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五章 父輩

字數:5836   加入書籤

A+A-


    楊振抵達長勝堡的時候,一直充當整個遼西各路大軍先鋒隊伍的宣府軍,約有兩萬餘人,已經率先完成了渡河。
    與此同時,其中數千先頭人馬,也在袁進本人的引領之下,護送著宣府鎮總兵、鎮朔將軍楊國柱,抵達堡北,背靠堡城,擇地紮營。
    楊振從前來迎接的袁進嘴裏得到這個消息以後,便也不進堡城,徑直轉往堡城以北,去跟自己叔父見麵。
    “振兒,叔父要感謝你啊!若不是你,不是你帶著金海鎮的人馬苦戰多年,一路收複金、複、蓋、海和遼陽城,叔父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重新踏上河東的土地啊!”
    楊國柱一見了自家侄兒,連忙從簇擁著他的人群中抽身,朝著楊振迎來,甚至不等楊振向他行禮,就三步並作兩步,來到麵前,滿麵笑容的拉著楊振的胳膊,感慨了起來。
    遼河以東的土地,已經清虜占領了二十多年了。
    對楊國柱這種一心想要打回遼東,收複故土的性情中人來說,這次帶著他從宣府一路帶來的人馬率先渡過遼河,踏上河東的故土,心情是非常激動的。
    楊國柱與洪承疇、祖大壽兩人不一樣,甚至與洪、祖二人麾下的許多總兵大將都不一樣。
    別人把打頭陣,當先鋒,尤其是這一次率先渡河,前往長勝堡,當成是一種十分危險的任務,唯恐冒進中伏,或者孤軍被圍。
    因為這樣的事情,在以往的戰爭中數不勝數。
    雖然楊振拿下遼陽城,給了他們極大的鼓勵,但也僅僅是一個鼓勵而已。
    幾乎所有將領,都想跟著洪、祖的中軍大營渡河,誰也不想在河對岸的情況還不明朗,尤其是楊振本人還沒有親自率軍抵達之前冒險過河。
    哪怕袁進已經事先搭好了一座浮橋,並且已經明確告知他們,金海鎮的另一支水師船隊也已經抵達了東麵幾十裏外的渾河航道之上,即便真有清虜兵馬在他們渡過遼河的時候搞什麽半渡而擊,他們也能應對得了。
    可是,不論是直屬薊遼督師府的各部人馬,還是祖大壽直領的各部人馬,在誰先過河打頭陣的問題,一直議而不決。
    最後還是楊國柱主動站了出來,表示願意繼續當這個先鋒。
    一方麵是因為他更加相信自己的侄子,相信自己的侄子不會坑害友軍,若河東有大批清虜出沒,楊振必定不會袖手旁觀。
    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並不覺得先行過河是什麽壞事,相反,能作為遼西各路兵馬之中第一個率部過河的,他覺得無上榮耀。
    過去的遼西兵馬,別說往東過遼河了,他們連大淩河都不敢跨過,甚至都不敢往大淩河東岸看一眼,唯恐被認為是“擅開邊釁”。
    現而今,大淩河雖說是跨過來了,而且連廣寧城也給拿回來了,但是二十年來養成的謹小慎微或者畏敵如虎的處事方式和行事習慣,仍在他們腦子裏發揮著作用。
    萬事不敢爭先,事到臨頭,先躲再說。
    一旦哪天硬氣起來了,敢於直麵挑戰了,那必定是由於躲不過去了。
    什麽是暮氣?
    這就是暮氣。
    楊國柱最痛恨這一點,但是麵對遼西諸多同僚的暮氣與積習,他卻無可奈何,隻能做好自己,無愧於己心而已。
    也正因為如此,當他在遼河以東的長勝堡,見到風塵仆仆趕來的侄子楊振,一時間感慨良多。
    楊振當然不知道這中間還有這麽多曲折,見了自家叔父,聽他那麽說,一邊嘴上說著不敢當,一邊忙著見禮,然後向楊國柱簡要介紹了隨行的部將。
    楊國柱見過袁進、祖克勇,到了長勝堡,又見了哈喇把兔,此時跟在楊振身邊的隨從之中,隻有嚴省三、祖克祥二人他沒有見過。
    此時得知祖克祥是祖克勇親弟弟,楊國柱一陣誇讚,稱其人才俊秀,兄弟同心,尤為難得。
    各自見禮與寒暄過後,其他人自覺退開,到別處警戒,給他們叔侄二人留下了一個私下談話的空間。
    “我聽說,祖大帥在你收複遼陽城後,曾經派人專程去過遼陽,見過你?”
    “沒錯。是祖大帥帳下行人,一個名叫祖思的。還有洪督師族弟,督師府行人洪承撰,他們一同來訪。”
    楊振說的都是事實,隻是沒有向楊國柱挑明“祖思”的身份。
    畢竟“祖澤潤”這個人在大明朝這邊的官麵上曾經上報的是下落不明“或已死難”。
    若是挑明這一點,楊振也不確定自己這個對老朱家頗有一些愚忠的叔父,會有怎樣的反應,所以幹脆不提。
    不過,楊國柱倒也沒有糾結到底是來的是誰,他見楊振坦承見過遼西來人,馬上就又問道
    “可是來談關於收複沈陽,還有收複沈陽之後的事情?”
    “正是。”
    “他們跟你說了什麽?祖大帥他們,到底是怎麽想的?”
    楊國柱聽了楊振的回答,一時間眉頭緊皺,臉上滿是憂慮,盯著楊振詢問。
    就在廣寧城之戰和正安堡會戰結束後的第二天,祖大壽約見了楊國柱,詢問了楊國柱對於將來收複沈陽以及收複沈陽之後關於整個遼東如何治理善後的想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楊國柱的回答,自然是一如既往,慷慨激昂地向祖大壽表達了要“犁庭掃穴,斬草除根”的態度。
