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一章 長勝

字數:5488   加入書籤

A+A-


    崇禎十六年四月裏最後一天發生在廣寧城東北三十裏外正安堡一帶的會戰,其規模之大,雙方陸續投入兵力之多,是近幾年來的關外戰場上十分罕見的一次。
    清虜兩紅旗以及滿蒙聯軍方麵,相繼投入了蟎洲、蒙古、漢軍兵馬四萬多人。
    與此相應的是,遼西明軍各部人馬方麵,更是累計投入進去馬步軍、車炮營等將近九萬之眾。
    由於遼西明軍各部是陸續趕到的,相當於是分時段、分批次投入戰場的,所以一開始在戰場上的優勢並不明顯,雙方打得是有來有回。
    甚至在滿達海、瓦克達、吳克善等人帶著正紅旗率領的滿蒙聯軍趕到後的一段時間裏麵,陸續投入戰場的明軍各部人馬盡管在人數仍然占優,但是一度反而處在被圍毆的狀態之中。
    直到洪承疇、祖大壽聞訊親自督軍來援,遼西各部明軍才在人數、氣勢以及火力輸出上麵,占據壓倒性的優勢。
    特別是在火力輸出方麵,雙方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失去了旗下大部分漢軍隊伍的兩紅旗,在戰場上喪失了原有的火力優勢。
    而得到了來自金海鎮的火器加持的遼西各路人馬,在火力輸出方麵有了明顯的增強,一減一增之下,洪承疇、祖大壽指揮的明軍反而對兩紅旗帶領的滿蒙聯軍形成了火力壓製。
    也是直到這個時候,害怕全軍覆沒的滿達海、吳克善等人才下令撤離戰場,撤回鐵嶺方向。
    但是,洪承疇、祖大壽等人好不容易遇上這樣一個全麵占優的局麵,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
    在發覺清虜滿蒙主力開始撤離戰場之後,祖大壽親率其中軍祖澤遠部以及曹變蛟、劉周智兩部騎兵生力軍,共計萬餘人,尾隨追擊而去。
    直到當天傍晚,追至珠子河西岸,一番激戰之後,俘獲了被安排斷後的正紅旗漢軍固山額真王世選及其所統領的大批漢軍人馬車炮,方才收兵回撤。
    這一場大戰,雙方損失都很大。
    但是最後的勝利者,毫無疑問是洪承疇與祖大壽統領的遼西各路明軍人馬。
    他們不僅攻下或者說收複了廣寧城,全殲了鑲紅旗總管大臣吳拜、廣寧駐防八旗昂邦章京馬喇希所率領的守城清兵一萬多人,在城中俘獲了大量隸屬兩紅旗的人口、牲畜、糧草、餉械,而且在正安堡會戰中戰勝了兩紅旗的主力以及跟隨清虜兩紅旗作戰的科爾沁等蒙古聯軍。
    在廣寧城之戰,以及隨後發生的正安堡會戰和珠子河追擊戰之中,遼西各路明軍人馬所斬獲的清虜、北虜與二韃子首級,累計多達兩萬兩千三百五十六顆。
    加上在珠子河畔被俘投降的正紅旗漢軍二韃子王世選殘部三千四百多人,整個四月二十九日的連番大戰下來,遼西明軍各部共斬獲清虜兵馬將近兩萬五千人。
    當然了,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最先發起伏擊作戰的悍將祖大樂再一次身負重傷,並且誘發了腹部舊傷,於四月二十九日深夜不治而亡。
    祖大壽部將劉周智、高勳,以及洪承疇麾下王廷臣、曹變蛟等人,皆負傷,麾下將士傷亡同樣慘重。
    各部累計戰死將士一萬六千餘人,負傷需休養的將士一萬兩千餘人,傷亡總數甚至超過了被斬獲的清虜。
    其中尤以祖大樂所率領的義州兵馬損失最重,原本萬餘人的義州兵馬,在戰後清點一番,僅剩三千餘人。
    而與此相應的是,清虜兩紅旗與科爾沁蒙古聯軍方麵,約有一萬三千多人,在次日清晨卯時左右,跟著滿達海狼狽逃回到了鐵嶺城。
    其中,鑲紅旗旗主、多羅克勤郡王羅洛渾,在其麾下巴牙喇纛章京程尼的拚死保護之下,成功突出重圍,逃出了戰場,跟著撤退的隊伍回到了鐵嶺。
    但是其外祖父,鑲紅旗滿洲固山額真吳爾古代則死在了正安堡會戰的戰場之上。
    此外,統率正紅旗阿禮哈超哈作戰的多羅謙郡王瓦克達身負重傷,在隨隊逃回鐵嶺的第二天不治身亡。
    另有科爾沁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弟弟,博爾濟吉特索諾木,死於正安堡會戰之中,而其麾下科爾沁左翼騎兵死傷慘重。
    至於隨行作戰並投入正安堡會戰的其餘蒙古部落同樣如此。
    其中,乃蠻與翁牛特餘部以及庫倫喇嘛兵,總計有四五千人跟隨南下,但是最後隻有三四百人逃了回來。
    崇禎十六年五月初二上午,廣寧城易手以及遼西官軍大敗清虜兩紅旗與科爾沁蒙古聯軍的消息,被送到了遼陽城。
    楊振聞訊,在感慨遼西各路官軍實力強勁的同時,心裏麵對於收複沈陽城的信心也變得更足了。
    在洪承疇、祖大壽派人送來的聯名書信之中,他們向楊振通報了廣寧城之戰、正安堡會戰的情況,同時也敦請楊振在五月上旬前後派出金海鎮的水師船隊,協助遼西各路官軍渡河。
