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欲擒故縱

字數:2605   加入書籤

A+A-


    在西北的高原,區域整體降水量和溫度能滿足農耕的基本要求下,人口潛力的大小,取決於內部河流衝擊出來的平灘麵積大小。

    被黃河與大夏河滋潤的抱罕、河關兩縣,是類似於盆地的山前坳陷區海拔約2000米,低是對比青藏高原),並沒有形成大片的衝積平灘,而是呈現溝壑縱橫的河穀。

    適於農耕的土地並不廣泛,倒是畜牧的好地方。

    宋健在這裏割據後,能供養得起上萬人馬,主要是依托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從積石峽穿行湟水河穀,走絲綢之路西線大漢疆域外)獲取錢糧。

    另一個方式,則是和河關縣的羌胡部落達成了相互依托的生存方式。

    在很多年前,大漢朝廷就對河關縣失去了實際控製。這裏的羌胡部落各自依托著溝壑縱橫的河穀生存,也時常化作馬賊為禍金城郡以及狄道。

    這也是他們被稱為“河關群盜”的緣由。

    如今,這股群盜看宋健被誅殺後,派人來與華雄談判,並不是異想天開的繼續自治下去。

    他們知道,身為朝廷官僚的華雄,絕對不會答應這種條件。

    因而,他們的討價還價,是想延續朝廷對蠻夷部落實行的“羈縻”製度。

    《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有雲:“羈,馬絡頭也;縻,牛蚓也”。

    《漢宮儀》有雲:“馬雲羈、牛雲縻,言製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

    說白了,就是以夷製夷。

    大漢朝廷冊封當地部落首領如“王”、“侯”、“邑長”等稱號,承認他們的地位,並且維持當地的風俗以及生活方式。而他們也會承認自己是處於朝廷的統治之下,並定期定額滿足朝廷的征收貢納。

    當然了,他們還是很給華雄麵子的。

    直言說各個部落,很敬畏華雄“天眷之子”的名號,打算湊出一千羌騎歸華雄調度,隨時準備著隨軍征戰,隻要不出涼州征戰就行!

    按道理說,這種方式是相互守望,互助互利的。

    對於如今烽火連綿的、短時間內無力顧及邊陲之地叛亂的大漢朝廷,是皆大歡喜的結果。

    但是可惜了。

    如今做主的人是華雄。

    他聽完使者的要求後,就擺了擺手,直接讓他回去了。

    連討價還價都基本談判戲碼,都不來一遍的。還聲稱說,以後他一定會率領兵馬,踏平河關縣。

    對此,在場的張都尉,很不能理解。

    明明可以兵不血刃的將河關縣拿下,又得到了一千羌騎,何樂而不為呢?

    尤其是,如今的漢軍因為韓遂與王國在側,出於避免兩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顧慮,在未來數年內,都沒辦法去攻打河關啊!

    他揉撚著胡須,沉吟了好一會兒,也沒有想透華雄心裏打的什麽主意。

    所以就將目光投在了,同樣在席的戲忠身上。

    數個月的接觸,讓他覺得這位年紀輕輕的關東士人,有滿肚子的陰謀詭計.......啊呸!是足智多謀,應該能想明白華雄的意圖。

    他的預判很準。

    當那名使者灰溜溜的離開後,戲忠就挑起了眉毛,口氣有些驚訝的問道,“狩元,你是打算將一些兵馬帶回去武都了?”

    呃.........

    張都尉一聽,就隱隱有所悟。

    以抱罕與河關一帶的地形,無論王國還是韓遂想染指都不容易,反過來想也是一樣的。

    漢軍想以此為跳板,將整個河首之地打下來也很難。

    況且他也知道,己方的戰爭底蘊已經殆盡了,也無法持續作戰。

    既然攻伐的條件不成熟,如今匯聚在抱罕的各部兵馬,華雄肯定要帶一些回去武都駐紮屯田自食,減少錢糧消耗。

    順著這樣的思路,華雄一口拒絕河關那邊就不意外了。

    作為共事許久的張都尉,怎麽可能猜不到,以狡詐著稱的他要玩什麽把戲!