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有功不錄

字數:2479   加入書籤

A+A-


    光武帝劉秀,起兵數年就延續了漢柞,有兩個原因很關鍵。

    其一不用說,是他沒有學王莽當開國之君。

    而是沿用“大漢”為國號,繼承了兩百年的政治遺產。

    其二,則是得到了地方豪強們的支持。

    這兩個原因,也讓劉秀並沒有像從劉邦至漢武帝期間那樣,清洗新舊勢力以及壓製地方豪強。比如丈量土地和要求豪強們交出隱匿人口、增加中央政府控製力的權宜手段。讓那些在改朝換代中坐大的地方豪強,得以繼續在新時代延續他們的存在。

    因而,他給後世子孫留下了一個大坑。

    地方豪強隨著時間慢慢坐大,就會催生土地兼並和人口“消失”的問題。

    因為天災人禍等各種理由失去土地的自耕農,不能減去賦稅的義務,就選擇藏匿和依附於豪強之家來逃避賦稅,讓大漢朝的財富與人力集中到了豪強手裏。

    比如曆史上資助劉備的糜竺,家中就是“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巨億”的豪族。

    【注:東漢末著名思想家、尚書郎仲長統,在《理亂篇》記錄了地方豪族的奢靡: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穀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

    而且豪強坐大後,還會催生華夏民族骨子裏“富而思貴”的渴望。

    他們以財力為依托,努力拓展仕途上的人脈,遣送子弟拜師專研經學,將自己變成官僚體係的一員。

    也就是想從“豪強”,轉變為“門閥”。

    享譽當今大漢朝第一門第的汝南袁氏,因為四世三公的威望,讓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就隱隱有了“閥”的規模。比如在某些方麵,袁家一句話,要比天子劉宏更管用大漢朝仕途風氣為二元君主製)。

    地方豪強,才是讓大漢朝走向沒落的緣由。

    這點華雄很清楚。

    隻是他沒有想到,賨人這個群體在漢化過程中,竟然也有學有樣的催生了豪強政治。

    七大姓首領以及其他邑君,也在不斷的兼並族人的土地,讓許多下層的賨人,淪為附庸或者佃戶。

    但是這些首領更坑。

    所有的賨人,在很早之前就編籍了!

    他們就算選擇依附了邑君,也無法逃掉賦稅與兵役!

    再加上“越是純粹的群體,就越容易出現霸淩”的現象,生活在底層賨人要忍受來自首領與官府的雙層剝削。

    這也是他們頻頻起兵叛亂的原因。

    那些首領與邑君,也縱容他們叛亂。

    畢竟將內部矛盾轉移出去,才能他們這些上位者持續保持著權勢與財富。

    在氣候溫潤、土地肥沃的巴郡,平地開辟為田畝,丘陵種桑麻蓄養牛羊,出產一直都很豐厚,但都被邑君們占據。

    這也是當時杜邑侯他們,答應和華雄交易鐵錠、旨酒和賨布的緣由。

    他們這些上位者,糧食和布匹一直都是不缺的。

    剛好運送鐵錠、釀酒和織布等事,都可以讓底層賨人賣力氣換糧食溫飽,堪稱一舉兩得。

    是的,底層的賨人,在同族邑君眼裏,不過是源源不斷積累財富的工具罷了。

    就和西涼羌人們的牛羊一樣,活著要源源不斷出產奶酪製品,死了也要被貢獻出皮革和血肉讓人類溫飽。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武都散關華雄給以板楯蠻撫恤時,這些賨人痛哭流涕也不意外了。

    他們的邑君,可不會有撫恤這種事。

    更不會去思考,失去壯丁的族人家中,孤兒寡母會不會無以為續。

    尤其是,他們的命,早就被首領賣給華雄了。

    鄉願,德之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