    與此相應的是,雙方會師的時間與地點也發生了變化,洪承疇、祖大壽兩人渡河的時間定在了五月初十,地點在太子河北岸舊長勝堡(後世遼中)一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洪承疇、祖大壽等人認為,遼西各路兵馬若是沿著驛道,從廣寧轉往東南,然後走牛莊,再北上遼陽,這樣路程太長,要過的河流也太多。
    他們最後的方案是截彎取直,直接從廣寧城往東,率領軍隊由西向東橫穿遼河套,從遼河舊長勝堡河段直接過河。
    這樣截彎取直,不僅路程短,節約時間,而且長勝堡一帶位於太子河的北岸,渾河的西岸,免了將來既要往北渡過太子河,又要渡過渾河的麻煩。
    當然,長勝堡,是個好名字,寓意長勝,也是個好彩頭。
    對此,楊振當然無可無不可。
    從明初延續下來的遼東驛道,之所以從廣寧往遼沈走,需要先轉往東南,到牛莊後再轉往東北,繞了一個大彎,主要是因為當年遼河套內不安全,老有蒙古部落出沒。
    但是現在,在遼西各路官軍贏得了廣寧城之戰,尤其是正安堡會戰的勝利之後,遼河套內已經很安全了,完全可以截彎取直,橫穿過來。
    於是楊振果斷同意,一邊給洪承疇、祖大壽回了信,叫廣寧來人帶回去,一邊叫人傳令給正好運載一批移民回到營口的袁進,命他統率金海西路水師團營從遼河口沿河北上,專責協助遼西各路官軍渡河事宜。
    與此同時,楊振將遼西廣寧大捷的消息通報遼陽全軍,開始號令各部人馬做好五月上旬出兵北上的準備。
    自從拿下遼陽、海城等地之後,楊振麾下各路人馬基本上都處在休整狀態之中,時間長的,已經休整了一月有餘了。
    楊振原以為清虜的遼南防線崩潰以後,多爾袞或者阿濟格肯定會想辦法進行補救,即便不來嚐試收回遼陽城,也一定會在太子河北岸部署重兵,來阻擋自己北上前進。
    楊振在收複遼陽等地之後,之所以沒有派遣主力兵馬渡過太子河往北進兵,就是希望給多爾袞出兵留下足夠的時間。
    如果他把盛京城內的八旗主力調派出來,不論是派往虎皮驛,還是派往奉集堡,或者太子河北岸的其他地方,楊振都有信心將其圍殲。
    但是,一個來月過去了,太子河北岸地區不僅沒有大批新增的清虜人馬,而且就連原本在虎皮驛、奉集堡一帶紮下大營的阿濟格所部人馬主力,也撤往別處去了。
    整個太子河北岸,渾河以東和以南廣大地區,隻有少數清虜兵馬,駐紮在虎皮驛、武靖營、奉集堡和白塔鋪等幾個據點內,日常巡哨而已,充當盛京城的耳目之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振也樂得輕鬆,除了加快鞏固自己後方之外,對於太子河北岸地區,往西隻拿回了王大人屯,往東隻占據了石城山上的一個舊高句麗山城。
    那處山城,恰好在太子河的北岸,依山傍水,山勢險要,上有一座高句麗時代建在白色山崖上的山城,所以當時名叫白岩城。
    後來此地歸唐後,被改名為岩州,白岩城因此改名岩州城。
    再後來入遼、入金,民間稱之為燕州城。
    而今,燕州城早已廢棄,隻剩斷壁殘垣。
    不過,楊振在輿圖上發現前人對其位置的標注之後,認為其在太子河上遊北岸,位置又比較重要,既可以作為自軍北上巡哨的一個落腳點,又可以鉗製太子河的上遊水路,同時威懾連山關通往遼陽、盛京的驛道,所以早早命令征東右翼軍張天寶部派人前去占領經營了。
    當然了,在北上進兵盛京的事情提上日程之後,對楊振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自軍在太子河北岸已經占領的兩個據點,而是太子河上遊南岸,依然存在有好幾處清虜據點的問題。
    尤其是遼陽城的側後方,比如連山關,彼處的清虜,若不能拔除或者驅逐,楊振也很難放心統率大軍往北渡過太子河。
    崇禎十六年五月初三上午,正當楊振召集祖克勇、楊珅、張天寶等人商議,如何盡快從摩天嶺方向策應李祿的征東軍中後軍北上作戰的時候,之前派去那裏協助飛行隊作戰的張國淦,終於派人送來了連山關已被拿下的消息。
    來人名叫梁得勝,三十上下年紀,長得矮壯敦實,也是當年從寧遠跟著楊振他們北上,為鬆山城解圍的暫編寧遠先遣營的老兵出身,現在放在張國淦的火槍團營裏麵,已經是團營中軍的都司了。
    “都督,連山關已於前天傍晚被我們聯合中後軍李總兵拿下,關城內的清虜人馬一共五到六個牛錄,中後軍和我們共斬獲清虜首級九百多顆,另有約六七百人趁著夜幕逃走。
    “連山關關城狹小,又被燒成了白地,無法駐紮大軍,昨日上午李總兵已帶著中後軍主力往東,去打草河城了,眼下是我們張副將帶人留在連山關等待都督的指示。
    “由於飛行隊這次飛越連山關,投下大批萬人敵,大顯神威,立了頭功,李總兵希望將他們調往草河城繼續效力,但是飛行隊直屬行營,我們張副將不敢做主,特派卑職回來報捷,並請示都督命令!”
    梁得勝一見到楊振,就把連山關方麵的情況和他回來報捷的來龍去脈說了出來,同時遞上了李祿和張國淦叫人寫的書信。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新命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