相應的是,傷愈後的祖大樂親率義州兵馬與桑噶爾賽、吳巴什前來支援的蒙古營人馬,共計兩萬餘人,也在四月二十四日奉命從義州出兵,前往廣寧城西北設伏。
崇禎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午,薊遼督師洪承疇、錦義伯祖大壽率領遼西兵馬主力順順利利浩浩蕩蕩抵達廣寧城西紮營,與早一天抵達廣寧城南和城東紮營的王廷臣、祖大弼和楊國柱、夏成德兩路人馬實現了會師。
坐擁大軍意氣風發的洪承疇,並沒有當即下令發起進攻,而是在聚集各路總兵大將議事之後,當眾揮毫寫下了一封構思已久的洋洋灑灑數千言的討虜檄文,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一封篇幅很長的勸降信。
信中曆數了從萬曆年間以來自建虜而至於清虜,在關外生事、構釁,屠滅同類、殺戮漢民的累累罪行。
“竊聞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昔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興兵作亂,不過邊氓覬覦金帛;繼而黃台吉襲破朝鮮,亦不過犬羊竊據要衝。爾等竊據遼東以來,仁義不施,暴戾橫行,民被其毒者,十室九空,爾等不思悔改,竟然妄稱天命。
“萬曆癸未之年,爾等盡屠撫順、清河兩城,婦孺老弱皆遭屠戮。遼陽城破,守軍三萬餘人殉國,爾等縱兵焚城三日,屍骨堆積如山。更甚者,強令漢人剃發易服,違者斬首示眾,遼東三百裏內盡成鬼域。
“當年廣寧陷落,爾等於遼東設莊田之製,強占有主之地,掠我良家女子數萬人為奴為婢。沈陽城中,八旗貴族以漢女為奴,晝夜淩虐。更有甚者,殺戮之外,強征清白讀書之家充作包衣,使我漢人從胡俗,習胡語,改胡姓,致使遼東士族血脈斷絕。
“猶記崇禎己巳之年,爾等南下犯邊,肆意逞凶,侵我祖宗陵寢之地,毀我京畿周邊城池,其後更數度肆虐,殺戮百姓遍地,搶掠財貨無算。所幸天日昭昭,而我中華地大物博,忠臣義士所在皆是。
“今我大軍雲集,東西南三路有精銳悍勇之士四十萬眾,海州、遼陽,連戰連捷,西平、閭陽,一戰而下。而天兵既至,不複廣寧、沈陽,誓不收兵。爾等惡貫滿盈之輩,豈是上天眷顧之人?”
洪承疇寫這封檄文或者說勸降信的目的,其實主要是為了戰後考慮,主要是為了“邀名”,作為督師文官,眼下這個時候,正是他獲取巨大聲望的最佳時機。
當然了,在曆數了清虜的罪行之後,洪承疇也沒有忘了寫這封檄文或者說勸降信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勸降。
如果廣寧城的清軍,或者說清軍內部的八旗漢軍將領,像麵對楊振大軍的時候那樣紛紛反正來歸的話,或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若真能如此,那他洪承疇在戰後的聲望可就更加無人能及了。
所以在各種長篇大論之後,洪承疇在勸降信的末尾,寫道:
“爾等若幡然悔悟,仍不失公侯之爵;若負隅頑抗,則不免玉石俱焚!八旗之下,不拘蒙古、漢軍,若有臨陣倒戈、反正來歸者,不僅前罪赦免,而且重重有賞。凡是頑抗到底者,將來清算之日,一律罪加一等!”
