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九章 誓詞

字數:5476   加入書籤

A+A-


    當日下午,楊振與祖大壽的談話持續了大半個時辰,除了交換雙方對於攻打盛京的基本方略之外,也心照不宣的再次確認了半個多月前祖澤潤到遼陽城時與楊振達成的那些約定。
    當然,在這次麵對麵的談話中,已驚覺楊振真實實力的祖大壽,也基本同意了楊振的提議。
    即雙方在奪取盛京之後,不論朝廷有何旨意,都要盡快聯手出動主力,北上追擊清虜餘孽,然後分兵掠地,拿下清虜大後方所有領地。
    而且雙方約定,將清虜後方東北方向上所有歸附清虜的女真部落地區,即所謂伊徹滿洲各部落地區,歸給楊振分兵占領。
    清虜後方西北方向上所有歸附清虜的蒙古部落地區,主要是科爾沁各部、喀爾喀各部所居的地區,歸給遼西各部分兵占領。
    楊振對於這個新的進一步的約定,還算滿意。
    他當然想獨占整個清虜大後方,而且也差不多擁有這樣的實力,但是在可以拉上遼西各路人馬一同北進的時候,他還是更願意拉上他們。
    一方麵,這樣做,更容易取得崇禎皇帝和京師朝堂對其繼續北上用兵的諒解,不至於讓自己成為朝野之間的眾矢之的。
    另一方麵,這樣做,也能給自己的陸上兵馬分散一些壓力,至少能抵消大量來自科爾沁各部,甚至喀爾喀各部的壓力,甚至是威脅。
    再一個,真要是自己單獨帶領征東軍和金海鎮的主力北上了,而且一去上千裏,甚至兩三千裏,那麽自己大後方的安全怎麽辦?
    如果不“裹挾”或者利誘遼西各路兵馬主力一起北上,說不定他們在關鍵時候,就會出賣征東軍和金海鎮的利益,有可能會和洪承疇一起,甚至跟朝廷一起,坑自己一把。
    到時候,楊振身在兩千裏外的北方,甚至有可能遭遇羅刹人的殖民探險隊伍,對自己的遼沈後方鞭長莫及,後方留守人馬沒有主心骨,真未必能扛得住來自各方的壓力。
    一旦自己後方生變,不僅其收複清虜後方所謂伊徹滿洲各部落的願望很可能要落空,就是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很可能遭受重創,甚至土崩瓦解。
    所以,在權衡了各種利弊得失之後,楊振還是決定利用一下遼西各路兵馬不願在戰後被調入關內的心態,然後以巨大的利益和誘惑,將其裹挾到自己北上犁庭掃穴,收複黑龍江流域乃至整個外東北地區的戰車之上。
    其實說白了,就是讓利,從最理想狀態下的“獨吞”,轉變為更現實一點的“分享”。
    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拉著祖家軍一起北上,不斷把蛋糕做大,同時也將他們的兵力像攤大餅一樣攤薄,不給他們在遼沈後方坑自己的機會。
    而且“關寧軍”裏騎兵很多,重騎兵也相當不少,將來北上進軍的時候,也能成為楊振的臂助。
    別看他們在麵對清虜八旗的時候畏首畏尾、心驚膽戰,但是在麵對北虜部落的時候他們從來都是橫衝直撞、肆無忌憚。
    讓他們去打與楊振轄區接壤的女真部落,他們或許會拒絕,但是讓他們去打與他們的轄地相連接的北虜部落,他們會同意的。
    就這樣,在祖大壽與楊振對於最後的進軍達成了一致之後,遼西各路兵馬與楊振的征東軍、金海鎮主力會師並向盛京進軍的事情,很快就成為了現實。
    五月十二日上午辰時,洪承疇在長勝堡內召集祖大壽、楊振、楊國柱以及會師的各部總兵大將議事,正式分派了出兵清虜盛京的任務。
    祖大壽下屬遼西各部兵馬,與薊遼督師府直屬各部兵馬,共同編為左路軍,從渾河西北側進軍。
    楊振下屬征東軍與金海鎮水陸兵馬,與宣府鎮楊國柱所部人馬,共同編為右路軍,主力走渾河東南一側進軍。
    其中祖大壽親率所屬遼西兵馬為左路軍前軍,並以祖大弼、桑噶爾賽、吳巴什所部騎兵為左路軍前軍先鋒,負責掃清盛京外圍西、北方向上的清虜巡哨或駐軍。
    洪承疇統領薊遼督師府直屬各部兵馬,為左路軍後軍。
    楊國柱統率宣府軍為楊振右路軍前軍,也走渾河左岸,即其西北一側。
    楊振本人統領征東軍和金海鎮其他北上人馬當中的馬步軍主力,走渾河右岸,負責掃清盛京東、南方向的清虜巡哨或駐軍。
    至於其麾下的金海南路水師團營船隊,則走渾河航道,載運車炮、輜重與糧草,居中而行。
    對於這個安排,除了桑噶爾賽、吳巴什兩位趁機又提出了一些附加要求之外,各部將領全都沒有異議。
    當然也不會有異議。
    因為這是祖大壽、楊振與洪承疇一起商議之後定下來的進軍次序。
    楊國柱編入楊振的右路軍,是祖大壽的建議。
    而其留在渾河西北側,甘當右路軍主力在渾河對岸的前軍,則是他自己的要求。
