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毒士有思
字數:3484 加入書籤
冬十二月。
雒陽,太尉官署。
未到歸沐的日暮時分,僚佐們就三三兩兩的聚在了一起,又開始了茶餘飯後。
近些年他們的事務少了許多。
一方麵,是太尉官署僚佐有些多。
長史之下,掾史屬二十四人,還有令史及禦屬二十三人。
另一方麵,則是太尉本來掌天下兵馬的職責,被分出去了許多。
如今天下匈匈,各地叛亂不斷,重大而緊急的軍情已經勒令直接上呈給尚書台。而常規的郡兵調度等事,也被天子在黃巾之亂的時候下放權力給各地郡守,幾乎沒有什麽可上報的。
閑歇下來的僚佐們,便在每天當值時,找些話題來打發時間。
剛好,最近可議論的話題真不少。
比如幽州叛軍被擊潰後的封賞,比如西涼叛軍被皇甫嵩和董卓擊敗了一陣,還能堅持圍困陳倉城多久。
當然了,最讓他們感興趣的是,天子與百官們廷議的趣聞。
比如他們的主官,才上任數月的太尉馬日磾,在早朝中又被天子給無視了。
今天,馬日磾依著“上表行賞罰”的本職,請求天子劉宏對渭水之戰中有戰功的人進行錄功行賞,袞袞諸公們也附議,但是天子卻懟了回來。
說什麽,陳倉之圍尚未解,皇甫嵩與董卓等人還在於叛軍對峙,現在錄功不妥。要錄功行賞,也得等擊潰叛軍後再說。
這話沒毛病。
萬一皇甫嵩他們,和上次張溫一樣,來個先勝後敗呢?
先賞後罰,豈不是讓朝廷朝令夕改?
但有趣的是,行護羌校尉華雄的功勞竟然也沒有行賞。
依理來說,華雄並不歸屬於平叛大軍之內,在渭水之戰麾下死傷慘重,皇甫嵩不可能再次以節符調動。
既然後續的戰事已經與他無關,為何也不論功呢?
況且,他之前率軍去巴郡,參與平定板楯蠻叛亂的功勞,也沒有錄呢!
尤其是天下人都知道,華雄簡在帝心。
之前天子就不顧朝廷法度,力壓袞袞諸公們的諫言,將其越級升遷了。
如今再度立功,反而不升遷了?
反差太大,也給了僚佐們一個絕佳的議題。
“依我來看,天子是有意拖著不議。如今沒有給華狩元錄功,是想等皇甫將軍破了西涼叛軍後,再多分潤一些功勞。”
“此言有理。”
“善!”
一位美須的僚佐,提出看法後,便得到不少人的讚同。
“此論為時尚早。”
而另一位與他不和的人,則是反駁之,“華狩元任職武都長史,乃是天子讓他操練兵馬、修繕甲兵之事。如今時間已經過了大半載,但在渭水之戰他僅出兵千人。依我看,天子故意不論功,是覺得華狩元有玩忽職守之嫌,心生厭惡了。”
“咦,此言倒是新穎。”
“也是,未必沒有這個可能。”
“荒謬!”
..............
有了絕然相反的猜測,讓無所事事的他們興趣大增。
當即就各持己見,群議紛紛。
反正他們都是小人物,言論不管對錯都不會上達天聽,就當過個嘴癮了。
而在官署的角落,一位年齒已過四旬的僚佐,沒有參與其中,自顧自的閉目養神。就是偶爾的,臉上的皺紋會微微蹙一下。
是賈詡。
他並非對朝中之事不關注,而是不屑於和這些人議論。
一群庸碌之輩!
這是他對這些同僚的評價。
因為他心中,對此事早就有了定論。
年輕時候就被閻忠評價為“有良平之奇”的他,極善於揣測人心。
看事情也是如此,從來都不是就事論事的。而是換位思考,從天子個人的角度出發,為何會對華雄之功拖著不決。
因而他也關注到了一件事。
冀州刺史王芬一名王考)自殺了。
時機很巧妙,在接到征調入朝詔令的時候。
事情如此蹊蹺,自然會讓許多人關注。
在有心人的深究下,也讓一個不確切的消息傳了出來:冀州刺史王芬,想行廢立之事!
他覺得如今天子劉宏德不配位,就想趁著天子北行巡河間舊宅之時,以兵控之,改立合肥侯為帝,並誅殺宦官。
但是事情中途有變。
太史觀天象,諫言“不宜北行”,天子劉宏就罷了巡視之行,沒過多久還詔王芬入朝。
王芬以為事情敗露,便畏罪自殺。
嗯,這個消息沒有切確的證據。
但不妨礙,天子劉宏心裏有了一根刺。
王芬是關東士人,也是有“八廚”之稱的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