洪承疇想的很好,但事情並未按照他設想的發展。
崇禎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下午,在抵達廣寧城外紮營之後,勸降書就被順利投遞到廣寧城中了。
但是在限定的時間之內,廣寧城內毫無動靜,既沒有發生他所期望的八旗漢軍嘩變,也沒有任何一個使者出城前來洽談。
好在洪承疇對此原本也並未抱有大太的希望,對他來說,寫信勸降更多的是一種邀名的手段,或者僅僅是在自己局麵占優時的一個慣例罷了。
在等了一個下午,外加一個夜晚之後,崇禎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巳時,針對廣寧城的攻城之戰正式開始打響。
楊國柱、夏成德兩部人馬,共計兩萬多人,在廣寧城東紮營。
楊國柱所部宣府兵沒有重炮,但夏成德的“鬆山兵”有一個車炮營,但是重炮數量非常有限,運抵廣寧前線的重炮隻有十門。
至於駐紮廣寧城南營地的王廷臣、祖大弼所部兵馬,各有一個車炮營,但聯合兩個車炮營之力,重型“紅夷”大炮的數量也不過十八門。
其中有十門,還是從大淩河城的城頭上拆卸下來用於轟擊閭陽驛城的那批重炮。
好在城東和城南的兩路人馬,都不是這一次攻打廣寧城的真正主力。
真正的炮擊主力是祖大壽的大帥府中軍車炮營,由劉周智、高勳、祖澤遠、祖大名等人指揮的大帥府中軍車炮營,共有前後左右四營。
累計有其多年積攢下來的各類火炮五百餘門,其中由朝廷曆年調撥和他們自己出錢鑄造的重型大炮八十一門,其他各類大將軍炮、佛朗機炮、虎蹲炮四百餘門。
平時這些火炮以及擁有這個火炮的幾個車炮營,幾乎都是分散布防在杏山、塔山、連山甚至寧遠等地,很少集中使用。
但是這次出兵廣寧,乃是傾力之戰,祖大壽也確實下了決心,遂把分散在各處的車炮營,統統收歸其中軍指揮,全部調集到了前線。
與此相應的是,薊遼督師府中軍直屬的朱文德所部車炮營中,也有當年崇禎皇帝花費重金利用西人湯若望等人在京鑄造的重炮,調撥給薊遼督師府的總計二十門,平常視若珍寶,舍不得用,這一次也都運到了前線。
也就是說,在崇禎十六年的四月下旬,整個廣寧城外,幾乎集結了整個遼西各路兵馬車炮營的所有重炮,總計達到了一百二十九門。
除了重炮之外,其他各類火炮仍有上千門,其中不乏從楊振手裏購買到的衝天炮、飛雷炮之類的犀利火器。
但是這些中小型火炮,在用於防守的時候還可以,而在攻擊廣寧城的作戰之中,其實已經發揮不了什麽作用了。
就這樣,從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巳時開始,雲集廣寧城的大軍,分布於東、南、西三麵的重炮陣地一起開火,以城西重炮陣地為主,對廣寧城發起了猛烈炮擊。
城東和城南的重炮陣地雷聲大,雨點小,擊中城牆或者打上城頭的彈丸,沒有那麽密集,對於守城清軍來說,尚可忍受。
但是城西的重炮主陣地上,不僅雷聲大,雨點也密集,哪怕陣地上的百餘門重炮分作三輪,依次設計,也仍然將整個西城牆打得搖搖欲墜。
這一世,廣寧城乃是“大清國”的西線重鎮,從黃台吉還在世的時候就一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整修擴建。
現而今,不僅城池規模更勝從前,而且其城防的完善與堅固程度也遠超從前。
也因此,包括祖大壽本人在內的遼西各路將領,雖然有很多人都在曾經的廣寧城內駐紮過,對曾經的廣寧城很熟悉,可是時至今日,卻如同在打一座完全陌生的城池一般。
好在圍攻廣寧城的遼西各路人馬,無論從人馬數量,還是從重炮數量上看,都占有壓倒性的優勢,都清楚,打垮廣寧城的城防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所以並不焦慮。
另外,洪承疇與祖大壽早有計劃,通過圍三缺一的戰略,試圖逼迫城內守軍出逃,然後進入廣寧城北麵的埋伏之中。
到時候,廣寧城東、西、南三麵枕戈待旦的各部騎兵,將會和已經埋伏在城西北的祖大樂、桑噶爾賽、吳巴什等部騎兵一起,將他們統統吃下。
至於沈陽方向的清國援軍,不論是洪承疇本人,還是一貫謹慎的祖大壽,都認為,楊振必定不會坐視其親叔父楊國柱陷入險境之中。
所以,沈陽方向的清國援軍,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至於來自鐵嶺方向或者科爾沁方向的清國援軍,他們也沒太放心心上。
其一,鐵嶺方向的清國援軍距離過於遙遠,清國就算抽調援軍,大概率也是從沈陽方向來更加近便。
其二,經過了之前出擊邊外部落的曆練,遼西各部人馬對於邊外的蒙古部落騎兵已經沒有那麽擔心了。
在他們眼中,那些外藩蒙古部落的輕騎兵們固然行動迅速,來去如風,可是他們裝備低劣、軍紀鬆散,沒有了清虜八旗的統一指揮,他們根本不是“關寧鐵騎”的對手。
也正因此,雖然四月二十六日當天,廣寧城的城牆並未被自軍的重炮所摧毀,可是雲集廣寧城外的遼西各路人馬依然士氣高昂,絲毫不墜。
各處重炮陣地一直打到入夜天黑,然後各處營地內人歡馬叫的做著防範城中清軍出城夜襲甚至是出逃的準備。
然而與此相應的是,坐鎮城中的清虜鑲紅旗旗主多羅克勤郡王羅洛渾,則領著旗下總管大臣與廣寧駐防八旗衙門的滿蒙固山以及昂邦章京們,急得團團轉。
“遼陽城已經確定失守有一個月了,皇上那邊不僅沒有派兵奪回,而且遲遲不往廣寧派遣援軍,難道是要放棄廣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