    至於桑噶爾賽和吳巴什兩位,如今仗打到了這個地步,他們也知道想退縮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們借著打下盛京之前的最後時機,再要一些東西的心思,還是有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一個是著眼於戰前,他們想要一批金海鎮的火器,尤其是飛將軍手榴彈。
    這個東西,用法簡單,隻需點火投擲出去,而且威力也不小,在攻打其他草原部落的時候,他們已經用過幾次,嚐到了甜頭。
    另一個是著眼於戰後,他們想要清虜八旗下麵的八旗蒙古人口。
    對於第一個,在祖大壽出麵遞話的情況下,楊振當場答應了他們。
    在前不久李祿他們打通了連山關之後,遼陽軍前的征東軍和金海鎮主力,已經有了兩條軍需物資供應的通道。
    除了旅順口的軍需物資之外,一大批來自東江島、雲從島以及芥川城的幾個彈藥分廠的槍炮、軍械、彈藥物資,也正在源源不斷運往鳳凰城,並從鳳凰城往遼陽轉送。
    區區數千顆飛將軍手榴彈,對現在的楊振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罷了。
    但是對於戰後有可能俘虜的大批八旗蒙古人口,則不論是楊振,還是祖大壽,都予以拒絕。
    而理由也很正當,按老規矩,誰俘虜的,就歸誰所有。
    如果桑噶爾賽和吳巴什兩位想要,要麽自己去俘虜,要麽拿自己的東西或者繳獲,去跟其他各路人馬交換,想不勞而獲,絕不可能。
    事實上,自從設立了察哈爾營、科爾沁營之後,楊振對於清虜八旗蒙古甚至是草原上沒有編入八旗的清虜外藩蒙古部落,都有了收編和吞並之心,怎麽可能會白白便宜了桑噶爾賽和吳巴什?
    崇禎十六年的五月十五日,風和日麗,宜祭祀,宜出行。
    當日上午巳時,洪承疇左手拉著祖大壽,右手拉著楊振,登上長勝堡外一處事先堆砌起來的高台。
    當著雲集高台之下的各路總兵大將以及列陣於四周的各部主力前鋒的麵兒,洪承疇宣讀了朝廷命他督師收複遼東的聖旨。
    接下來,洪承疇命令各路總兵共同登上高台,並由祖大壽親自操刀,殺死了一匹事先準備好的白馬。
    然後,洪承疇親自為所有登上高台的各路總兵官,遞上了一碗碗斟滿了被殺白馬鮮血的血酒,並要求各路總兵,跟著他一起誦讀誓詞曰
    “建州醜虜,東胡雜種,沐猴而冠,自號滿洲;非我族類,竊據遼東,占我城池,屠我遼民;其罪貫盈,皇天震怒,王師雲集,一掃胡氛;凡我將士,奉此大義,秣馬厲兵,共襄盛舉;烈烈雄夫,勠力同心,不滅清虜,絕不收兵。”
    除了洪承疇這個掛兵部尚書銜的薊遼督師之外,另有祖大壽,楊國柱,楊振,馬科,曹變蛟,王廷臣,朱文德,劉周智,祖大弼,祖澤遠,桑噶爾賽,吳巴什,祖克勇,袁進,大大小小共計十四位總兵,最後一起喝掉血酒,將酒碗摔碎在了高台之上。
    誓師大會結束之後,擔任大軍左右路前軍先鋒的祖大弼、桑噶爾賽、吳巴什和楊國柱所部人馬,各按約定,當即向北開拔。
    而楊振也帶著自己的隨行人馬,在誓師大會結束後不久,離開了長勝堡,返回渾河東岸的柳條寨大營去了。
    這次誓師大會,對楊振來說,形式大於實質,但也並非全無意義。
    一方麵,他與祖大壽,並通過祖大壽與洪承疇,以及洪、祖兩路人馬的總兵大將,甚至包括宣府軍的楊國柱,見了麵,基本達成了一致。
    雖然這種一致是表麵上的,私底下仍是各有算計,各懷心機,但是起碼提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喊出了一個共同的口號,那就是“不滅清虜,絕不收兵”。
    最重要的是,這個目標和口號通過誓師大會,當著各路大軍、各部將士的麵兒,公開宣示了出來,今後就可以作為征東軍和金海鎮兵馬的旗幟一直打下去,直到自己真正的目標實現為止。
    另一方麵,楊振帶著祖克勇等人,在與遼西各路兵馬將領見麵交流的過程之中,也從他們那裏了解不少有用的消息。
    比如,廣寧之戰後兩紅旗清虜人馬殘部的去向。
    再比如,他們從正紅旗漢軍將領王世選及其部下了解到的盛京方麵的一些情況,也在與楊振的交流之中,透露給了楊振。
    其中有關阿濟格的消息,對楊振來說就很重要。
    阿濟格在接連敗北之後,既沒被剝奪爵位,也沒有被降爵,或者罰沒旗下牛錄,這一點,其實也在楊振的預料之中。
    但是,在其兵力大大受損的情況之下,居然未被調回盛京城內駐防,與多爾袞合兵一處,而是被調往清虜興京後方,這一點卻出乎了楊振的意料。
    不過,不管是滿達海、羅洛渾的兩紅旗餘部逃往鐵嶺也好,還是阿濟格的鑲白旗等部人馬分守興京也罷,隻要他們不在盛京,那麽對即將攻打盛京的遼西各部人馬和楊振所部人馬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至少看起來如此。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新命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