    但是對於他的這個態度,祖大壽卻隻是略帶尷尬的點了點頭,不置可否,隨後就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了。
    而且在他告辭之際,還曾直言不諱的建議他,最好遣人與自己的侄子楊振談一談收複盛京的打法,以及收複盛京後的打算。
    這一切,都讓楊國柱心生疑竇,很擔心自己的侄子背著朝廷跟遼西那幫人達成了某種私下的交易。
    “遼西那邊的意思是,為了我輩武人未來身家性命計,清虜不可不滅,但又不可全滅——”
    對於自己的親叔父,楊振想來想去,最後還是選擇了開誠布公。
    藏著掖著是不行的,可以瞞得了一時,但後續會更加麻煩,反倒不如現在就把話說明了。
    但是他沒料到,他的話還沒說完,楊國柱就直接發作了。
    “這是什麽話?!這是為人臣子者,該說的話嗎?你是不是忘了你娘是怎麽死的,你爹是怎麽死的了?”
    楊國柱聲色俱厲,說出的話,也是一句比一句狠。
    楊振的母親,是自殺的,準確的說,是在當年廣寧後屯衛淪陷之際,為了避免被攻入城中的清虜玷汙淩辱而懸梁自盡的。
    至於楊振之父,即廣寧後屯衛世襲指揮使楊國棟,在天啟初年廣寧、義州等地相繼淪陷之際,關山阻隔,已無法撤退,隻能帶著年少的楊振、楊捷兩兄弟和一些部下,憑著對遼東地形的熟悉,出其不意,東渡遼河,潛入敵後,一路夜行晝伏,輾轉八百多裏,渡鴨綠江而入皮島,投靠了昔日故交好友毛文龍。
    再後來,因與老兄弟毛文龍出現分歧,楊國棟又帶著兩個兒子和部下,渡海南下,經旅順口,抵達登萊,回歸大明。
    因其橫穿敵後,經兩千裏漂泊歸來的經曆過於傳奇,簡直堪比毛文龍,且其擁有廣寧後屯衛世襲指揮使的世職在身,同時了解後方情形,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登萊、山東等地督撫、鎮臣的重用。
    由於當時是魏忠賢在朝當權的時候,從敵後攜子歸來的楊國棟,為了在關內立足,積極結交魏忠賢義子上林苑太監曹承恩,並在其引薦之下迅速“飛黃騰達”,短短數年之內,先後出任登萊總兵、山東總兵。
    當然了,也正因此,他也不可避免的被劃歸到了所謂“閹黨”鷹犬的行列,在天啟皇帝駕崩、崇禎皇帝繼位,隨後“閹黨”被清算的時候,楊國棟也跟著倒了黴,一切官職皆被罷免。
    如果一切到這裏為止,那他或許可以脫離是非漩渦,或許就能安度餘生了。
    但問題是,到了崇禎二年秋冬之際,“己巳之變”發生,黃台吉親率十萬後金軍破邊牆而入,攻入大明京畿之地。
    大明朝廷一片混亂,已經罷官閑置、正待罪通州的楊國棟,被驚慌失措的崇禎皇帝重新起用,並被臨時任命為通州總兵。
    再然後,後金軍中的一路兵馬進攻通州,被楊國棟擊退,楊國柱守住了通州城,守住了這個百萬漕糧囤積之地,為後來的朝廷反擊保住了糧草。
    這在當時一片潰敗的形勢下,是非常難得的功勞。
    為此,崇禎皇帝還曾下旨褒獎,加封其為太子太傅,並且自掏腰包,從內帑銀中拿錢賞銀二十兩。
    但是,形勢很快就又急轉直下了。
    袁崇煥率領遼軍入關支援後,京畿形勢本來已有所改觀,隻等各地勤王來援之兵抵達後,就有可能能轉敗為勝,但是對袁崇煥及其麾下遼軍已心生不滿和猜疑的崇禎皇帝,沒有再給袁崇煥時間,而是聽信傳言,將其召入京師城內,就在禦前將其抓捕下獄。
    陪同覲見的祖大壽,受到驚嚇,出城後,連夜帶領遼軍一路奔回了山海關,並放火燒了山海關,徑直撤回了寧遠。
    此後,關內形勢迅速惡化,各路援軍來一個送一個,相繼潰敗。
    直到崇禎皇帝起用了天啟老臣孫承宗、天啟老將楊肇基等人,才算漸漸穩住了局勢。
    崇禎三年正月,薊遼總督劉策獲罪被斬,楊肇基奉命率其所募山東勤王義勇出鎮薊州,一路往東收攏各部潰兵,率眾入駐三屯營,但是很快就招致了後金軍的進攻。
    麵對合圍而來的後金軍,嚴重缺糧兼且部下軍心混亂的楊肇基,派人四出求救。
    然而,麵對敵人如此明顯的圍點打援之計,朝廷議而不決,各路勤王人馬也不敢輕易前往。
    最後響應其救援請求的,隻有兩路人馬,其中一路是孫承宗派來的五百騎兵,而另外一路就是臨時委任的通州總兵楊國棟。
    因為楊肇基是楊國棟的老上官,且對楊國棟有提攜推舉之恩。
    麵對楊肇基的求救信使,楊國棟明知很危險,但卻無法置之不理,於是帶著在通州散盡家財募來的兵,押運一批糧草,一路急行,前去增援。
    結果可想而知,剛一抵達“三屯營”城南景忠山附近,就遭遇了後金軍的襲擊,募來的兵一哄而散,楊國棟本人也死在了後金軍追擊下的亂軍之中。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新命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